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仁杰 孫正瑩 趙毅玲




摘要:目的:用CDFI和二維超聲評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病人的球后血管血流動力學改變,并與健康對照者的結果進行比較。方法:對120例29~77歲的糖尿病病人,實施球后動脈彩色多普勒和二維超聲檢查,將檢查者分成3組:健康對照組(40例)、糖尿病伴輕度臨床視網膜病變組(40例)和糖尿病非增殖期視網膜病變組(40例)。測定眼動脈(OA)、視網膜中央動脈(CRA)、睫狀后動脈(PCA)和視網膜中央靜脈(CRV)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數(RI)和搏動指數(PI)。結論:DR患者OA、CRA的RI和PI值明顯超過了健康對照組(p<0.05)。糖尿病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患者比對照組PCA的PSV和EDV明顯降低。結論:OA和CRA的阻力指數變化可能在早期DR患者中普遍存在。
關鍵詞:糖尿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血流參數,多普勒超聲,眼動脈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前言
DR在糖尿病患者中發生率不斷升高。盡管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DR的進展機制仍未得到很好的了解。球后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是影響DR發生過程中的主要因素,而血流動力學變化在DR發生中的主要影響則尚未清楚[1]。在一些研究中,球后血管血流速度增加了,但在其他研究卻有所下降[2-5]。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收集了二零一九年十一月至二零二零年八月在牡丹江市紅旗醫院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人,調查人群共涉及一百二十余名參與者,五十七名男性和六十三名女性,當中包括健康對照組者(40名)、糖尿病輕度臨床視網膜損害者(40名)以及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的糖尿病患者(40名)。
1.2 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標準,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對糖尿病糖耐量受損和非糖尿病對照病例進行分類[6]。
1.3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評估
眼科醫師通過彩色眼底照片分級來確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存在和嚴重程度。
1.4 排除標準:有激光治療,但還有其他可能影響眼睛血流速度的病變或異物,如眼睛發炎、外傷、非糖尿病性血管病變和青光眼;妊娠期間和哺乳期女性也被排斥在外;有嚴重的系統性疾患病史,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高脂血癥等。
1.5超聲檢查
我們測量了OA、CRA、PCA和CRV的PSV、EDV、PI和RI。選擇視網膜病變嚴重的眼睛作為研究對象。如果兩眼視網膜病變相同,則右眼被指定為研究對象。這些血管直徑約0.2毫米,附著在視神經鞘上,有助于視神經的血管化[7]。
1.6統計分析
統計方法分為t檢驗、單因方差分析(ANOVA)、卡方試驗和一般的線性模型。PSV、EDV、PI、RI的比較采用方差法分析(ANOVA)。用Pearson系數檢驗變量之間的關系。所有統計性檢驗均為雙尾檢驗,假設I型錯誤概率<0.05。
2 結果
2.1 研究對象的臨床特征見表1
在與年齡調整的變量比較中,年齡、空腹時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更有可能升高?;颊咂骄挲g為52.2歲。糖尿病患者口服藥物占65.1%?;请逖苌锸强诜幬镏委煹氖走x藥物(51.5%),其次是二甲雙胍(36.5%)和聯合治療(12.0%)。
球后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見表2,對照組和DR患者中OA、CRA和CRV中的PSV和EDV并無顯著性的差別(P>0.05)。DR患者眼動脈的平均RI、PI高于正常對照眼(P=0.009)和(P=0.029)。糖尿病合并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組視網膜中央靜脈的平均RI和PI值也超過了糖尿病伴輕度臨床視網膜疾病組(P<0.05)。DR病人睫狀后動脈PSV和EDV顯著少于健康對照組。
我們評估了HbA1c、糖尿病病程和血流動力學參數之間的關系見表3。分析顯示HbA1c水平與視網膜中央動脈和視網膜中央靜脈的阻力指數以及搏動指數呈顯著正相關。HbA1c水平與視網膜中央動脈EDV呈負相關。糖尿病病程與眼動脈、視網膜中央動脈、睫狀后動脈和視網膜中央靜脈的搏動和阻力指數呈正相關。HbA1c水平與糖尿病病程無關。
3 討論
與健康對照組比較,DR患者眼動脈和視網膜中央動脈的阻力指數明顯提高。這與許藝民的研究結果相似[8]。 我們的研究結果與Grunwald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他們發現健康眼睛與無視網膜病變的糖尿病患者的血流速度沒有差異。他們另外兩項研究評估了眼動脈、視網膜中央動脈和睫狀后動脈的血流速度,發現視網膜病變患者視網膜中央動脈的PSV和EDV降低,賈啟禹也得出這樣的結論[9]。Mendivil等人也分析了25例伴有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的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非糖尿病對照組。與我們的研究結果相反,這些研究報告了健康眼睛和DR眼睛之間的血流速度的顯著差異。
有人認為,DR組眼動脈RI的升高可能是由于視網膜和脈絡膜血管中與糖尿病相關的下游血管變化[10]。球后動脈血流改變在DR中的確切影響機制顯然是一項很復雜的病理過程。球后動脈血流速度的可變性很可能是由于偶然原因造成的。有必要評估上述相互關聯的機理,無論是由于眼底視網膜血管的改變、灌注加壓的改變、眼腔內毛細血管受壓的改變、血糖調節不良、或者上述影響與其他影響的結合。但我們的研究成果的主要優勢是基于這么一種事實,即并不存在2型糖尿病患者正在進行治療,或發生系統性病變。還有一些關鍵的問題需要考慮。首先,視網膜病變由眼科專家使用間接眼底鏡診斷。眼底鏡檢查在檢測DR方面可能不如眼底攝影更準確。其次,眼底鏡與眼底攝影在檢查中,一致性分別為85.7%和85.9%,120例患者的樣本量相對較小。最后,我們樣本中DR患者都是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增值期前,這可能會對我們的研究結果產生影響。
4 結論
OA和CRA的阻力指數改變在早期DR患者中普遍存在,DR患者OA、CRA的RI和PI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
參考文獻:
[1] Dimitrova G,Kato S,Yamashita H,et al.Relation between retrobulbar circul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retinopathy[J].The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03.87(5):622-625.
[2] Gracner T.Ocular Blood Flow Velocity Determined by Color Doppler Imaging in Diabetic Retinopathy[J].Ophthalmologica,2004,218(4):237-242.
[3] Kanagaraju V,Divya K,Raajaganesh M,et al.Evaluation of resistive index of orbital vessels using color doppler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Med Ultrasound. 2020;29(2):111-115.
[4] Pauk-Domańska M,Walasik-Szemplińska D. Color Doppler imaging of the retrobulbar vessels in diabetic retinopathy.[J]Ultrason.2014;14(56):28-35.
[5] Nagaoka T,Sato E,Takahashi A,et al.Impaired Retinal 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Retinal Laser Doppler Velocimetry Study[J].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2010,51(12):6729-6734.
[6] Al-Lawati J A,Mohammed A J.Diabetes in Oman:Comparison of 199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with 1985 WHO Classification[J].Annals of Saudi medicine, 2000,20(1):12-15.
[7] Erdogmus S,Govsa F.Topography of the posterior arteries supplying the eye and relations to the optic nerve[J]. Acta Ophthalmologica,2009,84(5):642-649.
[8] 許藝民,哈米德·那迪,雷嘉啟,賈建文,張惠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視網膜血流動力學的研究[J].中華眼底病雜志,2004,20(1):41-42.
[9] 賈啟禹,吳榮秀,邵紅.彩色多普勒超聲對糖尿病眼部血管血流動力學的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0,26(7):602-605.
[10] Divya K,Kanagaraju V,Devanand B,et al.Evaluation of retrobulbar circulation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using color Doppler imaging[J]. Indi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20, 68(6):1108.
項目課題:2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球后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牡丹江醫學院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編號:YJSCX-MY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