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博
摘要:目的:結合臨床實踐,探尋脊柱胸腰段骨折臨床治療的有效方法。方法:病例樣本從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病例庫中抽取6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接受前路內固定術,觀察組接受后路內固定融合術,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且后凸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更優(P<0.05)。結論:對于脊柱胸腰段骨折而言,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效果更理想,可促使患者腰椎功能早日恢復。
關鍵詞:脊柱胸腰段骨;后路內固定融合術;后凸 Cobb 角;椎體前緣高度
【中圖分類號】R2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臨床上,脊柱胸腰段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往往是由于暴力沖擊造成的,且并發疼痛、功能障礙、畸形等癥狀,為了能夠促使脊柱高度與曲線早日恢復如初,穩定脊柱,避免神經損傷,優化生活品質,臨床普遍采取手術治療方式,且比較偏向于選擇前路和后路手術[1]。對此,本研究選取特定對象,分組對比了兩種治療方法,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樣本共64例,均來自醫院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病例庫。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男女患者人數比為15:17,最大55歲,最小32歲,年齡中位數(44.64±2.28)歲;觀察組男女患者人數比為16:16,最大56歲,最小33歲,年齡中位數(45.21±2.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存在同質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前路內固定融合術,具體為:全麻起效后取仰臥位,選擇腹膜或經胸膜外入路,其中 T11選擇經胸膜,T12~L1選擇經胸腹膜,L2選擇經腹膜外,完全暴露傷椎,并選擇在椎體側方中部切除傷椎,且將螺釘置入到上下椎體[2]。選擇撐開器將傷椎復位,恢復到傷椎高度,并糾正后凸成角畸形,從同側髂骨取骨開展植入融合。術后,留置引流管,關上切口。
觀察組接受后路內固定融合術,具體為:全麻起效后取俯臥位,使得患者胸部及下腹部處于懸空樁體。這時,使用C 臂 X 線機準確定位傷椎,使用克氏針標記傷椎上下椎、椎弓根中心點的體表投影,縱切口切開,在透視引導下降穿刺針置入椎弓根投影外緣,慢慢地向內傾斜平行終板穿刺椎體。置入骨質內2cm后,C 型臂 X 線機透視針尖端并未將內側皮質突破,迅速轉變為側位,透視下終板平行穿刺針,慢慢傳遞到椎體后緣前房(0.5~1.0cm),將針芯拔出,置入導絲,將穿刺針取出,置入椎弓根釘。借助C 型臂 X 線機查看固定情況,安裝置棒器,將內固定棒置入到上下椎弓根螺釘尾槽,然后擰緊尾冒,將傷椎完全撐開,恢復到常規高度,有效固定螺帽。自體骼骨植骨融合,留置引流管,縫合。
1.3觀察指標
如實統計兩組患者手術各項指標、后凸 Cobb 角與椎體前緣高度,并進行對比。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據統計,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兩組后凸 Cobb 角與椎體前緣高度比較 有效穩定,盡早恢復到正常載荷狀態。本研究結果也充分證實了后路內固定融合術的有效性,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斌,郭東哲,陳波.不同入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J].重慶醫學,2021,50(11):1847-1851.
[2]廖榮昆,王如彪,譚于建.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手術相關指標、療效及并發癥情況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20,15(30):98-100.
[3]趙志明.脊柱前路與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比較[J].中國民康醫學,2020,32(07):48-49+52.
[4]張崇民,于彬.后路內固定融合術在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20,17(06):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