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曹慧娜,鄭玲玲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兒科,河南鄭州 450000
支氣管肺炎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疾病,是由細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氣管及支氣管黏膜急性反應,多發于冬春寒冷季節[1]。由于兒童氣道較成人狹窄,黏膜血管豐富,易引起通氣、換氣功能障礙,甚至發展至呼吸衰竭,嚴重危害兒童健康,增加家庭及社會負擔[2-3]。在臨床治療、消除病原體的同時,應給予恰當的護理干預,促進患兒早期康復,減輕家庭壓力。目前,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兒科中應用較為廣泛,對于緩解患兒病情、改善家屬心理狀況具有積極作用[4-5]。但現階段臨床護理人員對該護理模式并不能熟練應用,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為此,本研究探討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支氣管肺炎患兒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6月―2020年6月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收治的94例支氣管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7例。對照組:男25例,女22例;體溫37.8~39.7℃,平均體溫(38.83±0.45)℃;年齡3~10歲,平均年齡(5.43±1.65)歲;體質指數17.6~26.3 kg/m2,平均體質指數(21.67±1.43)kg/m2;病程2~11 d,平均病程(4.72±0.65) d。觀察組:男24例,女23例;體溫37.6~39.6℃,平均體溫(38.78±0.51)℃;年齡3~11歲,平均年齡(5.62±1.47)歲;體質指數17.3~27.0 kg/m2,平均體質指數(21.90±1.25)kg/m2;病程2~10 d,平均病程(4.80±0.92)d。對照組家屬:男14名,女33名;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12名,高中及以上35名。觀察組家屬:男16例,女31例;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10名,高中及以上37名。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納入標準: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6]中相關診斷,結合臨床癥狀(發熱、氣促及咳嗽)及X線胸片確診。患兒家屬具有基本認知、讀寫能力。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患有先心病、凝血功能障礙。患兒家屬精神異常,溝通障礙。
兩組患兒均接受常規對癥及抗生素治療。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具體如下。(1)吸氧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患兒病情調節吸氧濃度、流量及時間,注意不應長時間進行高濃度吸氧,防止引起晶體后纖維增生癥。(2)抗感染護理。遵醫囑給予患兒抗感染用藥,注意手部衛生消毒,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范。(3)輸液管理。輸液時需執行無菌操作,注意控制輸液量與滴注速度,一般以6~10滴/min為宜。(4)化痰止咳護理。注意觀察患兒咳嗽、咳痰情況,患兒有痰咳出時,及時進行排痰,清除呼吸道及鼻腔異物,將患兒頭偏向一側,避免分泌物堵塞呼吸道。
觀察組采取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具體如下。(1)家庭式病房布置。患兒入院前,護理人員與家屬根據患兒喜好、性別及年齡等共同布置病房,融入卡通、多色彩元素,建立與家庭氛圍相近的環境。入院后,保持病房內采光、溫濕度適宜,除固定照顧者外,盡量避免其他人員探視,嚴格禁煙。隨氣溫變化,及時指導家屬增減患兒衣物,夜間注意保暖。設置患兒娛樂室,患兒及家屬可參與下棋、故事會等娛樂活動,緩解患兒緊張情緒。(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與患兒家屬多溝通,教會家屬正確緩解患兒不良情緒的方法,如患兒情緒煩躁時,可通過播放患兒喜愛的動畫片、音樂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讓家屬與患兒多交流互動,表揚患兒,增加患兒治療信心。(3)家屬參與護理。護理人員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發放小兒支氣管肺炎護理手冊,讓家屬掌握疾病預防、護理等知識,教會家屬翻身、拍背方法。每日用餐后,指導家屬清除患兒牙縫、舌根等食物殘渣。對于年齡<5歲患兒,用適量溫開水清潔口腔,年齡≥5歲患兒,每日清晨、餐后及睡前用棉球擦拭口腔,注意動作輕柔。排便后用溫水清洗會陰部,保持衣物、床褥干燥柔軟。(4)用藥護理。用藥前,向患兒家屬講解藥物作用、服用劑量等,告知其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教會家屬正確霧化治療方法。患兒出現哭鬧抵觸情緒時,立即停止治療。(5)家庭互動支持。患兒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每5 d對患兒臨床癥狀、體征變化進行評估,并定期開展家庭交流會,每次1~2 h,護理人員匯報患兒康復情況,對護理較好的家屬給予鼓勵、表揚,各家庭之間互相分享護理經驗、體會。
(1)治療依從性:采用醫院自制問卷,由護理人員根據患兒日常行為表現進行評分,包括配合治療、按時服藥及合理飲食等方面,評分范圍0~30分,分為完全依從(≥25分)、部分依從(15~24分)及不依從(<15分)。(2)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時間:記錄患兒發熱、咳嗽、氣促及肺部啰音消失時間。(3)肺功能:干預前后,采用肺功能電子檢測儀測定兩組患兒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呼氣流速(PEF)。(4)家屬滿意度:患兒出院前,采用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7]評估家屬滿意度,共19題,應用5級計分法,滿分95分,分為不滿意(<57分)、一般滿意(57~76分)、非常滿意(>76分)。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依從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情況 例(%)
觀察組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時間情況(±s) d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時間情況(±s) d
組別對照組(n=47)觀察組(n=47)t值P值發熱3.40±0.79 2.53±0.46 6.524 0.000咳嗽6.65±1.35 5.13±1.28 5.601 0.000氣促4.96±1.08 3.48±0.75 7.717 0.000肺部啰音消失5.66±1.12 4.15±1.03 6.803 0.000
干預前,兩組患兒肺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FEV1、FEV1/FVC、PEF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肺功能情況(±s)

表3 兩組患兒肺功能情況(±s)
組別對照組(n=47)觀察組(n=47)t值P值FEV1(L)干預前2.52±0.83 2.49±0.61 0.200 0.842 t值P值干預后3.14±0.68 3.88±0.74 5.048 0.000 t值P值3.961 9.937 0.000 0.000 5.864 12.424 0.000 0.000 5.785 11.123 0.000 0.000 t值P值FEV1/FVC(%)干預前82.31±4.52 81.58±4.37 0.796 0.428干預后87.49±4.03 91.67±3.45 5.402 0.000 PEF(L/min)干預前2.35±0.57 2.28±0.60 0.580 0.563干預后2.91±0.34 3.45±0.40 7.052 0.000
觀察組家屬滿意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情況例(%)
支氣管肺炎發病數約占兒科肺炎總發病數的93.7%,患兒發病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咳嗽及氣促等癥狀[8]。目前,支氣管肺炎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臨床主要采用止咳化痰、抗感染等對癥治療,但由于兒童治療依從性差,家屬缺乏相應護理知識等原因,導致預后效果不佳,且患兒治療期間及出院后由于飲食刺激、環境刺激等因素影響治療效果,故需提高患兒家屬疾病防范意識,糾正患兒不良習慣,以改善預后[9]。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充分利用家屬與患兒的情感關系,讓家屬參與患兒治療、護理過程,以提升患兒配合度,促進疾病康復。觀察組患兒治療總依從率、家屬總滿意度較對照組高,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較對照組短,患兒FEV1、FEV1/FVC、PEF較對照組高,表明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支氣管肺炎患兒治療依從性及家屬滿意度,并改善康復效果,促進患兒肺功能康復。黨菊會[10]研究顯示,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能夠縮短肺炎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提高依從性,并改善肺功能,與本研究結果相近。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將整個家庭作為服務對象,相較于傳統護理,該護理模式更注重患兒與家庭的協調作用,能夠增進護患及家屬之間的關系,提高護理質量。本研究通過布置家庭式病房,為支氣管肺炎患兒營造溫馨、和諧的住院環境,可消減患兒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減輕其心理應激反應,并指導家屬給予患兒心理鼓勵與家庭支持,改善患兒不良情緒,從而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11]。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使傳統“護士—患兒”關系模式轉變為“護士—家屬—患兒”,鼓勵家屬參與患兒治療、護理過程,加強對患兒口腔、皮膚、排痰及用藥的護理指導。與護理人員執行護理措施相比,家長的護理能夠給予患兒更多安全感,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對病情康復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12]。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不僅能夠提高護理效率,取得家屬較高滿意度,同時,減輕護理人員工作負擔,促進醫療人力資源合理分配。
綜上所述,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支氣管肺炎患兒治療依從性,加快臨床癥狀及體征的緩解,促進肺功能恢復,并提高家屬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