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藥品采購改革是新醫改的核心內容,也是落實黨中央創新發展理念及構建產業新體系的重要舉措。藥品采購改革降低了藥品的費用,也使得藥品配送商和代理商得以重整,促進了企業利潤空間的提升。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因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原材料不足、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導致一些臨床常用藥品經常出現供應不足的情況,從而對臨床用藥造成很大影響。本文對藥品采購改革對藥品價格及供應保障體系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藥品采購改革;藥品價格;供應保障體系;影響
【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自藥品采購改革實施以來,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藥品價格整體下降率大大提升,同時還簡化了藥品流通程序,在藥品流通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追本溯源,從而更好的保障了藥品的質量和品質。即便如此,藥品采購改革的推行同樣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企業為了擴大利潤擅自提高藥品價格、藥品供應短缺等,因而,有必要對藥品采購改革給藥品價格及供應保障體系帶來的影響進行全面分析,從而制定有效的解決對策,以保障藥品流通市場的良好秩序。
一、藥品采購改革對藥品價格的影響
(一)藥品采購改革下,藥品價格降低
藥品采購改革取消了藥品加成,隨著采購成本的降低,藥品的價格也就自然而然的降了下來。根據相關數據表明,自藥品采購改革實施后的一年間里,藥品陽光采購金額累計624億元,相較于前一年的藥品采購費用,總共節省了55.1億元,這個數字僅僅是實施藥品陽光采購這一項措施取得的成果,使得藥品價格整體下降率高達8.8%[1]。
(二)藥品采購改革下,對配送商和代理商進行了有效調整
根據藥品采購改革制度中的“兩票制”相關規定,對藥品生產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大大提高了配送商和代理商的集中度,從而使以往藥品代理營銷散亂的情況的得到了顯著改善。在藥品采購改革背景下,藥品生產企業想要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在選擇配送商方面,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配送商進行綜合考慮,將藥品配送工作交給一些大型藥品流通企業全權代理,這是因為這類企業不僅具備健全的網絡體系,還具備良好的質量信譽以及超強的配送能力。這樣的選擇,無疑會促進代理商和配送商形成共贏局勢,不僅可以更好的維護市場秩序,還可以使藥品流通程序得到進一步簡化,從而確保藥品質量和品質。在傳統藥品采購模式下,由于藥品流通環節過于繁瑣,一旦在藥品流通使用中出現問題,無法對問題源頭進行及時追溯。而簡化藥品流程程序的目的,是為了在藥品流通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追本溯源,這也對藥品生產企業的藥品生產質量提出了硬性要求,力求藥品質量符合國家規定標準。此外,藥品流通環節的減少,大大縮小了藥品加價空間,藥品生產企業在保障合理利潤空間的基礎上開出出廠價,同時再加上降稅優惠,既實現了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又保障了藥品的質量[2]。
(三)隨著增值稅稅率的下降,促使企業的利潤空間得到有效提升
增值稅稅率從以往的17%降至現在的16%,下調了1%,雖然調稅率下降,但是并不會對藥品的銷售價格造成影響。自增值稅稅率下調之后可以看出,在整個藥品流通環節中引發了傳導效應,讓藥品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均享受到了切實利益,充分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使得藥品的供應與質量得到了全面保障。
二、陽關采購、“兩票制”以及增值稅稅率下調對藥品供應帶來的影響
(一)企業變相提高藥價
在藥品陽光采購執行過程中,一些藥品生產企業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未能對藥品的實際療程及藥品有效期等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以致一些小規格包裝的藥品中標無法實現正常供貨。這樣一來,醫療機構為了滿足臨床用藥需求,不得不放棄小規格包裝的藥品,選擇大規格包裝的藥品,從而造成了國家衛生資源的嚴重浪費。基于此,醫療機構應根據各方面因素,如用藥的安全性、經濟性等,對患者的用藥需求進行全面考慮,制定合理完善的藥品供應保障機制,不僅可以保障中標藥品的正常供應,還對藥品生產企業進行了嚴格約束,避免其因利潤對藥品規格擅自更改,或者變相提高藥品價格,進而增加患者和醫保的支付負擔[3]。
(二)部分藥品偶爾出現短缺,對臨床正常用藥造成很大影響
基于一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如原材料不足、原材料價格上漲等,這些因素的存在,均會對藥品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造成較大影響。一些價格便宜的普藥、用量不大的專科品種以及臨床必需的搶救藥,雖然有多個藥品生產企業中標,但在藥品陽光采購執行過程中因利潤空間被擠壓,會影響配送商供貨不及時,導致中標藥品經常供應不足。還有一些藥品生產企業在供應某些中標藥品時,向醫療機構中途提出只有提高中標價格才能正常供貨的要求,為了滿足臨床用藥需求,醫療機構只能接受漲價,備案采購,這與衛生行政部門要求盡量減少備案采購的要求相矛盾。不過,倘若一味地要求企業對這些藥品價格下調,那么勢必會降低企業的生產利潤,甚至有可能增加企業的虧損風險,最終導致這些藥品供應不足。這樣一來會造成兩種局面,要么給患者使用價格高的藥物,不僅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還有可能引發醫患矛盾;要么不購買這些藥物,導致臨床無藥可用,那么醫療工作勢必會受到嚴重影響。基于此,對于一些特殊藥品,包括原材料價格變動大的藥品、臨床必需的藥品以及經常供應不足的藥品,應定期觀察市場動態需求,在保障企業利潤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藥品生產企業的積極性,也可以構建短缺藥生產補償機制,對采購平臺標價進行合理調節,并在網絡平臺中公示,以保障正常醫療需要。
(三)“兩票制”推進過程中,代理商的整合,非“兩票制”規定的藥品需調整為兩票來供應醫療機構
“兩票制”推進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藥品供應不足的問題,尤其是一些臨床常用藥物,經常存在短缺的現象。雖然一些藥品生產企業簽訂了“兩票制”承諾,但是藥品供應短缺問題仍舊不能完全避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給了藥品生產企業3個月過渡期,以保障“兩票制”順利執行。然而由于藥品陽光采購平臺尚未構建完善,在藥品流通過程中是否嚴格執行了“兩票制”,這些票據的核對工作全部由醫療機構負責。這樣一來,不僅大大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量,還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一問題亟需相關管理部門加以妥善解決[4]。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無限性需求是醫藥衛生領域最大的特點,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其需求特征也不盡相同,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持。縱觀我國衛生事業發展歷程,體制機制改革始終貫穿其中。隨著醫療體制機制不斷革新,現階段,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藥品生產流通體系,不僅為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而且更好的滿足了廣大患者的用藥需求。然而有一點不可否認,雖然醫療體制機制經歷了多輪革新,醫藥產業存在的問題仍然未能得到全面解決,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安媛媛,阮藝宏,周輝,陳丹鏑. 我國藥品采購制度的演變及當前帶量采購制度的實施與完善[J]. 中國藥事,2021,35(8):847-855.
[2]李新,張會峰. 新形勢下我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政策的探討與思考[J]. 華西醫學,2020,35(10):1243-1247.
[3]鐘文丹. 三醫聯動與完善藥品供應保障制度改革[J]. 現代經濟信息,2020,(11):34-35.
[4]何康玲. 醫保視角下的藥品價格改革實踐與思考[J]. 中國醫療保險,2020,(4):73-76.
作者簡介:龔雪云 民族 :漢族出生年月:1978年8月 籍貫 :云南寧洱 學歷:本科 職稱:主管藥師 科室:藥劑科 主要從事:藥品采購和庫房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