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俊,陳 功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江蘇 南京 211300
膽囊結石在我國屬于多發病、常見病,流行病學研究提示,我國膽囊結石發病率可達10%,國外發病率更可達15%~20%[1]。嚴重的膽囊結石患者一般多合并膽囊積液和膽瘺,部分患者在結石和炎癥的刺激下還可能誘發膽囊癌,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膽囊結石的治療主要依靠手術手段,主要包括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開腹切除膽囊術等,但具體治療效果及應用還存在分歧[2]。
有研究[3]提示,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對患者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近年來隨著微創理念的進步,腹腔鏡在結直腸癌、胃癌等腹腔手術中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相較傳統開腹手術而言,創傷更小,恢復更快且對患者胃腸功能及免疫功能影響較少,但研究資料不多[4]。故而,本研究深入探討了LC治療膽囊結石的效果及對患者炎癥應激反應、外周血T淋巴細胞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6 年4 月—2020 年8 月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手術治療的108例膽囊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62例采用LC 手術(LC 組)治療,46 例患者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對照組)。
LC組:年齡37~77歲,平均年齡(54.2±10.0)歲,男28例,女34 例,結石直徑(1.22±0.28)cm,其中膽囊結石多發42 例、膽囊結石單發20 例。對照組:年齡38~79 歲,平均年齡(55.8±11.4)歲,男19 例、女27 例,結石直徑(1.30±0.21)cm,其中膽囊結石多發34 例、膽囊結石單發12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結石大小、結石數目比較,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手術前患者經B 超、CT檢測發現膽囊結石;(2)在我院接受擇期手術治療;(3)術前凝血功能、心肺功能檢查能夠耐受手術;(4)手術前與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5)研究對象的各項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膽囊癌;(2)肝內膽管結石;(3)肝腎功能疾病;(4)甲狀腺功能疾病;(5)惡性腫瘤;(6)消化道出血疾病、穿孔等急腹癥。
所有患者均行氣管插管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墊高頭部,左側傾斜30°。LC 組給予LC 手術,常規建立CO2氣腹,氣壓12~15 mmHg(1 mmHg=0.133 kPa),4孔法進行手術,于患者腹中、臍部正中劍突下方右側,腋前線或右肋緣下方腋中線穿刺,分離膽囊動脈及膽囊,可吸收鋏夾閉膽囊管及血管后切除膽囊。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右上腹肋緣下部8~10 cm進行切口手術,分離組織后充分暴露膽囊,取出膽囊后常規縫合切口。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手術前后的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血糖、皮質醇(Cor)、外周血T淋巴細胞的影響。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CRP、IL-6、Cor 水平。血糖儀(美國BD 公司生產)檢測患者血糖水平。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水平。
數據采用SPSS 16.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LC 組的手術時間、出血量、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s)
組別LC組(n=62)對照組(n=46)t值P值手術時間(min)78.6±11.4 92.2±18.0-4.796 0.000出血量(ml)26.5±8.1 48.7±11.0-12.084 0.000肛門首次排氣時間(h)39.6±9.4 56.0±12.4-7.821 0.000住院時間(d)5.0±0.8 7.6±2.0-9.295 0.000
術前,兩組患者的血清CRP、IL-6、血糖、Cor 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LC 組的血清CRP、IL-6、血糖、Cor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應激反應指標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炎癥應激反應指標情況(±s)
組別LC組(n=62)對照組(n=46)t值P值組別CRP(mg/L)術前8.77±2.94 9.03±3.11-0.443 0.658血糖(mmol/L)術前4.86±0.67 4.78±0.52 0.673 0.502術后24 h 25.07±5.84 35.67±8.28-7.803 0.000術后24 h 21.64±6.04 35.60±8.61-9.904 0.000 LC組(n=62)對照組(n=46)t值P值術后24 h 5.57±0.84 6.16±0.91-3.483 0.001 IL-6(pg/mL)術前13.50±3.14 12.91±3.52 0.917 0.361 Cor(ng/mL)術前226.3±15.3 223.5±17.1 0.894 0.373術后24 h 251.8±17.8 275.6±23.4-6.005 0.000
術前,兩組患者的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LC 組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D8+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情況(±s)
組別LC組(n=62)對照組(n=46)t值P值組別LC組(n=62)對照組(n=46)t值P值CD3+(%)術前60.6±4.2 61.0±4.5-0.475 0.636 CD8+(%)術前23.5±2.0 23.0±2.4 1.179 0.241術后24 h 55.1±4.5 52.7±5.1 2.589 0.011術后24 h 36.1±3.4 34.3±3.8 2.587 0.011術后24 h 25.7±2.9 26.9±2.7-2.189 0.031 CD4+(%)術前39.6±4.0 39.2±4.4 0.492 0.623 CD4+/CD8+術前1.69±0.20 1.70±0.12-0.301 0.764術后24 h 1.40±0.18 1.28±0.15 3.672 0.000
LC組和對照組均未出現切口感染、膽漏等并發癥。
膽囊結石是由膽囊功能失調、細菌感染導致膽汁瘀滯,膽固醇和膽汁酸比例失衡誘發的臨床常見病[6]。臨床上對于膽囊結石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其中手術治療效果更高,應用也更為廣泛。
開腹膽囊切除術是傳統的膽囊結石外科手術,盡管手術效果較好,但該術式創傷較大,感染的可能性也更高[7]。隨著微創理念的進步及腹腔鏡技術的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創傷小、安全高效、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而逐漸被臨床醫師和患者青睞[8]。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經3~4個腹壁小戳孔,通過腹腔鏡的監視及利用特殊手術器械進入腹腔進行膽囊切除術,最大限度保留膽囊功能[9]。研究[10]發現,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破壞了膽囊組織,具有造成膽囊功能障礙的可能性。膽囊作為肝外膽汁的儲存主要器官,亦是不可替代或缺少的免疫和消化器官,因此具體的治療效果尚存在分歧。
本研究結果顯示,LC 組的手術時間、出血量、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該結果說明腹腔鏡手術臨床效果較好,患者恢復時間較快,手術時間較短,具有微創性特點。LC 手術對患者創傷小,出血量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對組織的影響較對照組相對降低,因此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較短,有助于術后相關功能的恢復。
手術對機體組織刺激后可造成炎癥應激反應指標的劇烈變化,因此為了更好了解手術對機體的影響,對患者炎癥應激反應指標的評估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方向[11]。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兩組患者的血清CRP、IL-6、血糖、Cor 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術后24 h,LC 組的血清CRP、IL-6、血糖、Cor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該結果說明,LC 治療膽囊結石手術后炎癥應激反應程度小。LC 術對腹壁和機體的損傷小,因而對機體的內環境影響較小,術后機體反應程度輕微,相關炎癥應激反應指標水平較低。
外科手術具有造成機體免疫功能紊亂的可能性,進而出現免疫抑制現象[12]。膽囊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如何降低手術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亦是臨床研究的重要方向,其中T 淋巴細胞水平即為臨床反映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13]。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兩組患者的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術后24 h,LC 組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該結果說明LC 治療膽囊結石對患者免疫功能影響小的優勢。LC 與開腹膽囊切除術比較,微創性是其最大的優點,在腹腔鏡的輔助下最大限度地保留膽囊功能,因而免疫功能影響較小[14-15]。進一步對兩組患者的手術并發癥率對比發現,LC 組和對照組均未出現切口感染、膽漏等并發癥。該結果證實LC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范圍內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LC 治療膽囊結石的效果與開腹手術相當,同時具有手術后炎癥應激反應程度小、對患者免疫功能影響小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