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茍春雁 劉毅 王毅剛
【中圖分類號】G6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此乃中醫經典古籍《靈樞·本輸》對“天容穴”歸經所屬之闡述。然目前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通用《針灸學》教材將其歸為手太陽小腸經。筆者發現《內經》各篇多處出現天容穴歸于足少陽膽經,其歸屬問題關系到臨床的辨經取穴。吾撰此文旨在分析“天容穴”歸于足少陽膽經之證據舉隅,以饗讀者。
一、天容穴屬足少陽膽經之證據
證據一:《靈樞·本輸第二》云: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從四次脈的順序,也明確了天容穴的位置。如圖所示:
附圖說明:邏輯上手足二條陽經兩穴,共六條六穴,所以天容穴不可能屬手太陽小腸經。
證據二:《素問·氣府論》云: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直目上發際內各五,……耳下牙車之后各一,缺盆各一 ,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髀樞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蔽闹小岸卵儡囍蟆备鶕唧w位置便可定位天容穴,高士宗也注為:“耳下牙車之后,天容二穴 ”。而手太陽經所發三十六穴則說“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 ”。柱骨上陷者各一即肩井左右二穴,上天窗四寸各一即天窗、竅陰左右四穴,并未提及到天容穴,這說明天容穴當屬足少陽脈氣所發六十二穴之一,而非手太陽之脈。
證據三:《靈樞·經脈根結第五》云:足少陽根于竅陰,溜于丘墟,注于陽輔,入于天容、光明也。從根于井、溜于原、注于經、入于絡,仍確定了天容穴歸足少陽膽經。
證據四:兩陽經或三陽經交匯的可能性為零。《傷寒論》云:第9條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第193條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第272條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第275條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第291條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第328條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六經欲解時給出了答案,三陽傳變(9-3,3-9,9-3),三陰遞進(9-3,11-5,1-7;1-3重疊),三陽經無縫洐接,三陰經重疊交匯,之所以有三陰交穴(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正是如此。
綜上,天容穴屬足少陽膽經之絡穴,進一步明確經脈之表里關系(肝膽),更能詮釋她的本質和功用,更好發揮她的臨床治療價值,不至于違背經典。
二、天容穴歸經(手太陽小腸)錯誤之緣由
原因一:首先隋唐之前,以《針灸甲乙經》為例,穴位的分布多以按部位分區記述,對于歸經問題并未顯得十分突出,至唐以后則以經率穴,王燾在著《外臺秘要》時有將天容錯歸于小腸經的可能;天容穴按循經路線將其歸于手太陽小腸經,實乃后世之師不尊重經典,妄加揣定之弊病也。
原因二:其次《針灸甲乙經》所載“天容在耳曲頰后,手少陽脈氣所發”此句更值得推敲, “發 ,失發也”。(《說文解字》)“發者,進也,行也”。(《康熙字典》)這說明在《甲乙經》所載天容穴位于手少陽經所行之處,但并非必屬其經。僅是與足少陽經交會而已。
依筆者看來,天容穴在《內經·靈樞》中確屬足少陽經,但似乎并未得到足夠重視,是因為每個中醫學子經教科書式培養之后,腦袋里已經形成天容穴為小腸經腧穴的固化思維模式。但對于天容歸經問題的探討也并非一成不變的,如近代黃竹齋先生則把天容穴歸入手少陽經脈中,而日本學者丹波康賴氏所著的《醫心方》也把天容穴作為與手足少陽相關的穴位載入其中。這充分說明也有人對將天容穴歸入手太陽小腸經仍然產生了異議,百家爭鳴的學術探討對于中醫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老師茍春雁教授臨床取穴,若遇偏頭痛、耳鳴、頸項強、胸脅痞滿等癥候,均會取天容穴,大量的臨床驗案均達到臨床滿意效果,乃足少陽膽經及表里關系(肝膽)之用意。我們會在今后臨床中收集相關案例,來進一步佐證天容穴之歸屬。如果有更多的中醫學者都能潛心研讀經典,尊重經典,發揚經典,溯本求源,我們的中醫事業必將蓬勃發展,臻臻日上,百花齊放。余拽此粗淺拙文闡釋天容穴歸屬及臨床體悟,以餐同道,以望對針灸臨床辨證取穴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