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健康教育路徑的應用對于膝關節置換護理效果的影響。方法:將72例接受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分為觀察組(健康教育路徑+常規護理)和對照組(常規護理)各36例,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優良率(97.22%>77.78%,X2=4.571)、治療依從性(94.44%>75.00%,X2=5.258)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41.09±3.94)分<(47.81±4.45)分,t=6.784]、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39.91±4.65)分<(45.83±4.89)分,t=5.264]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期間,在護理工作應用健康教育路徑,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使其全面了解自身病情和治療方法,能夠積極配合各項治療和護理工作,同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助于術后的快速、良好康復。
關鍵詞:健康教育路徑;膝關節置換;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膝關節置換術主要應用于膝關節晚期病變的治療,安裝人工假體,置換受損膝關節,進而達到糾正畸形、緩解疼痛的效果。經手術治療后,可以有效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恢復正常的活動度[1]。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期間,需要加強圍術期護理,針對影響手術治療和術后恢復的各類風險因素,有效加以防控。手術治療以及相關護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需要患者的積極配合[2]。通過健康教育與指導,患者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自身病情和膝關節置換術,正確看待疾病,以平和的心態面對治療,對于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和促進術后良好恢復有著積極的影響[3]。
1資料與方法
1.2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間于我院接受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72例患者,行分組對照研究(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觀察組:男/女=19/17,年齡65~75歲,平均(69.91±3.84)歲。病程5~10d,平均(7.12±1.04)d。對照組:男/女=18/18,年齡67~74歲,平均(69.73±4.02)歲。病程5~9d,平均(7.08±0.95)d。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術前,根據臨床診斷以及各項檢查結果,評估患者的遷安市情況,了解患者的病情特點,向患者詳細進行說明,介紹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方法,同時做好術前測量、器械假體準備等工作。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體征狀態,注意假體的防護,叮囑患者避免劇烈運動,禁止做下蹲動作。通過口服止痛藥的方式,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觀察感染、下肢靜脈栓塞、膝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處理辦法。
觀察組(健康教育路徑+常規護理):基于常規護理(同對照組),應用健康教育路徑,具體措施如下:
①入院時: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進行入院介紹,幫助患者熟悉病區環境、設施,強調住院期間的注意事項,并對相關診室及檢查科室進行指引,介紹經管醫生、護士。在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X線、CT等)之前,說明各項檢查的目的和要求。主動詢問患者的感受,了解患者的護理需求,盡可能予以滿足。
②術前:調查了解患者對于自身疾病、膝關節置換術的認知程度,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宣教,并詳細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消除其疑慮與困惑。講解手術方法、步驟時,可以利用圖片、視頻資料進行說明,幫助患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向患者介紹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說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原因、防治方法。告知患者術前禁食和禁飲時間、手術時間,在進食、禁飲前,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便訓練、功能鍛煉,根據預防感染的需要,給予抗生素藥物。該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著重強調床上排便訓練、功能鍛煉、應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引導患者自覺配合。
③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癥狀表現和體征狀態,警惕患肢末梢血運、皮膚溫度、足部感覺的異常變化,及時予以處理,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在體位擺放、緩解疼痛、飲食等方面進行指導。在護理人員的協助與指導下,取平臥位,膝關節保持伸直、懸空,將足跟部位墊高,用于促進患肢血液回流。指導患者通過深呼吸、轉移注意力等方式緩解疼痛,正確使用鎮痛泵。給予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增加維生素、鈣的補充。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說明各項訓練內容對于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積極影響。
④出院時:在患者出院前,評估膝關節的穩定性、活動度,判斷其術后恢復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說明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具體包括用藥、飲食、日常活動、康復訓練等多個方面。定期進行隨訪,護理人員通過電話、微信與患者及其家屬保持聯系,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恢復情況,通知患者定期接受復查。將康復訓練的相關內容制作成健康手冊、視頻,方便患者進行學習和訓練。
1.3統計學處理
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應用()和(%)進行計量和計數,由t值和X2檢驗,P<0.05代表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健康知識掌握程度
2.2治療依從性
2.3心理狀態
3討論
膝關節置換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治療多種疾病引起的嚴重膝關節損傷,進而改善膝關節功能障礙,恢復患者的正常活動功能[8]。手術治療期間,需要考慮到各類風險因素的影響[8]。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及術后恢復期間,患者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到患者對于各項治療和護理工作的依從性,導致手術風險的增加,妨礙其術后恢復[8]。圍術期護理工作的開展,能夠為手術安全、順利的實施提供重要的保障,有助于促進其術后良好康復。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期間,在臨床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路徑,能夠根據患者對于疾病、手術方法的認知,采取科學的健康指導方式、方法[7]。該過程中,患者能夠自覺接受健康教育和指導,在理解和掌握疾病知識的基礎上,主動配合各項治療和護理工作,有助于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對于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和促進術后快速恢復有著積極的影響[8]。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路徑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膝關節置換護理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雯,余祖琳.視頻聯合Teach-back健康教育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中國鄉村醫藥,2021,28(22):67-68.
[2]郭影,黃彥紅,李莉,等.可視化健康教育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自我效能及康復訓練行為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20):148-151.
[3]李俊英,袁莉,阮淑敏,崔亞楠.賦能健康教育模式應用于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20):160-163.
[4]吳萍,黃環,馬麗亞,舒莉.“321”健康教育模式預防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價值[J].安徽醫學,2021,42(05):561-565.
[5]張彥,董穎.微信結合SBAR溝通模式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膝關節功能及健康教育掌握情況的影響[J].貴州醫藥,2021,45(03):504-505.
[6]馬靜,王彬,佐國琴.護理健康教育路徑化管理改善骨關節炎行全膝關節置換患者預后情況的效果分析[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20,29(12):59-61.
[7]楊文婷.圖文式健康教育路徑對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影響分析[J].系統醫學,2020,5(20):189-191.
[8]錢彩俠,王麗婷.臨床護理路徑結合視頻健康教育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圍術期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9,17(15):1865-1868.
作者簡介:張蘊頔,女,本科學歷,1994年3月出生,護師職稱,研究方向:骨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