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對于全膝關節置換護理效果的影響。方法:將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臨床護理路徑)和對照組(常規護理)各43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在護理后的HSS膝關節評分[(85.47±7.02)分>(78.33±6.59)分,t=4.863]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65%<20.93%,X2=5.108)以及護理后的疼痛VAS評分[(1.91±0.54)分<(2.87±0.69)分,t=7.185]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的下床活動時間[(15.79±3.22)h<(21.37±4.81)h,t=6.321]和住院時間[(10.62±2.18)d<(14.33±3.45)d,t=5.961]比對照組更短(P<0.05)。結論:基于臨床護理路徑,開展全膝關節置換護理工作,可以獲得良好的護理效果,對于改善疼痛癥狀、改善膝關節功能以及加快術后恢復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全膝關節置換術;護理;膝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的發生,會對患者的膝關節形成破壞,引起關節的強直、畸形,產生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影響膝關節正常活動[1]。在臨床治療中,主要側重于減輕疼痛、矯正畸形和恢復關節功能,選擇全膝關節置換術作為治療方法。臨床護理路徑在全膝關節置換護理中的應用,能夠根據患者的護理需求,提供綜合、全面的護理服務,保障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安全、順利進行以及加快術后康復[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9年1月~2021年4月期間于我院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86例患者,行分組對照研究(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女=13/30,年齡51~80歲,平均(64.79±4.18)歲。對照組:男/女=14/29,年齡52~79歲,平均(64.96±4.14)歲。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術前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密切觀察患者的癥狀表現和體征狀態,評估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安全性與可行性。向患者詳細說明病情,介紹手術治療方案,說明術前準備的相關要求(禁食、禁飲等)。完成手術治療后,向患者說明手術治療情況,強調術后恢復期間的注意事項。正確安置體位,針對其疼痛癥狀,遵醫囑使用止痛藥物,適時進行功能康復訓練。觀察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
觀察組(臨床護理路徑):基于常規護理,應用臨床護理路徑,以快速康復為目標,優化診療方案,規范性的實施各項護理操作,具體步驟如下:
①入院時:護理人員應該誠摯、熱情的接待患者,親切的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交流,介紹醫院環境。向患者介紹各項檢查項目,說明各項檢查的目的以及相關的配合要點與注意事項。
②術前1d:在健康指導的過程中,建議患者食用高蛋白、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合理安排進食時間。加強情緒與睡眠護理,引導患者主動傾訴其感受。根據患者的主訴、行為表現,判斷其心理狀態。耐心對患者進行情緒安撫,心理疏導,解答患者擔心、顧慮的各類問題,緩解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指導患者通過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心情,有效促進睡眠。在患者睡前,可以播放輕音樂,達到促進睡眠的效果。
③手術日: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手術室環境以及參與手術的醫護人員,詢問患者的感受,并對其進行鼓勵和安慰,盡量讓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態。手術治療期間,密切監測患者的體征狀態。加強體溫管理,將手術室調節至適宜的范圍。在此基礎上,減少肢體裸露,輸液前進行加溫處理,維持體溫的穩定。完成手術治療后,持續進行體征監測。在患者蘇醒后,及時詢問患者的感受,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頭暈等)的發生。患者術后少量飲用溫水,給予流質飲食。
④術后:針對患者的疼痛癥狀,實施疼痛護理。實施肢體按摩,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想象,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電視節目,用于分散注意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痛感。該過程中,需要為患者提供安靜的環境,將患者調整為舒適的體位姿勢。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患者閉上眼睛,緩慢的進行深呼吸(吸氣時緊張、呼氣時放松),讓患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呼吸,進而達到放松身心的目的,減輕其疼痛感。給予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纖維素、鈣質的食物(瘦肉、魚肉、牛奶等),滿足患者的營養需求,有助于促進傷口愈合。實施氣壓泵治療,指導患者進行踝泵運動,有助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循序漸進的展開功能康復訓練,鍛煉和提升患者的膝關節功能。
1.3統計學處理
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應用()和(%)進行計量和計數,由t值和X2檢驗,P<0.05代表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疼痛癥狀改善效果和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2.2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
2.3并發癥
3討論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疾病所致膝關節損傷的有效方法[3]。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實施過程中,以手術切除的方式,將病變、受損的膝關節骨質、軟骨去除,安裝仿生外形的人工假體,進而恢復正常的膝關節結構,改善膝關節活動功能[4]。在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期間,給予患者優質的護理服務,其目的是保障手術安全,減少手術治療和術后恢復期間的危險因素[5]。全膝關節置換護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應該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膝關節功能和活動度,明確患者的護理需求,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6]。考慮到手術治療及術后恢復期間的各類風險因素,有針對性的加以防控,按照科學、合理的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全方位的護理干預,可以獲得良好的護理效果,對于患者的術后康復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7]。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全膝關節置換護理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涵.臨床護理路徑對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干預的效果評價[J].心理月刊,2020,15(23):166-167.
[2]張琤,孫慧勤,王琴.基于臨床護理路徑的快速康復護理模式在膝關節置換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22):42-44.
[3]卜亞蘭.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全膝關節置換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9,13(04):325-326.
[4]孟松桃.臨床護理路徑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鍛煉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11):71-72.
[5]侯云.臨床護理路徑對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患肢疼痛及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9,31(09):166-168.
[6]陳君玉,關素琴,黃惠清,蔡麗霞.臨床護理路徑結合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高齡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07):138-141.
[7]徐寶珍,李慧芬,陳文強.臨床護理路徑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疼痛和功能康復的影響分析[J].中外醫療,2018,37(28):156-157+160.
作者簡介:李榮,女,本科學歷,1990年2月出生,護師職稱,研究方向:骨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