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海承 郝倩 于廣亮 龔偉





摘要:目的:實驗將針對腦外傷患者進行早期顱骨修補術進行治療,分析治療相關情況。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60例腦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建檔時間不同分為觀察組(n=30)和對照組(n=30)。對照組患者為首次減壓術后6個月進行顱骨修補術,觀察組患者為首次減壓術后3個月內進行顱骨修補術,對比治療成果。結果:從手術情況上看,觀察組患者的預后良好率為93.33%,對照組為76.67%,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此同時,在術后并發癥上,觀察組患者為10.00%,低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此外,在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以及生活活動能力、生活質量的對比中,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指標結果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針對NIHSS評分,觀察組治療前(21.68±2.47)分,對照組(21.97±2.56)分,2組比較無顯著差異,t=0.2457,P>0.05;觀察組治療后(7.93±1.05)分,對照組(14.27±1.94)分,觀察組比對照組低,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最后,在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上,觀察組(15.96±2.03)d,對照組(19.75±2.48)d。觀察組比對照組短,P<0.05。結論:采用早期顱骨修補手術方案對于腦外傷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良好,同時可以降低殘疾程度和并發癥發生率,具有臨床普及應用價值。
關鍵詞:早期顱骨修補手術;腦外傷患者
【中圖分類號】R65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2
臨床上,腦外傷十分常見,通常是由外界暴力間接或者直接作用于頭部所致,可引起肢體功能障礙與意識障礙等問題。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其病理特征往往包括微循環障礙,能量代謝異常,并且可由此引起認知功能障礙、語言、運動功能障礙等,這不僅導致治療難度增加,也會直接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1]。另外,腦外傷也能導致顱內壓的升高,使得患者更易出現腦缺氧與酸中毒等并發癥。選取本院選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60例腦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建檔時間不同分為觀察組(n=30)和對照組(n=30)。現對調研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篩選出對照組和觀察組一共60例腦外傷患者為對象,都于院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進入本院治療。對照組年齡區間33歲~74歲,中間值(44.17±5.01)歲,男女例數各計18例與12例。在顱骨缺損面積統計可見,在35-190cm2,平均則為(91.22±10.23)cm2。觀察組年齡區間34歲~73歲,中間值(45.51±5.17)歲,男女例數各計19例與11例。在顱骨缺損面積統計可見,在35-191cm2,平均則為(92.33±10.29)cm2。從患者的受傷原因上看,包括了交通事故,高處墜落,以及其他損傷。客觀比較上述每組資料,達到研究標準,P>0.05,無統計學意義。
1.1.1 納入標準:病情處于穩定期;近48小時未使用擴張支氣管藥物;無本研究藥物禁忌證;皮膚完整無破損;征得患者和家屬同意,自愿加入研究。
1.1.2 排除標準:肺部手術史者;合并其他肺部疾病者,如肺結核、氣胸、氣管擴張、肺炎等;伴隨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者。
(1)凝血功能障礙患者;(2)合并出血、感染等并發癥患者;(3)合并肝腎功能障礙不全者;(4)表達障礙或精神疾病患者。
1.2 實驗方法
在手術前均要進行肝功能生化檢查以及血常規的檢測。
對照組患者為首次減壓術后6個月內進行顱骨修補術,觀察組患者為首次減壓術后3個月進行顱骨修補術,在具體手術措施上如下。在治療的時候以鈦合金網作為修補材料,應根據患者的腦脊液化驗結果以及顱內壓情況作為參考,隨后開展顱骨修補手術,在術前的30分鐘以及術后的24小時都需要使用抗生素進行感染的預防。同時針對患者存在腦組織膨出補充壓力高的患者,則可以先進行腦室腹腔分流,并通過分流泵將腦脊液引出,由此來降低顱內壓,針對膨出部分腦組織,將其恢復到與骨窗緣相平之后再進行手術治療[2]。
1.3 評價標準
本次實驗需要對比患者的手術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狀況,通過NIHSS量表進行評估。同時將對比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以及生活活動能力。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恢復情況的評估中,結合GCS評分。其中得分良好為13~15分,有中殘則為19~12分,如果低于8分則為重度殘疾。如果術后一直存在昏迷狀況且超過三個月,則視為植物狀態。最后還包括患者的死亡狀態。同時還將對比患者手術引起的并發癥情況進行統計記錄。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例(%)表示,兩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或非參數檢驗,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預后良好率對比
從手術情況上看,觀察組患者的預后良好率為93.33%,對照組為76.67%,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在術后并發癥上,觀察組患者為10.00%,低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2.3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狀況
針對NIHSS評分,觀察組治療前(21.68±2.47)分,對照組(21.97±2.56)分,2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7.93±1.05)分,對照組(14.27±1.94)分,觀察組比對照組低,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所示。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從生活質量上看,觀察組患者在各項指標對比中結果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4所示。
2.5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對比
針對住院時間,觀察組(15.96±2.03)d,對照組(19.75±2.48)d。觀察組比對照組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3159,P<0.05。
3 討論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腦外傷這一疾病,堅實的顱骨像一個頭盔保護著大腦,但是仍然會受到各種外傷,這也是50歲以下的群體而出現死亡或者殘疾的重要原因,即使如果沒有穿透,也難以避免損傷在頭部加速運動下,可引起腦組織損傷[3]。有時候看起來較輕的頭部外傷也會引起嚴重的腦損傷,特別是老年群體容易出現大腦周圍出血,或者對服用抗凝藥物預防血栓的人,也是外傷后硬膜下出血的高危人群[4]。關于腦外傷的預后,因人而異,有完全康復的患者也有出現殘疾甚至是死亡的患者,而這些結果需要和損傷的嚴重程度以及治療方案相關,對受到傷害的組織可以代償部分受損功能。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區域功能相對固定。但是對于成年人來說,語言中樞損害后,往往會導致永久性失語[5]。
從常見的臨床癥狀上看,包括了腦震蕩,腦挫傷,氣壓性腦損傷以及腦外傷后綜合癥等,并且可以通過CT掃描以及MRI等方案進行病情的檢查并由此來判斷受傷的范圍和預后的估計。在治療上對于輕型患者需要觀察病情變化,進行頭皮損傷的清創[6]。在一般的腦外傷手術治療方式上,也包括了血腫清除術,清創手術,脫水治療,以及全身營養支持,康復鍛煉等等。
顱骨修補手術能夠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并且能夠防止癲癇以及減少腦外積水,通過調研顯示顱骨修補術的開展時期,也跟患者的繼發腦損傷有關,越早地進行顱骨修補術,能夠降低并發癥并且提升預后[7]。一般情況下,顱骨缺損時間越長,則顱骨缺損綜合癥的發生率越高,而在臨床調研中顯示早期開展顱骨修補術,能夠改善顱內血流動力水平,并且促進顱內微環境逐步恢復,在改善神經功能,減少并發癥發生率上,效果顯著[8]。與此同時,在治療期間我們也要對顱骨缺損較大以及是否有手術禁忌癥情況進行確認,這樣對于顱腔分泌性的恢復,顱內壓的穩定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通過調研相關資料,我們認為顱骨缺損是神經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且在面積較大時會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傷,需要進行顱骨修補,顱骨修補對患者的后期恢復有很大幫助,不論是采用自體材料還是人工材料,都可以將顱骨缺損的區域進行覆蓋而保持顱腔的完整性,防止外界大氣壓對大腦產生的壓迫,在臨床的實驗證明下顯示顱骨修補術能夠對局部的血運有改善[9]。此外,從修補的材料上看,隨著近些年醫療技術的發展,也從有機玻璃發展為古水泥,后來也出現了太和金網材料以及近些年出現的聚醚醚酮PEEK材料,后兩者已經成為現在的主流材料。聚醚醚酮PEEK材料也是當下顱骨修補最為理想的材料[10],可以通過頭顱數據來進行三維重建,并制作出完美契合于患者顱骨缺損部分的方案,同時密度小,強度高,抗打擊能力強,在植入之后患者也不會有明顯的異物感,當然這一材料的價格相對昂貴[11]。此外在顱骨修復手術之后,也會有并發癥,如感染或者排斥,這就需要在治療后進行留院觀察,確保患者治療的有效性。
從手術的開展上看,其目的是為了修補缺損部位來彌補腦組織的力學安全保護問題。同時還有學者提出在缺損直徑小于三厘米且無其他癥狀的情況可選擇修補,如果大于三厘米的缺損則會引發患者頭暈,頭痛,對缺損的恐懼等等也會加重大腦損傷,甚至導致腦萎縮[12]。在顱骨修補手術中,能夠解決腦供血,腦脊液循環不足等問題。不論是因為哪一疾病要開展開顱手術,需要取顱骨瓣后不能立即原位回植,經自體皮下埋置保存留用[13]。在修復過程中要選擇適合于患者的修復方案,這對于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性,同時在際的選擇上也是現在探究的重點,多數患者在三個月后進行治療,此時顱骨缺損部位的壓力不高,且有利于愈合[14]。
從術前的準備措施上看,首先要排除手術禁忌癥并進行頭顱CT檢查,制作出與患者顱骨修復體,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取氣管插管全麻,在術后也要進行抗生素預防感染,并在術后1~2天可拔出引流管,10~12天完成拆線[15]。同時我們也要關注術后的傷口愈合情況以及整形效果,通過三個月的隨訪了解患者的治療情況。結合本次手術情況,觀察組患者的預后良好率為93.33%,對照組為76.67%,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此同時,在術后并發癥上,觀察組患者為10.00%,低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此外,在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以及生活活動能力、生活質量的對比中,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指標結果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與其他學者在用早期顱骨修補手術方案對于腦外傷患者開展治療的結論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采用早期顱骨修補手術方案對于腦外傷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良好,同時可以降低殘疾程度和并發癥發生率,具有臨床普及應用價值。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納入樣本量有限,更確切的研究結果尚有待進一步大樣本研究以證實。
參考文獻:
[1]皮亮,付濤. 早期顱骨修補手術治療腦外傷的臨床價值[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9(03):179-181.
[2]朱威. 顱骨修補術后并發癥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D].浙江大學,2015.
[3]陳維杰. 外傷性顱骨缺損修補術后并發癥的相關因素分析[D].山東大學,2008.
[4]毛豐. 早期顱骨修補并腦室腹腔分流治療顱腦損傷的效果及可行性研究[D].中南大學,2013.
[5]馬金良,李振舉,張弘. 早期顱骨修補應用于腦外傷治療中的效果探討[J]. 中國醫藥科學,2016,6(20):148-150+180.
[6]吳奇昉. 顱骨缺損修補手術時機與方法優化及效果評價[D].內蒙古大學,2017.
[7]羅海. 顱骨修補術與腦血流及神經功能恢復相關性的雙盲、單中心臨床試驗[D].南昌大學,2017.
[8]Panzer MB,Myers BS,Capehart BP,et al.Development of a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blast brain injury and the effects of CSF cavitation[J].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The Journal of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ociety,2015,40(7):1530-1544.
[9]陳玉柱. 顱腦外傷后同期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及顱骨修補術的臨床觀察[D].天津醫科大學,2014.
[10]黃寶辰. 顱骨修補時機與手術后顱骨缺損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關系研究[D].青島大學,2020.
[11]張露. 顱骨修補術的材料選擇與臨床療效分析[D].昆明醫科大學,2020.
[12]劉百雨. 早期顱骨修補對標準大骨瓣減壓術后顱骨缺損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D].內蒙古醫科大學,2020.
[13]濮進華,蔡喬富,劉朝偉,董詩莊,王德自. 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大面積顱骨缺損鈦網修補術中個性化設計的臨床應用[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12):87-88.
[14]孫超. 動態腦電圖的波型特征與顱骨修補術前術后癲癇發作的臨床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2018.
[15]陳敏. 生物型人工硬腦膜在顱腦損傷硬膜修補術中應用的臨床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