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洪
摘要:獨活寄生湯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對于痹癥有著良好的療效,常用于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因此。文中,結合李雄喨醫生的臨床經驗,就獨活寄生湯在臨床中的運用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為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提供支持。
關鍵詞:痹癥,獨活寄生湯,臨床運用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李雄喨醫生為大理州“白州”名醫,洱源縣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從醫30余年,長期從事理論教學與臨床診療工作,在本專業領域中有獨到見解,擅長治療風濕痹癥等各種疑難雜癥。
1、概述
獨活寄生湯是千古驗方,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其功效有: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主治痹癥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李雄喨主任醫師在臨床中靈活運用該方加減治療腰椎間盤突出、骨性關節炎、骨質疏松癥、腰肌勞損、風濕性關節炎等,均取得較好效果。筆者長期跟師臨床學習,現將李主任運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經驗總結如下。
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學屬于“痹癥”范疇。《素問·痹論篇》:“風寒濕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中醫認為風寒濕邪侵襲為本病的病因。因正氣虧虛,風寒濕三邪久滯,深入筋髓、骨骱而成毒,纏綿難愈形成本病。證見身重而痛,四肢拘攣,甚則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屈伸不利等癥狀。治宜祛風散寒利濕,李醫生靈活運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屢顯奇效。
李主任認為風濕性關節炎屬于中醫痹癥是由于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導致。癥見腰膝疼痛、痿軟,肢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由于正氣既虛,邪氣深伏,治療宜搜風祛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正邪兼顧,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的原則,并根據辨證情況靈活選藥組方。
常用方藥組成:獨活20g、桑寄生30g、杜仲20g、牛膝30g、細辛6g、秦艽20g、茯苓30g、桂枝20g、防風20g、川芎15g、黃芪30g、甘草6g、當歸20g、白芍30g、干地黃20g、骨碎補30g,水煎服。
隨癥加減:關節疼痛較劇者加活絡效靈丹以加強活血祛瘀止痛。麻木盛者加土鱉蟲15g,地龍12g,白花蛇1條等以助搜風通絡,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溫陽散寒。濕邪偏盛者,去地黃,酌加防己,薏苡仁,蒼術以祛濕消腫。關節腫脹明顯加四藤一仙湯(青風藤30g、絡石藤30g、海風藤30g、雞血藤30g、威靈仙20g),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加雷公藤12-15g。關節紅腫熱痛,苔黃,脈數者加知母,生地,忍冬藤以涼血清熱通絡。
2、典型病例:
2.1、 李某,女,55歲。反復四肢關節腫痛10余年,曾多次在多家醫院就診,未見明顯好轉。患者痛苦不堪,四肢關節疼痛,以雙膝關節、踝關節疼痛較盛,時感腰膝酸軟,雙手活動不靈便握拳困難,雙膝關節屈伸受限,下蹲,上下樓梯困難。疼痛因天氣變化而變化,早晨尤重。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20g、桑寄生30g、杜仲20g、牛膝30g、細辛6g、秦艽20g、白花蛇1條(吞)、茯苓12g、桂枝12g、防風12g、川芎12g、黨參12g、甘草10g、當歸12g、白芍12g、生地黃12g。5劑,開水煎煮,每劑服一天,日服三次,每次200ml,十五天后癥狀明顯緩解,疼痛感消失,但感覺肢體酸重,下肢腫脹,去生地,加防己,薏苡仁,蒼術以利水祛濕消腫。連服十天后癥狀消失,隨訪一年病情好轉,未復發。
2.2、劉某,女,53歲,時常感覺腰膝酸軟乏力,左肩關節疼痛5年有余,活動困難并加重1月,伴局部發涼,怕冷,夜間更甚。曾去其他醫院就診過,但病情沒有明顯好轉,疼痛時經按摩,理療稍有緩解,近一個月來癥狀加重,口服消炎止痛藥物效果不明顯。診斷:痹癥,屬肝腎虧虛,氣血不足,陽虛風寒阻絡。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羌活12g、桑寄生12g、杜仲12g、牛膝12g、細辛6g、秦艽12g、茯苓15g、桂枝12g、制附片15g(先煎1小時)、雞血藤20g、防風12g、川芎15g、黨參30g、甘草6g、當歸15g、白芍15g、地黃15g。方中改獨活為羌活以走上焦,用桂枝以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加附子溫腎散寒、祛風止痛,雞血藤性苦微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行血補血,舒筋活絡之功。連服7劑,輔以適當鍛煉。復診訴疼痛減輕,肢關節活動較前好轉,畏寒怕冷減輕,續上方15劑,臨床癥狀消失,肩關節活動自如,恢復正常。囑其保持功能鍛煉,隨訪2年未復發。
3、學習體會
3.1、獨活寄生湯是治療風寒濕痹日久致肝腎兩虛,氣血不足的常用方。其證乃因感受風寒濕邪而患痹癥,日久不愈,累及肝腎,損傷氣血所致。方中重用獨活為君藥,辛苦微溫,善治伏風除久痹,且性善下行,祛下焦與筋骨間的風寒濕邪。臣以細辛、防風、秦艽、桂枝細辛入少陰腎經,長于搜剔陰經之風寒濕邪,又除經留濕;秦艽祛風濕,舒筋骨而利關節;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防風祛一身之風而勝濕,君臣相伍,共祛風寒濕邪。風寒濕痹日久而見肝腎兩虛,氣血不足,遂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補益肝腎而強壯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風濕,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節筋脈;當歸、川芎、地黃、白芍養血和血,人參、茯苓、甘草健牌益氣,以上諸藥合用,具有補肝腎、益氣血之功。白芍與甘草相伍,能養肝、柔肝,調和營衛,還可以緩急止痛,用于補虛。當歸、川芎、牛膝、桂枝活血,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甘草調和諸藥,兼使藥之用??v觀經方,以祛風寒濕邪為主,輔以補肝腎、益氣血之品,邪正兼顧,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
3.2、痹癥為臨床常見的疾病。痹者即氣血痹澀不通之意?!巴▌t不痛,痛則不通”。肝主筋,腎主骨,李老師認為治療痹癥調氣血補肝腎祛風濕并舉。虛實兼顧,不僅痹痛可以較快緩解,而且使患者體質恢復較好。有利提高免疫功能,正復邪去。
參考文獻:
[1] 梅江濤,戴先文,尚輝輝,等. 獨活寄生湯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微循環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西部中醫藥,2020,33(8):106-108.
[2] 馬艷. 加減獨活寄生湯結合針灸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河南醫學研究,2020,29(14):2638-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