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平
摘 要:文化軟實力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撐動力。在當前鄉村社會深刻變革的背景下,鄉村文化自覺與自信受到諸多挑戰。構建鄉村文化自信應從發展鄉村經濟、弘揚優秀鄉村文化、筑牢教育基礎、加大政府對鄉村文化建設體系的投入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鄉村;文化自信;路徑
文化是隱藏在國家發展和進步背后的驅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鄉村居民是鄉村振興的實踐主體,他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與否,影響著他們自身與鄉村關系的建構,也影響著他們建設鄉村的態度與情感。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首先要振興鄉村文化,增強人們對鄉村文化的自信與認同。
一、概 述
鄉村文化是鄉村居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既包括鄉村居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消費方式、交往方式、娛樂方式、理想追求、道德情感等精神層面的文化,也包括生態環境、飲食、建筑、生產工具、交通設施等物質層面的文化。鄉村文化自信是指人們對鄉村文化發自內心的認同。當下的鄉村,面臨著現代性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又遭遇了鄉村社會結構的大變動和鄉土社會流動日益劇烈的內部沖擊。在內外沖擊之下,鄉土文化日益衰微,導致人們對鄉村文化認同感降低,一些鄉村居民甚至產生了文化自卑感。文化自信的缺失會影響鄉村的發展與振興。因此,必須提升人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
二、鄉村文化自信提升面臨的困境
(一)城鄉差距
清末,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以及科舉制度的取消,鄉村人口、資源開始單向向城市流動,城鄉差距開始擴大。民國時期,為了應付動蕩的內外部環境,政府加強對基層資源的抽取,致使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村為國家實現工業化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城鄉在收入、教育、就業、交通、公共服務等各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巨大的城鄉差距,使鄉村居民對城市生活充滿向往,逐漸失去對鄉村及鄉村文化的自信和認同。而城市的居民對鄉村文化本來就陌生和疏離,甚至對鄉村充滿了誤解與偏見。
(二)文化傳播途徑單一
鄉村文化自信的缺失也與媒介對城鄉形象的差異敘事有關。在電視、電影、網絡等大眾媒介里,城市形象往往是發達、現代、光鮮亮潔、高大上的,處處彰顯著魅力。而關于農村形象,傳播的大多是落后、保守、貧困、愚昧的一面,這必定影響人們對鄉村形象的建構。城市代表發達,鄉村代表落后,自然而然,人們對鄉村文化也越來越沒有自信。另外,單一有限的傳承途徑,阻礙了鄉村文化的傳播。傳統鄉村文化多以民俗等傳統形式傳承,并且局限在特定空間,傳承方式缺乏創新。而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了通過網絡獲得消遣和娛樂,一些鄉村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
(三)載體缺失
人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城市化沖擊下,農村人口大量外流。由于鄉村人口大量外流, 承載鄉村文化的民居、傳統農具、公共建筑等物質形態的文化,缺少了村民的利用、關注,逐漸衰敗、消失。鄉村的傳統民俗、生產工藝,也由于缺乏傳承,逐漸被邊緣化,甚至遺忘。另外,鄉村人口的素質也影響文化的傳承。一般而言,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愿、能力與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打破舊觀念和固有思維的束縛,樹立新觀念、新意識。當前,留守在農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兒童。相對而言,留守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學習和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能力也較低,從而缺乏傳承、創新鄉村文化的能力。
三、建構鄉村文化自信的途徑
(一)發展鄉村經濟
經濟發展是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的物質保障。農民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與城市居民沒有太大差距,農村才能有吸引力,農民也才能真正建立起鄉村文化認同與自信。因此,提升鄉村文化自信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第一,政府要加快鄉鎮中小企業的發展,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讓農民愿意留在農村。第二,為返鄉創業的農民提供資金、技術、管理、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這樣才能帶動人口、資金、技術向鄉村流動。第三,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合理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形成規模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第四,充分挖掘鄉村生態環境、生活方式、飲食、歷史、人文的價值,發展鄉村文化產業,使人們感受到鄉村的田園風光、生產技藝、民俗風情所包含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情緒價值,從而自覺維護和傳承鄉村文化。
(二)傳承優秀文化
第一,新時代鄉村文化的傳承、發揚要綜合利用好媒體。既要運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宣傳鄉村典型,更要利用微信、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交流平臺,大力宣傳鄉村的新業態、新面貌、新生活,培育更多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文化創新人才。如李子柒、張同學等,以新思維、新技術構建鄉村敘事,讓人們看見新時代高速發展的美麗鄉村,也看見鄉村生活自然、寧靜、質樸的一面,從而擴大鄉村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第二,激活農民文化主體意識。農民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基層政府應注重滿足鄉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維護廣大鄉村群眾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決策的權益。只有讓農民感受到自己是文化建設的主人,他們的熱情、才智和創造力才能被真正激發出來。第三,基層政府應積極組織不同形式的鄉村文化活動,圍繞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民居、飲食文化、民間藝術等組織文化活動。人們可以通過這些活動感受鄉村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價值,從而自覺地保護、傳承鄉村文化。
(三)筑牢教育基礎
教育是鄉村文化傳承、創新和發展最系統和影響最深刻的路徑。各地學校的教育應合理融入當地鄉土文化素材,為學生營造親近鄉土文化的場域,如美術課融入傳統民間美術、音樂課融入地方傳統戲曲舞蹈、歷史課融入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等。各地學校還可以組織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鄉村,考察鄉村歷史文物、風俗習慣、耕作過程、民間藝術等,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社會實踐的過程親身感受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逐步消除當代青少年對鄉村文化的“疏離感”。除了學校教育,還要加強社會教育,如舉辦鄉村文化藝術節、鄉村文化講堂、講座等,強化鄉村居民對鄉村文化的認知和感情。另外,在教育中融入鄉土文化,還可以促進各地對逐漸消失的傳統鄉村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整理。
(四)加大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投入
政府的財政投入是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和提升鄉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第一,政府部門要加大鄉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如加大鄉村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廣場建設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等,為鄉村文化與時俱進地發展和傳承創造條件。同時,為鄉村居民參加休閑娛樂活動和文化技術素養培訓創造條件,提升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從而提高民眾對當地文化的認同與自信。第二,加強鄉村交通、信息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讓鄉村與外界的聯系和交流更密切,讓鄉村居民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開闊視野,正確看待鄉土文化,也讓外界看到鄉村發展的新面貌和鄉村社會發展潛力,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鄉村文化。第三,要加大鄉村文化建設的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鄉村文化建設,人才是關鍵。政府應積極培育本土文化建設的人才,為他們提供相應的保障、支持和獎勵,防止人才流失。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還要合理科學地做好當地文化發展和保護規劃,積極引入文化建設人才,不斷促進鄉村文化建設與繁榮。
參考文獻:
[1]王學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文化自信與提升路徑[J].山西農經,2021(01):33-34.
基金項目: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城鎮化視閾下鄉村文化嬗變與價值重建——以海南省為例”【項目編號:HNSK(YB)16-63】
(作者系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農村問題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