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衛亮 李芳
摘要:目的 探究觀察腹腔鏡技術用于治療泌尿系統腫瘤的臨床效果。方法 抽選的資料均為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間本院患者資料72例,隨機分組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36例,對照組接受常規手術治療,觀察組采取腹腔鏡技術輔助手術方案對比兩組手術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手術出血量、VAS分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臨床上采用腹腔鏡技術治療泌尿系統腫瘤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手術創傷小,術后康復快,值得推廣。
關鍵詞:腹腔鏡技術;泌尿系統腫瘤;效果
【中圖分類號】R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人體解剖學中已經明確指出,泌尿系統臟器位于人體的腹膜的后部位置,其位置比較深,而肋骨能夠對腎上腺以及腎臟等多個器官產生良好的保護作用。當前在臨床醫學方面,針對泌尿系統進行治療時,可以采取多種不同的方式,但是基本上都是通過手術來切除腫瘤[1],在傳統的開腹手術過程中,雖然能夠有效切除腫瘤,但是對于患者本體的損傷也會比較大。近些年在臨床醫學中使用的腹腔鏡手術,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成就,本文對其用于泌尿系統腫瘤治療過程中的效果進行研究。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選的資料均為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間本院患者資料72例,隨機分組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36例。對照組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齡47歲至67歲,平均年齡(60.11±0.59)歲;觀察組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齡45歲至68歲,平均年齡(60.31±0.71)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近,可以對比(P>0.05)。
1.2方法
對照組: 針對對照組的患者進行開腹手術,在患者的下腹部以及腰部切開兩個口,或者是在患者的腹直肌處切開一個大切口,確定腫瘤后,將其進行切除,手術之后縫合患者的切口。
觀察組: 針對觀察組的患者采取腹腔鏡手術,具體來說,先幫助患者采取仰臥位的姿勢,使患者的腰膝放在合適的位置之后,采取專業的腹腔鏡手術對患者的腫瘤進行合理、科學的切除。如果腫瘤位于患者的輸尿管,將輸尿管下段開口處進行游離之后,采取膀胱輸尿管吻合術。如果患者的腫瘤位于腎上腺部分,則需要將腎上腺腫瘤進行游離,之后對血管進行處理,并且直接切除腫瘤。而當腫瘤位于前列腺部分時,則進行前列腺切除術。當腫瘤位于膀胱時,采取膀胱腫瘤切除術[2]。
1.3觀察指標
觀測患者的術中出血量、 術后排氣時間以及疼痛程度與住院時間, 觀察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視覺模糊評分法(VAS) 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3]。
1.4 統計學方法
SPSS18.0分析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各自使用均數±標準差、率表示,之后分別實施t檢驗、X2檢驗,P<0.05差異顯著。
2結果
2.1對比兩組手術治療指標
觀察組手術出血量、VAS分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分析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率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當腫瘤出現在泌尿系統位置時,會發現手術操作的難度更大,如果在采取手術操作的過程中不留意,對患者造成的損傷極大,還可能會出現其他的并發癥問題。采取開腹手術,針對泌尿系統腫瘤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切除腫瘤組織,但是這種手術操作的過程中,需要醫生獲得更大的視野,因此會產生比較大的手術切口,這就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嚴重的損傷,甚至還可能會出現應激反應,導致患者的病情康復效果受到影響。
作為一種新型的醫療器械,腹腔鏡從上世紀末期開始被引進,很多專業的外科醫師嘗試過使用腹腔鏡手術。這種技術實際上是一種微創外科領域的概念,能夠針對多種疾病進行診療,從而體現出良好的治療效果。針對相關疾病治療時不會對機體造成太大的損傷,促進患者的病情恢復。本文的研究中發現針對患者進行圍術期的手術治療時,采取對癥處理之后,患者的病情已經痊愈,對于患者的恢復沒有造成任何影響,手術過程中使用腹腔鏡獲得了更加清晰的影像,能夠更好的幫助醫師對于患者的病情情況產生了解和觀察,為手術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患者造成的損傷極小。
總而言之,針對泌尿系統腫瘤疾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使用腹腔鏡的手術方式應用廣泛,同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南南, 葉云林. 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T1a期腎門腫瘤的臨床療效評價[J]. 國際泌尿系統雜志, 2021, 41(02):340-342.
[2] 劉康, 周克沖, 宋宇軒,等. 比較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上尿路尿路上皮癌預后的Meta分析[J]. 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2019(2):6.
[3] 何振生. 腹腔鏡技術用于治療泌尿系統腫瘤的臨床效果以及安全性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20, 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