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蘭,甄素芳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內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表現,老年CHF主要是由冠心病、高血壓所致,主要表現為運動耐力和心肺功能下降[1]。伴隨疾病進展,加之老年患者機體各器官功能退化,日常活動受限,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增加負擔。傳統康復治療認為CHF患者應臥床靜養,不宜進行體育活動,但隨著運動康復理念不斷更新,關于CHF患者運動的觀念已發生轉變。大量研究證明,運動康復是各種心血管疾病有效的二級預防措施,對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提高運動耐力、延緩病情發展均有積極作用[2]。此外,大部分患者對CHF 疾病認知不足,在康復護理過程中遵醫行為不佳,導致護理效果較差[3]。因此,本研究探討運動康復護理對老年CHF患者心功能及遵醫行為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6 月—2020 年7 月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收治的96 例老年CHF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8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21 例,年齡61~79 歲,平均年齡(69.23±3.74)歲,NYHA 心功能分級為Ⅱ級18 例,Ⅲ級16 例,Ⅳ級14 例,合并2 型糖尿病15例,高血壓18 例。觀察組男26 例,女22 例,年齡61~80歲,平均年齡(68.82±3.46)歲,NYHA 心功能分級為Ⅱ級15 例,Ⅲ級17 例,Ⅳ級16 例,合并2 型糖尿病13 例,高血壓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納入標準: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4]中相關診斷,NYHA 心功能分級Ⅱ-Ⅳ級,無運動康復禁忌癥,血鉀、血肌酐指標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嚴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肝腎功能障礙,腦、肺等疾病末期階段,有心肺復蘇治療史、精神病史,認識障礙。
兩組患者均接受強心、利尿、擴張血管等常規對癥治療,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指導患者飲食、用藥,臥床休息,并提供科室咨詢熱線。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運動康復護理:(1)強化健康教育。第1 周,責任護士與患者一對一交流,了解患者是否有運動鍛煉習慣,并詢問運動方式、對于運動康復的看法,與患者共同探討影響其堅持運動的因素,向患者闡明運動康復的原理及重要性,運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事件及處理方法;向患者介紹CHF 癥狀、治療方法、藥物作用機制,讓患者認識到按時服藥的重要性,提高用藥依從性;限制患者鈉鹽攝入量,對于心功能Ⅳ患者,還需減少水攝入量,幫助患者形成良好生活方式。(2)評估運動耐力。采取6 min 步行試驗(6MWT)[5]評估患者運動耐量,以2 次測試結果平均值作為運動計劃依據,第2 周運動量為6MWT 值的15%左右,第3 周開始,根據患者康復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共訓練12 周。(3)具體運動方案。①第1 周,患者可下床站立后,指導其在走廊、院內步行,運動時間5~10 min/次,3次/d,注意監測患者血壓、心率,保持運動時心率不超過休息時心率10 次/min,以患者不產生疲勞為宜。②第2 周開始,患者可在院內、周圍公園進行步行、慢跑運動,運動前做5~10 min 熱身運動,包括腿部屈伸、四肢關節活動、頭頸活動等,運動后慢走5 min。運動過程中責任護士全程陪同,備好急救物品,患者出現胸悶、心悸、頭暈等癥狀時立即停止,并報告醫生處理。(4)小組交流。第3 周時,將每6 名患者分為一個小組,每周進行30 min 左右的小組交流,分享近期運動情況、體會等,主要分享個堅持運動計劃的方法及克服困難的經驗。(5)院外隨訪。患者出院后,科室護士通過電話進行隨訪,了解患者飲食、用藥及運動情況,有無不適癥狀,督促患者完成運動康復計劃,通知患者定期門診復查,監測各方面生命體征,責任護士詳細記錄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對于遵醫行為良好患者給予表揚,鼓勵患者繼續堅持良好行為,對于遵醫行為較差、病情未改善患者,及時進行健康教育。兩組患者均干預12周。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后心功能、運動耐力、生活質量及遵醫行為。(1)心功能:采用邁瑞DC-70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檢測患者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短軸縮短率(FS)。(2)運動耐量:采用上述方法中6MWT 法測定患者運動耐量,距離越長,運動耐量越高。(3)生活質量:采用蘇明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問卷(MLHFQ)[6]評估,包含軀體狀況、情緒狀況、總體健康3 個方面,總分0~105 分,得分越高表示心力衰竭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越嚴重。(4)遵醫行為:通過電話和門診隨訪評估患者是否自覺遵醫服藥、康復運動、合理飲食及自我調整狀態。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LVEDD、LVEF 和F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LVEDD、LVEF 和FS 優于干預前,觀察組LVEDD、LVEF 和FS 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情況(±s)
組別t值P值t值P值t值P值對照組(n=48)觀察組(n=48)2.364 5.392 0.020 0.000 1.841 8.850 0.069 0.000 5.920 10.861 0.000 0.000 tP LVEDD(mm)干預前54.57±4.78 54.79±5.32 0.213 0.832干預后52.12±5.36 48.67±5.79 3.029 0.003 LVEF(%)干預前43.74±5.69 43.42±5.83 0.272 0.786干預后46.96±6.12 53.88±5.75 5.709 0.000 FS(%)干預前24.14±3.56 23.92±3.48 0.306 0.760干預后28.43±3.54 32.69±4.38 5.241 0.000
干預前,兩組患者6MWT 距離、MLHFQ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6MWT距離長于干預前,MLHFQ 評分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6MWT距離長于對照組,MLHFQ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MWT距離、MLHFQ評分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MWT距離、MLHFQ評分情況(±s)
組別6MWT距離(m)MLHFQ評分(分)對照組(n=48)觀察組(n=48)t值P值干預前254.46±36.11 252.89±38.57 0.206 0.837干預后304.35±32.86 371.59±34.41 9.791 0.000 t值7.080 15.910 P值0.000 0.000干預前64.62±6.96 65.35±6.23 0.541 0.590干預后43.92±5.47 34.38±4.60 9.248 0.000 t值16.201 27.707 P值0.000 0.000
觀察組遵醫服藥、康復運動、合理飲食和自我調整狀態遵醫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情況例(%)
老年CHF 患者由于心臟長期負荷過重,導致心肌收縮、舒張能力下降,心功能衰退。目前,國內運動康復護理在CHF患者中應用較少,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但已有研究表明,在常規對癥治療基礎上進行恰當的運動鍛煉,可促進心力衰竭患者生理機能恢復,同時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再住院率[7]。
LVEDD>55 mm 與高血壓、冠心病等心功能受損有關,LVEF 值<50%則提示心功能受損,FS 下降表示左心室收縮功能受損。CHF 患者心功能除心臟彩超指標外,還應觀察患者運動耐量,6MWT 是國內外研究應用較為廣泛的運動量試驗,具有簡單、經濟等特點,易于被患者接受。沈彩云等[8]研究顯示,運動康復能夠改善CHF 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患者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LVEDD、LVEF 和FS優于對照組,6MWT距離長于對照組,MLHFQ評分低于對照組,遵醫服藥、康復運動、合理飲食和自我調整狀態遵醫率高于對照組,說明運動康復護理有利于改善老年CHF患者心功能和運動耐力,并提高遵醫行為。在CHF 患者康復過程中,需根據患者機體狀態制定個體化康復方案,本研究在患者進行運動康復前采取6MWT 法評估患者心肺功能,并依據評估結果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運動,有效提高運動康復的有效性,從而促進患者心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通過小組交流讓患者分享運動經驗與個人體會,增強患者主觀能動性。此外,院外隨訪便于護理人員掌握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對于遵醫行為給予表揚與肯定,可進一步增強患者堅持鍛煉的決心。
綜上所述,運動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老年CHF患者心功能,增強運動耐力,并促進遵醫行為,提升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