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玫
摘要:目的:探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類藥物在疾病治療所產生的不良反應,以及如何合理的選擇臨床用藥。方法:篩查并選取本院2019年10月-2021年11月期間,進行ACEI類藥物治療后產生不良反應的病例112例,分析不同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的因素。結果:ACEI類藥物主要產生的不良反應包括:干咳、皮疹、胃腸不適、頭痛、眩暈、味覺異常以及血管神經性水腫等。其中ACEI類藥物中卡托普利應用后不良反應率最高達66.96%(75例),其次是培哚普利18.75%(21例),依那普利14.28%(16例),而且年齡越大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越高(50歲以上發生率達)。結論:ACEI類藥物主要應用于中老年患者高血壓等疾病治療,多出現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不良反應,因此,合理選擇藥物對疾病控制、促進康復具有至關重要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ACEI;不良反應;合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中應用于高血壓疾病治療的一線藥物,應用該藥物可以提高血管競爭的選擇性,從而可以有效抑制小動脈的收縮,擴張了血管,減輕了血液循環的阻力,還能激活AT2,并且拮抗AT1,從而可以改善腎的微循環,最終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1]。經不斷研究發現,ACEI類藥物對腎-血管緊張醛固酮體統的調節作用明顯,可以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甚至改變腎臟血流動力學變化,將該藥物引用腎臟疾病治療中[2]。目前,臨床上針對ACEI類藥物的用藥安全性進行不斷探索,發現存在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級胃腸道系統等副作用。本文主要就ACEI合理用藥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探究與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篩查并選取本院2019年10月-2021年11月期間,進行ACEI類藥物治療后產生不良反應的病例112例,31-40歲患者3例,男女比例:2:1;41-50歲患者22例,男女比例:12:10;51-60歲患者61例,男女比例:32:29;61-70歲患者16例,男女比例:9:7;31-41歲患者10例,男女比例:6:4。不良反應所致人群多集中于50歲以上,且男性明顯高于女性。
1.2方法
通過本院資料數據庫進行篩查選取病例,對不良反應發生患者用藥情況、臨床特征以及恢復情況等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用藥后不良反應體征表現
ACEI類藥物應用不良體征中刺激性干咳發病率占69.64%(78例),皮疹占6.25%(7例),味覺消失占7.14%(8例),血管神經性水腫占16.96%(19例)。
2.2 ACEI類藥物所致不良反應以及出現時間統計
ACEI類藥物主要應用于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腎臟疾病等,研究調查顯示,大部分不良反應均為多種藥物聯合作用所致。其中卡托普利應用后不良反應率最高達66.96%(75例),其次是培哚普利18.75%(21例),依那普利14.28%(16例)。
不良反應體征中呼吸系統中干咳最短在3天內,最長可達2個月;血管神經性水腫多出現在用藥后2天,主要以聲帶部位水腫最明顯,伴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出現舌腫大、呼吸窘迫、聲音嘶啞等體征,嚴重者甚至出現呼吸驟停致死亡;皮疹最早發生在用藥后30分鐘;最長可潛伏至用藥后25天;味覺消失也在用藥后2天內出現。
3 討論
ACEI類藥物治療中不良反應集中在50歲以上人群,與患者年齡增長,機體抵抗力差,活動能力減弱及機體代謝功能降低有關,年齡增大多伴隨著各種慢性疾病,需多種藥物聯合治療,藥物協同作用雖然控制疾病發展,但不良反應發生幾率也隨之增高,因此,在臨床中對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開展聯合用藥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身體狀況[3]。
ACEI類藥物治療中,對于老年患者應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從低劑量開始,嚴格遵守聯合用藥原則。用藥后多觀察機體細微變化,并輔助進行必要的檢查,對于不良反應嚴重,機體耐受能力差等患者,可考慮替換其他抗高血壓藥[4]。兒童在其他藥物治療無效時,方可考慮應用此類藥物,但多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等不良反應,而聲音嘶啞可能是聲門或咽喉水腫,為血管神經性水腫的早期表現,應立即停藥以防止呼吸道梗阻而危及生命,并可適當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抗膽堿藥以減輕癥狀。在使用中一旦疑為血管神經性水腫者,應立即停藥,同時告誡患者應終生避免使用所有的ACEI類藥物。還有少數患者可發生皮疹或無皮疹性瘙癢,減量或停藥可消失,皮疹不良反應可用抗組胺藥進行短期治療。ACEI類藥物在進行腎臟疾病治療過程中,可增加腎血流量的排出量,增強腎小球濾過率功能及肌酐清除率的作用,對改善腎衰竭具有明顯療效,但同時該藥物也會降低腎小球出球小動脈的張力,進而引起腎功能損傷,所以,藥物治療過程中,需慎重選擇用藥。所有患者在用藥治療的過程中,嚴密監控病情變化的同時,需定時開展白細胞計數等血常規檢查,每2周檢查一次;以及蛋白尿檢查,每4周進行一次[5]。
綜上所述,在ACEI類藥物所致不良反應中,涉及全身許多器官系統,但在通常狀態下,這些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停藥后多能恢復,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只要合理、準確地選擇藥物,嚴格控制藥物劑量,遵循藥物協同治療個性化原則,避免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將有利于控制或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性,對促進疾病康復具有至關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陳紅紅,蔡紅,譚華.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致藥物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及其臨床合理用藥分析[J].抗感染藥學,2017,14(04):813-814.
[2]谷存芬.探討ACEI類藥物致不良反應分析及臨床合理用藥[J].健康之路,2017,16(01):244.
[3]任曉蕾,楊樂,李玉珍.ACEI類藥物致不良反應分析及臨床合理用藥[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09):837-839.
[4]何桂林, 左麗, 陳佳音,等.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類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分析[J]. 中國藥物警戒, 2020, 17(8):6.
[5]張穎, 王淼. "4+7"帶量采購對某院ACEI類降壓藥使用影響分析[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1, 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