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洲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 201403)
安徽不僅是農業大省,還是我國的水稻優勢產區,水稻種植面積高達220 萬hm2,居全國前列,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為了了解安徽省水稻的種植成本收益情況及農戶種植水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調研組于2019 年12 月赴安徽省沿淮河一帶的阜南縣、潁上縣和壽縣的水稻種植區域進行調研,對農戶水稻種植的成本收益情況以及在農業生產和水稻種植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現象和問題進行考察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以期促進我國糧食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
安徽省位于我國大陸東部,屬于華東地區,地跨長江、淮河南北,總面積13.94 萬km2。安徽全省有耕地422 萬hm2、林地329 萬hm2、水面105 萬hm2[2]。長江、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境內,將安徽省劃分為沿淮、江淮和沿江3 個區域,加上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共5 個稻作區。作為農業大省和全國的水稻主產省,安徽常年水稻播種面積超過200 萬hm2,居全國第4 位,是重要的商品糧調出省[3]。安徽省的年平均氣溫高于10 ℃,積溫為4 600~5 300 ℃,就其熱量條件而言,全省各地都能滿足水稻種植的要求,而且能夠實行麥稻或油稻一年兩熟種植,但大部分地區種植雙季稻熱量不足[1]。另外,水稻的實際分布不僅取決于熱量條件,還受到區域內自然降水、水利灌溉條件以及土壤結構的影響,各稻區的多種生態類型決定了稻作類型的多樣性。根據地形和氣候條件,安徽省形成了以一季稻為主(常年種植面積約占90%),雙季早、晚稻和一季中、晚稻并存,秈粳兼有的特色[4-5]。安徽約220 萬hm2的水稻面積中,秈稻面積為168 萬hm2,粳稻面積為52 萬hm2。安徽省淮北平原農區的主要作物為小麥、薯類、豆類、玉米、棉花、花生、芝麻、麻類等;江淮丘陵農區主要種植水稻、小麥、薯類、棉花、油菜、花生、麻類等;沿江平原農區以水稻、油菜、棉花為主;皖南和大別山區以水稻和油菜為主,坡地種植玉米、薯類及經濟作物。
為了了解農戶水稻種植的真實成本收益情況,需保證調研樣本具有代表性。本次調查根據阜南縣、潁上縣和壽縣不同區域的水稻種植情況,分別選取阜南縣的龍王鄉、鹿城鎮、洪河橋鎮,潁上縣的潤河鎮、半崗鎮、謝橋鎮以及壽縣的澗溝鎮、壽春鎮和正陽關鎮部分村的水稻種植戶進行問卷調研,共獲得有效調研樣本142 份。
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對142 份水稻種植戶樣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根據種植戶的投入產出數據計算農戶水稻種植的平均成本和收益情況。根據調查,農戶的水稻平均種植規模為6.95 hm2/戶,水稻平均單產為9 234.75 kg/hm2,稻谷平均出售價格為2.31元/kg,平均每公頃收益為21 332.27元。在生產成本方面,一季稻谷平均每公頃的土地流轉費用為6 000.00元,整地費用為1 239.75 元,用種成本為1 502.25元,插秧成本為1 596.00 元,施用化肥和農藥的費用分別為2 012.25 元和1 095.75 元,施用除草劑的費用為700.50 元,收割成本為1 043.25 元,保險費用為85.50 元/hm2,水費和灌溉用電費用為617.25 元,水稻生產總成本為15 892.50 元,單位面積獲得的凈利潤為5 439.77元/hm2。
從單個農戶田間管理的投入情況來看(表1),農戶與農戶之間的水稻生產要素投入差異較大。比如很多農戶的種子、化肥、農藥的投入每公頃達到了3 000~4 000 元,甚至更高,而有的農戶的投入僅200~300 元,甚至更低。不可否認,田間管理投入的多少受到土壤肥力、種植模式、氣候條件、病蟲害程度、作物生長狀況等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但也不排除農戶在田間管理的技術水平上存在差距的原因。如調查數據中安徽阜南縣的常規水稻種植戶A 的水稻種子投入為900 元/hm2,肥料投入為1 500 元/hm2,除草劑投入為300 元/hm2,農藥投入為1 500 元/hm2,水稻產量達12 000 kg/hm2。而與A 同一鄉鎮的常規水稻種植戶B 的種子投入為1 500 元/hm2,肥料投入為1 800 元/hm2,除草劑投入為300 元/hm2,農藥投入為1 200 元/hm2,水稻產量僅為6 500 kg/hm2。說明在加強農戶種田技術培訓的同時,也要在農民中積極挖掘和培育一些種田技術能手,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效應,積極鼓勵種田技術薄弱的農戶向他們請教和學習。

表1 水稻種植戶田間管理投入Table 1 Field management input of rice growers 元·hm-2
根據調查,2019 年安徽雖然存在旱情,但總體氣候條件適合水稻生長,水稻病蟲害發生率低,2019年的水稻產量普遍較高,平均單產為9 600 kg/hm2左右,稻谷價格普遍集中在2.2~2.4 元/kg。然而即使是豐收年,水稻種植戶獲得的凈利潤也較低。通過調研訪談發現,一些小農戶種植水稻用的是自家的承包地,沒有雇傭勞動力,除去種子、化肥、農藥、水電費用以及耕種收割等機械服務費,每公頃收益可達7 500~9 000 元。很多小農戶的耕地面積不足0.67 hm2,最大不超過1.34 hm2,如果以水稻播種面積1.34 hm2、每公頃凈利潤9 000 元來算,那么一季水稻也只能凈賺12 000 元。為了增加收入,很多小農戶會在農閑期間打零工貼補家用,兼業現象普遍存在。例如調研的潁上縣農戶A,擁有1.34 hm2耕地,種植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麥一年的農業生產凈利潤為1.9 萬元,但在農閑時打零工可賺2 萬元。對于水稻種植大戶來說,由于整個生產環節都需要雇傭勞動力,人工成本較高,再加上土地承包費用,水稻生產成本較小農戶高,因此每公頃收益約3 000~4 500元,但是由于擁有規模優勢,總體收益較小農戶高。如潁上縣的種糧大戶B,種植水稻284 hm2,以每公頃凈利潤3 000 元計算,種水稻一年凈收益85 萬元。總體上來看,由于持續低迷的水稻市場收購價格和不斷上漲的糧食生產成本,農戶水稻種植凈利潤較低。
調研中發現,大多數農戶的學歷為初中和小學,并且年齡較大,50 歲以上的占絕大多數,雖然從事農業生產的時間久,經驗豐富,但是對新的先進的種田技術和方法掌握不足,且普遍缺乏市場意識。比較普遍的表現是在農業生產上的投入比較隨意,田間管理比較粗放,農產品銷售的品牌意識不夠。稻蝦共作是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的復合耕作模式,近幾年在安徽省發展迅速[6]。一般來說,稻蝦共作模式在生產中采用綠色生態的技術方式,生產的稻米綠色健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契合當前人們對綠色生態健康食物的需求,從而可以較高的價格銷售。然而調研中發現,有很多進行稻蝦共作模式生產的農戶按照普通稻谷的價格出售蝦稻谷,且多數都賣給了糧食經紀人,這也是絕大多數農戶出售稻谷的渠道,因此沒能實現優質優價。調研中也發現,有的農戶通過出售稻谷加工后的大米獲得了較高的收益,也有的農戶選擇將稻谷賣給當地的糧食加工企業,以獲得更高的收入。然而調研中也發現,受當地糧食生產規模和市場的限制,很多地方并沒有糧食加工企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地稻谷的價格。總之,稻米沒能實現優質優價,除了當地糧食市場發育程度不夠、糧食流通渠道單一等客觀因素外,同時也存在農戶市場意識不強、品牌意識薄弱、開拓市場能力不夠等主觀因素。
2019 年是安徽比較干旱的一年,旱情比較嚴重。往年水稻只需要灌溉4~5 次就行,2019 年水稻普遍灌溉的次數和頻率較往年明顯增多,在旱地種植的旱稻灌溉次數則更多。根據調研訪談,有的農戶由于耕地比較缺水,容易遭受干旱,在整個水稻生長季共灌溉了30 余次。采用稻蝦共生模式的種植戶由于需水量更多,幾乎每天都要抽水,投入了較多的水電費和燃油費。有的農戶因為需灌溉的田塊離水源地較遠或是沒有充分的水源進行灌溉,導致干旱對水稻產量的影響較大。由于農戶在干旱的情況下及時進行了抗旱灌溉,因此旱情對當年水稻生產的影響不是很大,普遍獲得了較好的收成。旱年農戶灌溉頻繁反映了當地的農田水利設施還需進一步完善,也從側面反映出農戶的農業用水節約意識不強,田間管理不夠精細,較為粗放。
調查發現,農戶和農戶之間在生產投入環節差別較大。由于農業用水不花錢或是水費固定,農戶普遍沒有節約用水的意識。大多數農戶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存在農藥、化肥投入過多的現象,田間管理方式較為粗放,不僅導致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低,增加了不必要的農業生產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態環境,導致了農業面源污染的增加。有很多農戶沒有接受過相關的農業技術培訓,也有很多接受過技術培訓的農戶反映技術培訓對自己的幫助有限。調研中發現,很多50~60 歲的農民基本上都有30 年左右從事農業生產的經驗,這些農戶習慣按照自己的經驗進行水稻種植和田間管理。稻蝦共生種養模式對農戶的種養技術要求較高,但在調研中發現,有的農戶還沒有接受過相關的技術培訓。同時,絕大多數農戶偏于保守,偏向于規避風險,對新品種、新技術的采納意愿較低。
調查發現,每個鎮上都有土地轉入較多、種植規模較大的大戶,小的種植面積10 hm2左右,大的60~70 hm2。承包人大多年富力強,年齡為40~50 歲。調查中也發現,承包人中有的水稻種植經驗較少,有的是在外面打工,近一兩年才回鄉承包土地進行水稻種植。對于承包了大量土地進行糧食生產的大戶來說,雖然規模大的可以采用機械化耕種,但在水稻插秧、施肥、施藥、收獲等環節仍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并且土地的承包費用也較高,糧食生產凈利潤比較低,只能憑借規模優勢增加收益。同時,絕大多數農戶的農業補貼很少,或是不清楚有沒有農業補貼,有的農業補貼只補給原先承包地的農戶,而流轉土地的經營者拿不到,而不少農戶也不知道自己的農業補貼類型。由于缺乏針對性以及農戶對補貼的了解不足,導致農業補貼對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的激勵作用不大。
調查發現,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大多年齡較大,50~60 歲的居多,且學歷多為小學或初中,甚至很多在家種地的老年人未上過學,老齡化、低學歷化問題突出。承包大量耕地的種植大戶學歷也多為初中,很少有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在家種田。近年來,陸續有年輕人返鄉承包土地進行農業生產,并且基本上都是種糧大戶。這些年輕人年富力強、敢于冒風險,也富有干勁,但由于農業生產技術缺乏或是管理經驗不足,他們在農業生產中也經常會遇到問題和面臨損失。
加強農戶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的培訓和教育力度,因地制宜建立和扶持當地相關糧食加工企業和農業企業的發展,培育糧食流通市場,拓寬糧食流通渠道和糧食產業鏈條,推動賣稻谷向賣大米轉變,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
應進一步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宣傳和相關知識的普及,加強對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和綠色生產技術的宣傳推廣和應用,培養農戶節水、節肥和節藥意識。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實行階梯型農業用水價格,一定程度上限制農戶對農業用水的浪費和不合理使用。
當地農技部門應為不同規模和不同經營模式的農戶提供針對性的技術培訓,通過科學引導和種田技術知識的傳授逐步扭轉農戶傳統的種植方式和模式,培養農戶科學種田的意識和促進農戶的自覺行動。
降低糧食生產者的種糧成本,增加糧食生產收益,讓廣大的糧食生產者有利可圖,才能增強農戶的糧食生產積極性和內生動力。應進一步鼓勵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加強對農業補貼政策的宣傳,增強農業補貼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培養越來越多的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希望所在。應優化和提升當地的營農環境和整體的農業經營管理水平,鼓勵和引導年輕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加強對農戶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和農業技術的培訓,培養善于農業生產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