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蔚
摘要:目的 總結董氏奇穴治療中風后遺癥的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了2例中風后遺癥患者的情況,并介紹了董氏奇穴治療的具體方案。結果 2例患者均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結論 對中風后遺癥患者給予董氏奇穴治療能夠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患者依從性高,操作簡單,價格低廉。
關鍵詞:針灸;董氏奇穴;中風后遺癥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中風,又稱腦卒中,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當今世界對人類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以及并發癥多的特點。近年來,由于中西醫診療水平的提高,中風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殘率仍居高不下,約8成的存活者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即中風后遺癥,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降低致殘率,加快患者康復是目前治療該病的當務之急。中風后遺癥包括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血管痙攣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病種,主要表現為半身不遂、肌膚不仁、口眼舌歪斜、言語不利、吞咽困難、飲水嗆咳、思維遲鈍,聯想困難,記憶減退,煩躁抑郁等癥狀。筆者運用董氏奇穴治療2例中風后遺癥患者取得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1病例資料
案例1:李某,女,57歲,2019年11月無明顯誘因在家中做家務時突發左下肢活動不利,不能正常行走,漸行性加重,1小時后上肢抬起困難,伴頭痛、頭昏、嘔吐、視物模糊、喝水嗆咳,被送往醫院急查頭顱CT檢查見“左側基底節區片狀低密度影”,診斷為“腦梗死”。住院治療14天后,病情好轉后出院。近2年來,在多處行多種方法康復治療。目前仍留有左上肢上舉困難,左手持物不穩,在家人攙扶下能行走數步,走路欠穩加重,言語不清等癥狀。2021年10月份來我院求治,給予董氏奇穴針刺治療,穴取:靈骨、大白、重子、重仙、木火、正會、總樞。健側患側交替選穴,每日1次,留針45-60分鐘,平補平瀉手法,每10分鐘行針1次,針刺治療第6天感覺腿走路有勁,第14天左手握力改善,第20天語言較前明顯流暢,共堅持治療32次。患者及家屬表示這一個月的針灸療效遠大于前面2年的所有綜合康復效果。
案例2:張某,女,63歲,2021年6月散步中突發頭暈、頭疼,右側肢體活動無力,頭部頸部及雙側上下肢出現不能自控的抖動,伴惡心,多次嘔吐處少量胃內容物,頭暈,無視物旋轉,就診于當地醫院,急診查頭顱CT示:左側丘腦出血,約7毫升,經保守治療,出血基本吸收,20天后出院,出院后未做如何康復治療。但患者仍有右側肢體活動不利,頭暈、頭疼,言語不利,喝水嗆咳,情志不暢,穿衣、洗漱、如廁、吃飯等日常生活大部分依賴。2021年12月求治,給予董氏奇穴針刺,取穴、留針、手法同案1。經過29次針刺治療,患者發音的清晰度提高,構音障礙逐漸減輕;頭頸部及雙上肢不自主運動明顯減少,軀干及骨盆的控制力明顯改善,坐位平衡提高,可保持獨立坐位,可輔助下站立。目常生活所需輔助量明顯減少,可獨坐輪椅自行進餐,隨著患者不自主運動的減少、運動協調性的改善,加上心理干預,患者情緒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提高。
2體會
董氏奇穴是我國傳統針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起源于山東,由于歷史原因,流傳到臺灣,近年來又重新傳回國內,并廣泛流傳到世界各地。該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主穴常選靈骨、大白、重子、重仙、木火、百會等穴。常見加減法有:上肢活動不利者加選曲陵;下肢活動不利者加選四神聰;失語、吞咽困難者加選總樞;腳外翻加選小節;手部屈肌痙攣手指伸不直,加選中白、下白。以上這些穴位多屬于14經絡之外的董氏奇穴[1]。靈骨、大白在董氏奇穴中稱之為“下肢二穴”,深刺配合使用,有著極強的益氣養陰,調理氣血作用,是一組應用范圍極廣的穴組,五臟皆治,對很多臟腑病都有很好療效;重子、重仙在董氏奇穴中稱之為“上肢二穴”,都位于傳統針灸肺經的循行路線上,肺經與膀胱經別通,重子、重仙并用可治療肺經、膀胱經上的很多病癥,如上肢上舉無力,發涼、發緊,發沉,疼痛,效果顯著。木火、百會在董氏奇穴中稱之為“中風二穴”,搭配使用,刺激大腦中樞,讓中樞神經指揮周圍神經,促使全身的血液循環加速流動,從而起到行氣活血的作用[2]。故筆者認為運用董氏奇穴治療中風后遺癥,其療效明顯優于傳統體針和頭針治療,具有安全性高,價格低廉,取穴少,患者依從性高的特點。也為現代中醫運用針灸治療中風后遺癥臨床選穴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鄭約保.董氏奇穴配合運氣康復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8,9(11):7-9.
[2]韋艷芬,莫文慧,黃日琳,梁麗喜,徐家敏.董氏奇穴針刺方案改善初發早期中風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臨床應用[J].醫學美學美容,2018,27(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