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 李箏
【中圖分類號】R782.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一、患者基本情況
患者李X,男性,27歲,因“高處墜落傷(自殺)致全身多處骨折2小時”于2017年7月30日19:00以“全身多處骨折、失血性休克”收治我院骨科。入院查體:神志清楚,T36.6℃, P150次/分,R23次/分,BP79/35mmHg,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哮鳴音及干濕啰音。精神分裂癥8年,用藥不詳,控制欠佳。有精神創傷史,無家族史。
入院輔助檢查:(1)影像學檢查。X片提示右股骨、右髂骨、右骶骨、骨盆、右橈骨骨折;頭顱CT提示右顴弓骨折;胸部CT顯示右肺散在斑片狀模糊影,考慮肺挫傷,右第5肋前段骨皮質皺褶。(2)血常規,RBC 1.91*1012/L、HB 52g/L、HCT 15.9%、PLT 85*109/L、WBC16.09*109/L。(3)凝血分析,PT 38.2S、APTT 165 S、FIB 0.6g/L。(4)肝功能,谷丙ALT 196(9-60)U/L、谷草AST 196(15-45)U/L、總蛋白TP 33.5(65-85)g/L、白蛋白ALB 24.2(34-48)g/L。
入院診斷:(1)全身多處骨折;(2)失血性休克。
二、診療經過
7月30日當晚,轉入重癥醫學科,患者呈昏睡狀,SPO2 80%,血氣顯示PO2 65.5mmHg,經口氣管插管,順利插管,SIMV模式通氣。考慮患者的病情,給予對癥治療,例如,補液、輸血、血管活性藥物、保肝、營養支持、抗感染等,糾正休克、貧血、凝血障礙等。8月1日,患者病情穩定,意識清醒,呼吸正常,拔出氣管導管,無不適。8月2日,轉入至骨科,擬8月11日擇期手術(右髂骨、右股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右橈骨骨折復位外固定術),計劃氣管插管全麻。8月28日(術后17天),患者呼氣困難,氣促加重,伴咳嗽、心慌,胸部CT提示氣道環形狹窄明顯,行氣管鏡檢查及氣道再通術,可見聲門下1.0cm處肉芽組織增生、壞死組織呈環狀增生,肉芽組織較新鮮、血供豐富,氣管管腔極度狹窄約2-3mm,氣管鏡不能通過,但可窺見肉芽組織長約2.5cm。考慮患者情況,予以電切、電凝、氬氣刀灼燒、冷凍治療。3次氣管鏡治療,患者仍有活動后氣促且肉芽增生快。 9月5日,患者轉至上級醫院,在院外接受金屬氣管導管通氣治療。9月24日,再次入院,氣管鏡見肉芽組織完全阻塞管腔,行球囊擴張、冷凍術,管腔增至1-2mm。
三、結局
本例患者出院后,自行摔倒致金屬導管脫落,窒息而亡。
四、相關知識
氣管插管是指將一特制的氣管內導管通過口腔或鼻腔,經聲門置入氣管或者支氣管內的辦法,為呼吸道通暢、通氣供氧、呼吸道吸引等提供最佳條件,是搶救呼吸功能障礙的有效措施。氣管插管適用于:自主呼吸突然停止者;中樞性或者周圍性呼吸衰竭者;伴有上呼吸道損傷、狹窄、阻塞等影響正常通氣者;無法滿足機體的通氣與氧氣供應需求而需要機械通氣者;無法自主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內容物反流或者出血隨時有誤吸者。研究發現,全麻氣管插管后可能引起氣道肉芽組織增生,增加治療難度,加劇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肉芽組織(granulation tissue)是指由新生薄壁的毛細血管及增生的成纖維細胞構成,伴有炎性細胞浸潤,肉眼呈鮮紅色,顆粒狀,柔軟濕潤,形似鮮嫩的肉芽,是幼稚階段的纖維結締組織。肉芽組織通常在組織損傷后2-3天內出現,填補創口或者機化異物。隨著時間推移,肉芽組織按照生長的先后順序,逐步成熟。肉芽組織形成后,逐漸纖維化,成為瘢痕組織( scar tissue),其轉化過程表現為膠原纖維增多,成纖維細胞減少,且轉變為靜止的纖維細胞,同時,毛細血管逐漸閉合、退化,炎細胞也會慢慢消失,最終成為灰白色、質地硬且缺乏彈性的瘢痕。肉芽組織增生多見于以下情況:①傷口感染;②滲液管理不佳;③封閉性敷料使用(如水膠體敷料);④傷口床持續的異物刺激,例如鋒線或敷料碎屑;⑤摩擦,常常與插管、管路有關,如導管和經皮內鏡胃造瘺部位。全麻氣管插管后,氣道肉芽組織增生的形成可能與長期帶管、氣管切開術后護理吸痰不規范、氣管切口過小或套囊過大等有關,另外,短期內或一次插管不順利的反復刺激,間隔較長的多次插管、切開,也可能引起細胞增生,形成肉芽腫。另外,全麻氣管插管后出現氣道肉芽組織增生與反復感染、血糖增高、胃食管返流也有一定關系。
全麻氣管插管后出現氣道肉芽組織增生,一旦發生,需綜合評估患者的病情,分析原因,并且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及身體狀況,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目的在于解除氣道阻塞,,緩解呼吸困難,防治阻塞性肺炎,改善預后。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有:(1)手術治療。通過手術,對肉芽組織本身或者整個病變氣管段進行切除處理。不過需要注意,肉芽組織的血管豐富且多伴有浸潤表現,手術治療時出血多,止血難度大,不易徹底清除,容易復發,且切除氣管段創傷大,對患者身體危害性大。(2)介入治療。介入治療在臨床應用比較廣泛,利用支氣管鏡輔助治療,消融中央大氣道內的增生性病變,或者借助支架擴張、支撐氣道管壁。激光燒灼、電刀燒灼、冷凍、光動力治療、支架置入、球囊擴張近距離照射、射頻消融等治療方法也是不錯的選擇,創傷小,直達病灶予以局部處理,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組織,維持呼吸系統功能。(3)姑息治療。這一方法比較適合那些難以治愈的患者,通過姑息治療,減輕患者的痛苦,延長生命。對于暫時無條件手術的醫院或者暫時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我們也可考慮姑息治療,為轉院或下一步手術贏得時間。
參考文獻:
[1]朱貽芬. 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后肉芽組織增生行氬氣刀治療的護理[J]. 醫藥前沿, 2014, 000(004):326-327.
[2]倪彩云, 孟晨, 劉霞,等. 支氣管鏡下冷凍治療兒童肉芽及瘢痕組織導致的下氣道狹窄及阻塞22例[J]. 中華兒科雜志, 2012, 050(001):45-49.
[3]倪彩云, 劉霞, 馬靜,等. 支氣管鏡下冷凍治療兒童肉芽及瘢痕組織導致的下氣道狹窄及阻塞22例[J]. 中華兒科雜志, 2012, 50(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