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豆根中毒性腦病是臨床治療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其嚴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作為治療中的常用藥物,山豆根擁有清熱解毒等眾多功效,但同時,山豆根在單獨使用或者是混合使用時,其自身所含有生物堿分泌的毒性很容易蓄積在人體,使得人體表現出山豆根數中毒。而山豆根小腦中毒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就結合實際病例,展開山豆根中毒性腦病分析。
關鍵詞:山豆根;中毒;病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山豆根又名廣豆根,產于南方各地,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功效,常用于治療咽喉腫痛、肺熱咳嗽、癰瘡腫毒、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山豆根是比較常見的中藥,臨床上規定,其常規用量為每日3-6g,當其使用量超過6g時,很容易出現毒性反應,其毒性反應包括神經受毒性反應、胃腸道反應、過敏反應,其中以神經毒性反應最為嚴重,以胃腸道反應最為常見[1]。因此,提醒醫務人員,在應用山豆根時應慎重,尤其不能超常規劑量使用,另外,在出現毒副作用時,應及時診斷,立即停止服用,并給予有效的治療。
1病例資料
病案1:
某女,47歲。因“頭暈,嘔吐1天”于2010年10月18日入院。10月15日,因全身乏力,在當地診所按“感冒”給予中藥煎服,每劑含山-豆根10克,10月17日,服藥二劑后,出現頭暈、惡心、嘔吐、復視癥狀,頭暈呈視物旋轉性,吐物為胃內容物,不能站立行走。既往體健。入院查體:T:36.4℃BP:110/80mmHg神清,雙眼居中,能下視,不能上視及左右側視,雙眼可見水平眼震,雙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毫米,對光反射靈敏,視乳頭邊界清,無水腫,雙側鼻唇溝對稱,兩耳聽力可,伸舌居中,頸無抵抗,四肢肌力5級,腱反射正常,雙側指鼻試驗不準,跟膝脛試驗不穩,閉目難立征(+),雙側Babinski征(+)。入院后,行頭顱MR檢查:雙側小腦齒狀核、橋腦背部、雙側豆狀核呈長T1、長T2異常信號,FLAIR像高信號。10月19日行腰椎穿刺術,腦壓正常,化驗腦脊液常規,生化無異常。診斷為:山豆根中毒性腦病,給予大量補液促進藥物代謝、補充B族維生素,胞二磷膽堿促進腦代謝等治療,癥狀逐漸減輕,至10月28日出院時,僅感輕度頭暈,行走如常,未查及神經系統陽性體征,因經濟原因未復查頭顱MI檢查。
病案2:
某女,43歲,因“頭暈、嘔吐,行走不穩,雙上肢亂舞1天”于2014年3月19日入院。2014年3月17日,因上呼吸道感染咽腔不適,在當地診所給予中藥煎服,每劑含山豆根10克,服藥一劑后,于3月18日出現頭暈、惡心、嘔吐、不能站立行走,頭暈呈視物旋轉性,嘔吐胃內容物,無復視癥狀。既往體健。入院查體:T:36.2℃BP:130,80mmHg神清,雙眼居中,向各方向活動充分,可見水平眼震,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5mm,對光反射靈敏,視乳頭邊界清,視物不清(躺床上不看清床尾人臉)無水腫,雙側鼻唇溝對稱,兩耳聽力可,雙側耳鳴;伸舌居中,頸無抵抗,四肢肌力5級,腱反射正常,雙側指鼻試驗不準,跟膝脛試驗不穩,睜眼和閉目難立正(+),雙側Babinski征(-),第一周臥床不能做起,不能自行吃飯喝水,靠他人照顧。入院次日,行頭顱MI檢查:雙側小腦齒狀核呈長T1長T2異常信號,FLAIR高信號,腦MRA無異常。未行腰穿腦脊液化驗。按山豆根中毒性腦病給予大量補液促進藥物代謝、補充B族維生素、胞二磷膽堿促進腦細胞代謝等治療,病情逐漸好轉,眼震消失。4月3日在當地復查頭顱MR檢查無異常。4月5日出院時,僅感輕度頭暈,行走右偏。出院后在神經外科醫生建議下當地做高壓氧治療2個月,高流量吸氧2個月。5月又在當地復查頭顱MR檢查無異常。但常感輕度頭暈,行走右偏。不能上下樓梯,不能行走超過30分鐘要倒,休息后好轉。2013年11月在鄭大二附院做頭顱磁共振,當時未取片,第二天熟人帶回當地,主管醫生及科室多名醫生閱片后認為小腦中毒仍未完全恢復。直至2014年夏天才能行走30分鐘以上頭無異常不適。
2病案分析
2.1中毒機理及癥狀
山豆根所造成的人體腦中毒,其可能是由于山豆根中含有的苦參堿、金雀花堿等成分(主要生物堿成分如下所示),相關的毒性實驗表明,當大劑量的山豆根煎服喂于小鼠服用,小鼠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呼吸困難、抽搐,并出現小白鼠部分死亡的現象。從山豆根自身成分來看,苦參堿、氧化苦參堿等成分含有一定毒性,苦參堿被服用后,促使人體神經系統興奮,致使中樞神經系統出現麻痹、呼吸肌麻痹,并同時伴有驚厥、呼吸困難、頭暈眼花、惡心干嘔等癥狀[2]。山豆根中毒在臨床上的基本表征為頭暈、惡心、心悸、四肢乏力、胸悶,嚴重時,患者呼吸困難、四肢麻木、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當中毒現象進一步加劇,山豆根中毒患者呼吸急促、瞳孔渙散、四肢抽搐,最終因為呼吸淺表呼吸衰竭而致死[3]。
2.2中毒原因
2.2.1超劑量使用
根據臨床藥物使用規定,山豆根的使用量為3-6g,但有時為了加強患者治療效果,部分醫師未遵循山豆根使用標準,加大山豆根的使用量,致死患者過量服用山豆根出現中毒反應。分析相關文獻,聶安政在山豆根安全問題探討中,選取文獻報道及582例山豆根者中毒時間報道中,總結得出,當患者服用山豆根的量在5g以下時,并未發生上述的臨床癥狀;當患者服用山豆根的量增加,維持在5g左右時,出現上述中毒反應的患者只在少數;當患者服用劑量超過6g時,患者表現出上述癥狀[4]。就這樣的研究結果來看,山豆根服用劑量不同,其造成的影響也有差異,也表明,超劑量使用依然是致使患者山豆根中毒的主要原因。
2.2.2品種混淆
山豆根作為中藥治療疾病的常見藥物,其在常見的混淆品有北豆根、云南野豇豆根、是苦豆子根、土豆根、滇豆根、朱砂根等,與山豆根相似的物質很多,容易在治療中中各類混淆藥物與山豆根使用錯誤,導致患者因為混淆品的使用,導致患者意外煎服山豆根,出現山豆根中毒現象。以山豆根與北豆根的比較來看,兩者名稱僅有一字之差,但是其所有的小姑是遠遠不同的,很多中醫在抓藥的過程中,未經仔細分辨,致使兩者混淆使用。當醫師在抓取中藥時,將所需藥物從北豆根變更為山豆根,導致患者在服用該批次藥劑后,患者出現胸悶氣短、頭重腳輕、直冒虛汗并伴隨噴射性嘔吐,四肢麻木無力,全身顫抖,失語等癥狀,使得患者在原有病情的治療基礎上,又出現山豆根中毒。以此來說,受混淆品的影響,在中醫治療過程中,弄粗藥物、混淆藥品也是致使患者出現山豆根中毒的主要原因。
2.2.3配伍不當
在中藥煎服使用時,還需要考慮各個藥品的藥性是否會產生沖突。例如,山豆根與神曲的使用,張亮等人研究證明,當原藥方中,山豆根與神曲煎服,受配伍不當的影響,使得患者出現山豆根樣中毒反應,而在原藥方中去掉神曲再煎服藥物使用,并未出現山豆根樣中毒反應,也就是說,當兩者在一起時,使得煎服藥物有毒性,其可能的原因神曲促使山豆根加速分泌生物堿,使得煎服過程中,山豆根分泌生物堿的含量增大,其藥性增強。在中醫搭配山豆根展開治療時,以大黃搭配山豆根治療咽喉腫痛,以馬兜鈴搭配山豆根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等等,都容易受配伍不當的影響,致使患者的療效下降,患者也出現抽搐昏迷、腹痛、頭痛等現象。
2.2.4超療程使用
在中醫治療過程中,講究療程,一個療程服用幾貼藥,需要根據病情及時的糾正。在病例3以山豆根治療患者的過程中,由于患者入院診斷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醫師為患者開具10貼藥,并且,在前6貼藥物治療過程中,患者服用后一切正常,但是伴隨著第7貼藥的使用,該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山豆根中毒反應,也揭示了山豆根在長期服用治療過程中,由于藥物在人體堆積,出現蓄積中毒反應,使得患者在超療程治療過程中,產生毒性反應,使得患者呼吸困難。本案例1如是,因為服用二劑,出現山豆根羊中毒反應。
2.2.5與酒服用
在藥物治療過程中,煙酒、辛辣是大忌。對于山豆根來說,酒是山豆根治療時,需要患者明令禁止的,其主要是患者在煎服山豆根后,若是飲酒,很容易出現房顫,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酒精會加速患者血脈擴張,使患者興奮性增強,進而刺激使興奮中樞-交感神經,使得患者分泌腎上腺素增強,在一系列作用作用下,致使鉀、鎂等元素缺失,改變患者心急應激性,出現房顫。因此,就這樣的現象來說,當患者在服用山豆根后,若是飲酒會激發山豆根毒性,產生中毒反應。
2.3中毒救治
2.3.1一般治療
在山豆根毒性反應初期,可以用高錳酸鉀溶液洗胃或者是用硫酸鎂腹瀉,以此來緩解患者中毒。在輕度中毒時,可以用甘草湯或者是生姜湯來緩解中毒反應;在深度中毒時,可以使用維生素或者是葡萄糖對患者靜脈注射,對于腹部疼痛患者,可以使用阿托品等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
2.3.2中醫治療
中醫療法:甘草、綠豆各 30 g,急煎口服;或生姜、大棗、紅糖(或白糖)各 20 g 煎湯服。針灸治療可采用灸百會、中脘,針內關、足三里(用瀉法)。
2.4山豆根中毒的腦損傷表現
就上述案例來說,山豆根中毒致使患者小腦損傷無法正常行走,無法正常上下樓梯,口齒表達不清晰,觀察患者MRI,發現患者雙側小腦齒狀核對小腦周圍神經造成損傷。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需要綜合綜合考慮患者的病因,患者表現出明確的山豆根小腦中毒后,需要結合病例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患者是否有病毒性小腦炎,或者Fisher綜合征,需得在治療中明確。在通過問詢無法了解患者病史或者是患者不清楚病史的情況下,需要明確MRI診斷案例2中,就以MRI診斷患者,發現患者雙側小腦呈現齒狀核,腦干信號異常,并伴有明顯的山豆根中毒臨床病癥,將患者出院診斷定性為山豆根中毒。
3結論
就山豆根易發中毒反應來說,需要醫師合理的辨別思考,以便減少因為工作誤差而導致的山豆根中毒現象。其一,混淆品識別。與山豆根相似的藥品很多,不管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上的相似,混淆品的病理作用及療效與山豆根是極不相同的。所以,在實際抓取藥物的作用中,更需要明辨品種減少藥品混淆的可能性。其二,嚴格控制量。山豆根最高使用量不得超過6g,一旦超過限定量,很容易引發急性中毒反應。所以,為了降低臨床治療山豆根毒性發生率,需要明確山豆根的抓取量,比如,治療咽喉腫痛,將用量嚴格控制在3-6g,治療癌癥時,由6g最低使用量為基準,可以從最低使用量加大量,建立癌癥患者的耐受,以保障癌癥患者的治療效果。其三,合理配伍。在山豆根使用中,與大黃、神曲、馬兜鈴等由于配伍不當而產生的山豆根毒性反應事件依然存在。所以,在中醫開具藥品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中藥的適用性,盡量減少上述配伍不當藥品的混合,可以將甘草、生姜等與山豆根配伍,以此降低山豆根中毒風險。其四,避免久煎。山豆根中的生物堿,很容易在長時間的煎服過程中將氧化苦參堿轉化為苦參堿,導致苦參堿的濃度升高,藥液毒性增強,因避免在煎服過程中能夠久煎。其五,明確告知。在開具山豆根相關藥物時,需要將相關適宜明確告知患者,例如,山豆根煎服前不需要浸泡,不需要久煎,不得與酒同服,需要飯后服用等等。同時也要告知患者,當服用含有山豆根的藥物,感知到頭暈、惡心、四肢乏力等癥狀時,不得繼續服用藥物,可以用甘草湯或者是生姜湯來緩解山豆根毒性反應,并及時就醫以確保服用者的生命安全。
綜上,就山豆根中毒。
參考文獻:
[1]聶安政,趙雪睿,高梅梅,等.山豆根安全問題探討與合理用藥思考[J].中草藥,2018,49(17):10.
[2]張良,唐敏,何潔.某院2017年山豆根中藥處方用藥及配伍合理性分析[J].中國藥業,2020,29(6):3.
[3]周思雨,陳金鵬,劉志東,等.山豆根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21,52(5):12.
[4]宋爽,周毅,孫雅菲,等.山豆根中毒性腦病一例[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20(11):4.
作者簡介:鄭柯1969年12月 女 河南省焦作市 漢 函授大專 主管護師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民醫院 研究方向: 醫院感染管理十一年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