楊雪

2022年2月10日上午, 安徽省黃山市召開“全市改進工作作風為民辦實事為企優環境大會”。
在大會現場,黃山市委書記凌云結合60頁PPT展示,通過數據對比、圖表分析,對黃山市干部隊伍的能力作風進行深入剖析,直指某些干部標桿不高、擔當不夠、服務不優、效率不快、工作不實、狀態不佳——有的干部“思想不夠解放,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甚至甘于‘躺平’”,有的干部“不緊不慢,企業和群眾心急如焚,他卻慢慢悠悠”,有的“官氣太重、暮氣沉沉,守攤子、混日子,等文件政策、等組織安排,甚至等轉崗、等退休”……
“躺平”是一個網絡流行語。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持續“打虎”“拍蠅”的高壓態勢下,黨風政風明顯好轉,然而,一些黨員干部卻在工作中選擇“躺平”,用“無為不是過,無過就是功”的態度工作,看似自我“放棄”,甘當社會“隱形人”,但其實是“向下突破‘天花板’”,是作風問題的新表現。
由于處在不同崗位、不同年齡階段,這些“躺平式干部”雖“樣貌”相似,但“躺平”的“姿態”卻有所不同。
看似忙忙碌碌,實則“做做樣子”
有些干部在落實工作要求時,把說了當做了,把做了當做成了,滿足于“用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貫徹文件”。
2019年4月,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委原書記張清河因不擔當不作為、受賄等問題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張清河在當地是出了名的“調門高”,曾在媒體上侃侃而談,表示要“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但實際上,他對當地恒山景區周邊的私挖濫采問題默許縱容,主抓的其他工作排名也處于全市倒數。
《中國紀檢監察》雜志指出,這種“表面上辦”,其實只是“做給你看”,目的是“贏得你贊”,至于實際成效,卻是“稀松散漫”。
顯而易見,如果干部這樣“躺平”,只是口號喊得震天響,落實行動輕飄飄,不僅稀釋政策效應、貽誤地方發展,甚至會造成“上行下效”,影響地方政治生態。
安于現狀“擺資格”,不思進取“混日子”
這種“躺平”狀態一般在臨近退休或升遷無望的干部身上表現得較為明顯。
一些干部由于受到經歷、學歷、年齡等條件的限制,認為自己在職務上沒有晉升的空間,從而不思進取、行動懈怠,滿足于當“混事官”。
例如,吉林省長春市直屬機關老干部管理服務中心原主任謝鐵軍在被調整到服務中心后認為:“既然組織不看重自己的才華和能力,那么在這個‘二線’崗位上也無需繼續努力。”懷著這樣的心態,謝鐵軍對待工作漫不經心,只想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把心思都用到了詩詞歌賦和游山玩水上,并逐漸滑向腐敗墮落的深淵。
有的干部年近退休,認為自己“船到碼頭車到站”,便坐等退休交崗。這樣“躺平”不僅會導致干部本領退化,長此以往也極易造成思想滑坡,墮入腐敗深淵。
據《半月談》雜志報道,西部地區的一名村黨支部書記劉某經常以“不會使用電腦”為由,在工作上選擇“靠邊站”,當有人表示要教他學習使用電腦時,便稱自己已經快60歲了,眼看要到屆了,學了也沒用。而他在落實政府精準扶貧政策時,明知道當地適合發展養殖業,卻不按照上級的要求對養殖場進行選址,坦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村民在任上上訪告狀”。
樂當“太平官”,遇事“挑著干”
一些干部害怕一旦事情處理不好會影響自己的權力地位和未來仕途,只想做“太平官”“瀟灑官”,遇到存在某些制約條件的事情就徘徊不定、畏首畏尾“挑著干”。
“這個紀委要來查,那個也要來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一些干部坦言,只要有人頂在前頭,這事就與我無關,誰也不愿當“接鍋俠”,不如“躺平”,反而太平。
據《中國紀檢監察》雜志報道,某市一位干部舉例說,上級有關部門要求當地每個鄉鎮必須建立污水處理站,而建污水處理站就要涉及土地報批,且很多建站點位于基本農田附近,審批程序復雜,短時間內很難批復,“干或不干得算賬”。有的干部面對高風險領域工作一推再推,甚至臨陣脫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時刻,中部地區某區一名疾控中心工作人員不服從組織安排、調度,對單位多次催促其返崗的通知不予理睬,甚至將手機設置成勿擾模式。
此外,一些干部對需要協同完成的工作盡量“旁觀”,對有利可圖的就跟著“蹭車”,遇棘手的矛盾就躲,不僅對自己不負責,對工作不認真,影響同事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還易成為激化單位矛盾的導火索。
2020年10月,《中國紀檢監察報》刊文剖析烏魯木齊市原副市長李偉貪腐案。其中提到,任烏魯木齊縣縣長時,李偉不僅“官架子”越來越大,而且又有著嚴重的“太平官”思想。他一心只求平穩過渡、撈點“政績”,盼著早日被提拔重用。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李偉將縣政府日常工作幾乎全都交給其他班子成員負責,自己只關注能帶來好處的“政績項目”。
用“拖延”應付工作,聽“指示”擇要落實
一些干部以領導批示為風向標,主要領導重視的工作就快馬加鞭狠抓落實,主要領導不怎么重視的工作就選擇性忽視,乃至出現“領導不批示就不干工作”的問題。雖然這樣的“躺平”并非“飽食終日”,但是對于職責范圍內應辦理的工作事項, 在缺乏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拒絕受理或超過規定時限辦結,拖延怠政、貽誤工作,是典型的“慢作為”,影響干群關系,隱患無窮。
2021年10月,江蘇省啟東經濟開發區年輕干部吳某因為對開發區一些群眾反映的“公共廁所污水倒灌無法使用,希望對公廁進行改造”這一合理訴求消極應付,導致廁所改造工程拖了四個多月沒能解決,最終在上級領導的介入下才將工作落實。開發區紀工委認為吳某擔當作為不力,對其進行了誡勉談話。
這樣的情況在基層并不鮮見,因“慢作為”被通報批評的干部也不在少數。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的股長黃某,在工作中屢次以缺材料、沒時間等理由打發辦事群眾,讓本該在20個工作日內辦結的業務用了10個月才辦結,被紀委約談;天津市國土資源局的工作人員張某,在企業負責人多次協調辦理開工事宜的情況下依然“磨洋工”,直至天津市紀委監委將該問題列入不作為不擔當專項治理問題進行重點督辦后才將此事辦結,因此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躺平式干部”表現形式多樣,不一而足,歸結起來,其典型表現就是不擔當、不作為、不落實。這種現象雖不是主流,但影響惡劣,不但損害群眾利益,影響干部隊伍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長此以往還會拖經濟社會發展的“后腿”。
“為官避事平生恥”。“躺平”之風不可長,“躺平式干部”不能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