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婷,張 泳,陽東青
韶關市口腔醫院,廣東 韶關 512000
齲病屬于口腔科臨床高發疾病,上前牙則是成年人常見好發牙位[1]。在上前牙鄰面齲的病情進展過程中,于病情早期無法明顯觀察到該疾病癥狀,通常于唇面變色或進食過程中發生缺損時才會察覺到上前牙鄰面齲出現[2]。齲病乃至缺損情況的出現會顯著降低患者的面容美觀程度,同時還會對患者心理及口腔功能產生明顯負面影響[3]。上前牙鄰面齲的治療方案包括有全瓷冠修復、復合樹脂修復等。本研究主要分析上前牙鄰面齲樹脂充填后全瓷貼面修復臨床可行性及美觀性,現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的選取時間為2019 年4 月—2020 年6 月,68例上前牙鄰面齲患者均于韶關市口腔醫院就診治療。納入患者標準均參照上前牙鄰面齲診斷標準進行,排除認知異常患者,排除溝通困難患者,排除合并其他牙周疾病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組,34例常規組患者治療方案為樹脂填充修復,34例研究組患者治療方案為在常規組基礎上應用全瓷貼面修復。其中常規組男女比例為15∶19;年齡20~46 歲,平均年齡(33.51±5.38)歲。研究組男女比例為16∶18;年齡21~47 歲,平均年齡(33.82±5.45)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倫理標準委員會批準該研究進行,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且同意參與。
常規組治療方案為樹脂填充修復,治療詳情:于常規口腔清潔后將齲壞組織清除,將短斜面預備于窩洞邊緣牙釉質,寬度在1 mm 左右,并將成型片置于鄰面,填充前成型片需與窩洞齦壁緊貼,需保證無間隙出現,在清洗隔濕操作完成后應用磷酸行30 s 酸蝕操作,其體積分數為37%,于常規沖洗吹干完成后涂抹粘接劑,并持續10 s 光照,隨后應用樹脂進行填充修復,持續40 s光照,并于修復完成后對患者咬合情況進行調整。
研究組治療方案為在常規組基礎上應用全瓷貼面修復,治療詳情:唇面牙體預備深度需控制在釉質層,唇面磨除控制在0.3 mm 到0.8 mm 之間,行開窗型切端預備,對于過短或存在缺損情況患者需將唇面磨除1 mm,并采用對接方式,鄰牙接觸緊密的接觸面采用金剛砂條去除,在填充體位置將鄰面打開,頸緣位置設計需與牙齦緣齊平,通過硅橡膠制取印模,并以此灌制石膏模型,在比色、設計單填寫、臨床照片配置后,于加工廠內制作鑄瓷貼面,在患者再次就診時進行試戴,對鄰接關系、邊緣密合性、顏色匹配、就位情況等多方面狀況進行檢查,于試色粘結后應用37%磷酸行30 s酸蝕操作,在常規沖洗吹干后應用5%氫氟酸對組織面進行清理,隨后涂抹硅烷偶聯劑,并最后應用樹脂粘結劑行最終粘固操作。
統計分析常規組與研究組修復體完整度情況,評估分級為Ⅰ級、Ⅱ級、Ⅲ級,對應標準為修復體完整、修復體缺損但不影響美觀以及修復體缺損嚴重。統計分析常規組與研究組修復體顏色匹配情況,評估分級為Ⅰ級、Ⅱ級、Ⅲ級,對應標準為顏色匹配與鄰牙基本一致、顏色匹配與鄰牙存在些許不適但不影響美觀以及顏色匹配與鄰牙存在明顯差異。
對常規組與研究組修復體完整度情況及顏色匹配情況數據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修復體完整度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修復體完整度情況例(%)
研究組顏色匹配度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修復體顏色匹配情況例(%)
齲病作為口腔科臨床最為常見的感染性口腔疾病,是導致成年人牙體缺損的主要疾病,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口腔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4]。
樹脂填充修復屬于齲病患者臨床最為常用的齲齒充填治療方案,該治療方案雖然能夠較好的對上前牙鄰面齲壞進行修復,但由于樹脂本身存在易老化特性,并且難以高度拋光,因此容易出現修復體變色、缺損情況[5]。此外在樹脂填充修復過程中為對邊緣牙釉質進行保留會導致去腐質操作無法徹底執行,并由此會導致繼發齲病的風險上升[6]。全瓷貼面修復在上前牙鄰面齲壞修復的應用過程中能夠有效對患者齲壞牙體進行修補,瓷貼面良好的不變色性能夠更好地對鄰牙顏色進行匹配,不易出現變色情況,具有更好的美觀性,此外全瓷貼面修復過程中能夠徹底執行去腐質操作,繼而能夠有效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對維持患者口腔健康有利[7]。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修復體完整度高于常規組,顏色匹配度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樹脂充填后全瓷貼面修復能夠有效提高修復體完整度及顏色匹配度,能夠更好地滿足患者的美觀需求。
綜上所述,樹脂充填后全瓷貼面修復在上前牙鄰面齲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表現良好,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