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雪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營養評估實施個性化營養支持護理對重癥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90例重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依據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分成研究組和常規組,兩組均包含45例患者。在研究組中實施基于營養評估的個性化營養支持護理,在常規組中僅實施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相關營養指征、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相關住院診療資料。結果: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轉鐵蛋白等營養指標水平更優,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和ICU治療時間更短,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重癥患者治療過程中,基于營養評估實施個性化營養支持,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降低并發癥發生情況,使患者獲得良好的預后,促進患者的康復,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推廣意義。
關鍵詞:營養評估;營養支持護理;重癥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前言
ICU重癥患者病情較重,常伴休克、創傷、感染等應激癥狀,機體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在內的多個功能失常,機體代謝呈高分解消耗狀態,易致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營養障礙,危重癥患者營養障礙的發生會對臟器功能等造成嚴重損害,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原發疾病治療,甚至使臨床病死率升高[1]。本研究對本院重癥患者實施基于營養評估的個性化營養支持護理,使患者的營養狀態得到了良好的改善,現將其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90例重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依據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分成研究組和常規組,兩組均包含45例患者。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對比,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進行對比。
納入標準:重癥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休克、器官功能衰竭、重癥感染、呼吸衰竭、心血管意外、顱腦損傷、腫瘤或外傷術后等患者,因病情嚴重不宜或無法進食。
排除標準:有營養支持禁忌證,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方法
常規組:采用ICU重癥常規護理,如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保持呼吸道暢通,采用抗感染治療,并進行營養輸液等。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采用營養評估引導的個性化營養支持護理。①營養評估:入院第1天,對患者基本情況進行全面掌握,包括原發病情況、病情嚴重程度、可能轉歸等,為營養干預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礎;對患者營養狀況相關指標進行了解,如毛發光澤、皮膚彈性、皮下脂肪以及體質量等。②個性化營養支持護理:經鼻胃管或鼻空腸管給予短肽型腸內營養劑,如患者碳水化合物不足,則應給予糊精補充;如患者脂肪消化吸收不良,則應對飲食中的鏈甘油三酯比例進行合理調整;如患者便秘,則應適當增加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藥物初始劑量為20—30mL/h,然后逐漸調整為100-150mL/h,定時檢測患者胃潴留量。3d后,如患者胃潴留量<100mL,表示其胃腸功能已恢復。如患者潴留量>200mL,則應采用鼻空腸管,經腸外營養(PN)從鎖骨下靜脈或周圍靜脈留置管補充能量及其他營養素,腸內營養應調配統一營養液,同時向全腸內營養過渡。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營養相關指標[包括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紅蛋白(Hb)]和營養狀況(采用mNUTRIC)[2],ALB、PA、H評價標準參考《中國營養科學全書》中標準:ALB33~55g/L,PA180~400mg/L,Hb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mNUTRIC主要包含5個項目[7:年齡(0~2分)、APACHEⅡ評分(0~3分)、SOFA評分(0~2分)、合并器官功能障礙數量(0~1分)、入ICU前住院天數(0~1分),單個項目得分之和為mNUTRIC評分,分數0~4分代表低營養風險,5~9分代表高營養風險[3]。(2)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腹瀉、胃腸功能障礙、胃潴留、肺部感染等)。(3)比較兩組患者相關住院診療資料,包括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和ICU治療時間。
1.4統計學分析
將資料數據錄入SPSS22.0中進行分析。()與t檢驗分別是計量資料的表示和檢驗方法;[n(%)]和卡方分別是計數資料的表示和檢驗方法,P<0.05,表示對比存在統計學上的差別。
2結果
2.1兩組患者相關營養指征變化的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的相關營養指征變化情況可知,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和營養狀況更優,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附表1。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
統計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顯示,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附表2。
2.3兩組患者相關住院診療資料
對比兩組患者住院診療的相關資料可知,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和ICU治療時間更短,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附表3。
3討論
ICU重癥患者營養不良較為普遍,有研究發現,15-60%的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這與患者機體營養攝入減少、身體需求增加、轉運障礙與吸收不良等因素相關。其中也包括醫源性營養不良,醫源性營養不良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主要發生原因為醫護人員未重視營養不良問題或存在喂養不足情況[4]。營養不良會導致患者預后不佳,增加感染風險、延長創傷愈合時間、延長住ICU時間、增加并發癥發生率與臨床病死率等。因此,對重癥患者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并選擇合理的營養支持方式及營養物質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目前,重癥患者營養支持治療方案中,腸外營養治療、腸內營養治療是現階段的臨床研究重點。為重癥患者提供營養支持護理時,護理人員不僅應認真完成相關治療工作,還應為患者提供高效的護理服務,從而使營養支持的效果得以有效提升[5]。因人制宜地開展營養支持治療,結合患者病情選擇最佳的營養支持方式,使患者的營養需求得以有效滿足;開展營養支持治療時,應堅持循序漸進原則,根據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對營養物質的攝人次數、攝入量適當增加,避免對胃腸功能造成刺激。加強心理疏導工作,告知患者營養支持治療的相關知識,讓腸道清洗、置管等工作的開展更加有序;營養支持治療應適宜,避免發生營養過度的情況[6]。
4總結
總而言之,本研究證實:在重癥患者治療過程中,基于營養評估實施個性化營養支持,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降低并發癥發生情況,使患者獲得良好的預后,促進患者的康復,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安寧,王晶,張姝研.重癥患者的營養評估引導下個性化營養支持護理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0(7):3.
[2]王卓霞.營養支持護理在ICU重癥患者護理中的實踐與效果評估[J].飲食保健,2019,6(41).
[3]于千,于曉娜.危重癥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干預方法及其效果探討[J].健康必讀,2020.
[4]鄭嵐嵐.集束化護理聯合個體化營養支持對重癥腦卒中患者的干預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1年28卷32期,227-229,233頁,2022:江西省上饒市科技計劃項目.
[5]范華.危重癥患者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干預的研究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82):2.
[6]賈春燕,楊靜.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腸內外營養支持及針對性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8(S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