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霞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脊柱外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循證醫學是疾病全程管理的基礎,通過采取一系列的護理干預,將疾病的全程管理做到規范化,制度化[1]。頸椎病,是發生在頸椎間盤、骨關節等部位的退行性病理學改變,發病率逐年上升,在年輕人間高發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危害到了人類的正常生活,增加了其心理負擔[2]。健康教育作為影響頸椎病患者康復的關鍵因素,是提高康復效果、減少復發的基礎,同時可以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并減少其焦慮,改善脊椎功能,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目前對脊椎病患者采取常見的健康教育方式有心理教育、行為教育,但對部分患者的治療過程并不理想,原因是缺乏考慮患者的需求,缺乏優質服務,導致患者依從性較差。需求式健康教育不僅建立在健康教育的現有基礎上,改善患者的地位失落感, 身心異常感,從了解患者需求的角度改進現行的治療方式,做到真正的對癥下藥,減輕患者因為對醫療工作和醫學知識缺乏所導致的療效失落感。基于此,醫院對頸椎病患者進行基于疾病全程管理的需求式健康教育,并與常規健康教育進行對照,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7 月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收治的92 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將92 例脊椎病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6例。對照組中男性29 例,女性17 例,年齡34~69 歲,平均年齡(61.7±1.9)歲。觀察組中男性25 例,女性21 例,年齡32~70歲,平均年齡(61.4±2.3)歲。納入標準:(1)符合脊椎病診斷標準[3]。(2)具備文字理解和語言溝通能力。(3)神志清醒并具有一定的活動能力。(4)患者和家屬均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患有其他嚴重疾病。(2)患有認知障礙、缺乏語言溝通能力。(3)中途因個人原因退出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過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頸椎病健康教育方案,健康教育的開展按時間順序進行,分為患者確診,入院治療及復查。通過發放宣傳健康教育手冊,線上發布宣傳健康教育有關的公眾號文章,線下定時定點宣講等途徑進行患者健康教育。觀察組采用基于疾病全程管理的需求式健康教育,通過當今的臨床護理方法,實行需求式的健康教育模式。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患者的需求從而設計貼合患者的健康教育主題。問卷調查表的制作整合了頸椎病相關文獻,采用簡便問卷方式,由住院部的脊椎病患者現場填寫并由有關人員回收。制作調查問卷,問卷涵蓋了患者的基本信息、對頸椎病誘因的了解、對開展健康教育人員身份以及咨詢答疑形式的需求等10道選擇題。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文化水平。頸椎病誘因為勞損,頭頸部外傷,姿勢與時間,并發慢性感染,飲食不當。開展健康教育人員身份包括主治醫生、藥師、護士、家人朋友及其他。咨詢答疑形式的需求包括專家答疑,藥師答疑,網絡答疑,電話答疑,其他。調查人員需經過有關單位培訓之后方可參與發放問卷并協助患者了解問卷內容,填寫問卷期間不得有暗示答案或幫助填寫等行為,患者需獨立完成問卷并由專員現場回收。現場回收調查問卷的有效率為99%。根據問卷調查情況為患者提供其現階段需求的健康教育,安排健康教育人員為其展開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如調整飲食,服用合理消炎藥,調整坐姿,康復指導等,并在干預12周對患者進行評估測試。
(1)患者護理項目掌握程度準確率[4]。在對患者完成健康管理12周后進行測評。包括功能鍛煉、合理坐姿、佩戴護具3 個方面。由有關專業人員進行評價,正確則判斷為準確,反之為不準確。(2)患者焦慮情緒狀況。療效評估采用由W.K.Zung 于1971 年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5](SAS),分別在患者采取護理干預前和干預12 周后各測評1 次,評分越低焦慮程度越低。(3)患者的頸部疼痛程度使用數字化疼痛量表(NRS)[6]做評估,分別在患者采取干預前和干預12周各測評1次。
使用Excel 軟件對調查問卷進行處理。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各項護理項目掌握準確人數比對照組多,且準確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掌握護理項目準確率情況例(%)
干預12周,觀察組S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AS評分情況(±s)分

表2 兩組患者SAS評分情況(±s)分
組別觀察組(n=46)對照組(n=46)t值P值干預前50.34±6.89 51.35±5.67 0.846 0.400干預12周40.45±3.79 47.12±6.89 5.753<0.001 t值7.695 3.215 P值<0.001<0.001
觀察組干預后頸椎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頸椎疼痛程度情況例
有研究報道[7-9],隨著醫療觀念擴展和當代護理模式的轉變,目前護理更重視患者需求、重視以人為本,強調護理的針對性。基于全程管理的需求式健康教育模式強調從心理教育,行為教育途徑入手,開展線上線下等活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對疾病的認知度,擴寬日常治療的常規護理方式,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醫療資源浪費的發生率[10-13]。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基于全程管理的需求式健康教育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護理項目掌握準確率均高于對照組,合理坐姿上高達97.8%。表明經過需求式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掌握康復技能的有關知識,為預防頸椎病的復發構筑了安全屏障[14]。考慮原因為,該護理模式下提供健康教育人員在根據問卷調查了解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后,一方面可以向患者灌輸頸椎病發病原因以及如何護理的理念,另一方面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病情加以練習直至掌握,因此提高患者的積極性和護理技能的準確性。并且,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指數下降程度優于對照組,表明需求式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患者用積極心態去面對疾病。考慮原因為,基于全程管理的需求式健康教育以恢復機體健康為側重點,鼓舞支持患者可以幫助他們有效減輕焦慮和抑郁。與此同時,患有嚴重性和持續性頸部疼痛的患者人數也均有病情好轉的趨勢,考慮原因為,當患者的需求得到滿足時,心理與行動上配合治療的積極性提高,所以有利于病情的好轉。
綜上所述,需求式健康教育具有在程序化、標準化的基礎上更加人性化的特點,滿足了患者的實際需要,實現不忽視其心理需求,給到患者真切的幫助。需求式健康教育達成醫生、患者、醫院三方之間的共贏,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醫生的治療水平取得提升,醫院可以借此進行科學研究,需求式健康教育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