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越
(南京市江寧區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江蘇南京 210000)
《2016年全國耕地質量監測報告》表明,我國耕地耕層變淺,板結問題較為突出。全國有65.5%的監測點耕層厚度較淺,其中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耕層平均厚度低于18 cm,而適宜作物生長的耕層厚度在20 cm以上。2018年我省耕地質量監測報告顯示,容重平均1.3 g/cm3,典型監測表明,1984年耕層厚度12~17 cm,2010年耕層厚度8~15 cm。土壤板結、耕層變淺致使土壤理化性狀和生物學性質變差,影響土壤水分、養分的有效運轉,阻礙作物根系下扎,土壤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壤養分轉化、污染凈化等生物功能退化。因此,肥料農藥利用率的進一步提高,需要土壤質量的整體改善。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19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9.2%,農藥利用率為39.8%。美國糧食作物氮肥利用率約50%,歐洲主要國家約65%。歐美等國家通過實施深耕深松和秸稈還田,一般耕層在35 cm以上。
生態型犁耕深翻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農業生產耕作方式,它可以實現對土壤的深耕細作,能有效地增加耕作深度,打破犁底層,使耕作層增厚和疏松,加大土壤間隙度和通透性,提高土壤中的含水量和有效養分,有利于后茬農作物的根系生長發育及營養吸收,可提高農作物產量,還能大大減少露天焚燒秸稈的現象,防止或減少空氣污染,保護大氣環境。同時,犁耕深翻能將病蟲和雜草深埋,減少來年病蟲害的發生率和雜草量。南京土壤所2019年在靖江香沙芋上的土壤修復活化試驗表明,土壤破除板結和耕層淺的問題后,增產218.8%,如結合土壤改良劑施用,增產250.4%。土層活化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江寧區位于長江下游南岸,從東西南三面環抱南京主城,東與句容市接壤,東南與溧水區毗連,南和西南與安徽省馬鞍山市相鄰,西與安徽省和縣及浦口區隔江相望。地處寧鎮揚丘陵地帶,地形復雜,地勢起伏,其中西南部和東北部為低山丘陵,中部為崗地、平原,形同“馬鞍”,成土母質復雜,土壤種類較多,其中水稻土類面積最大。江寧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區域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滬寧、寧馬、機場、繞越等多余條高速公路經過江寧,交通十分便捷。
江寧區糧食作物主要為水稻、小麥兩種農作物,2021年全年稻麥種植面積2.63萬hm2,全年總產量20.9萬t,其中水稻1.926萬hm2,年總產量17.51萬t;小麥0.703萬hm2,年總產量3.38萬t。全區10個街道,湖熟、淳化、江寧、祿口、橫溪5個街道為稻麥主產區,稻麥種植面積占全區種植面積的88%。
2021年,我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實現8個涉農街道全覆蓋。其中,耕整地機械化水平100%、種植機械化水平92%(其中機插率89.3%)、植保機械化能力100%(其中高效植保率達90%)、收獲機械化水平100%、場地烘干能力74%、秸稈處理機械化水平93%(其中還田率89.5%)。全程機械化水平達91%。
2021年,我區夏季實施小麥犁耕深翻133.33 hm2,秋季水稻犁耕深翻55.33 hm2。全年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61%。秸稈機械化還田是我區秸稈綜合利用的最主要、最快捷的途徑。但秸稈長期旋耕還田造成了土壤耕層變淺、病蟲草害加重、播種出苗質量下降、土壤蓄水保墑保肥能力降低等問題。犁耕深翻可增加耕層深度,提高土壤的疏松性,促進土壤水、肥、氣、熱相互協調。
犁耕深翻秸稈還田作業應結合土壤性質、氣候條件、種植特點及后茬作物等因素,合理配置機具、因地制宜選用犁耕深翻秸稈還田技術路線。
土壤含水率對犁耕深翻秸稈還田作業質量影響較大,土壤含水率過高,會加重拖拉機負荷,影響后續整地質量:土壤含水率過低,會造成耕翻質量下降,甚至難以形成深埋覆蓋效果。夏季雨多時節(單次降雨量在15 mm以上時),宜選在雨停后土壤含水率適宜時進行耕翻作業;秋季稻茬田土壤含水率較高,且易受連續陰雨天氣影響,水稻收獲前需擱田、適時斷水,使土壤含水率處在適宜范圍。
2.1.1 適墑作業(土壤含水率<25%)
1)聯合收割機適時收獲、秸稈切碎均勻拋撒→犁耕深翻→施足基肥→適墑整地→機械播種、鎮壓→機械開溝。
2)聯合收割機適時收獲、秸稈切碎均勻拋撒→犁耕深翻→旋耕施肥播種一體機作業(施足基肥)→機械鎮壓→機械開溝。
3)聯合收割機適時收獲、秸稈切碎均勻拋撒→施足基肥→犁旋一體機作業→機械播種、鎮壓→機械開溝。
2.1.2 高墑情作業(土壤含水率≥25%)
1)聯合收割機適時收獲、秸稈切碎均勻拋撒→犁耕深翻→曬垡→施足基肥→適墑整地→機械播種、鎮壓→機械開溝。
2)聯合收割機適時收獲、秸稈切碎均勻拋撒→鏵犁耕深翻→曬垡→適墑旋耕施肥播種一體機作業(施足基肥)→機械鎮壓→機械開溝。
3)聯合收割機適時收獲、秸稈切碎均勻拋撒→犁耕深翻→曬垡→適墑整地→旋耕施肥播種一體機作業(施足基肥)→機械鎮壓→機械開溝。(適用于重黏土地區)
收割水稻時秸稈切碎、勻拋,秸稈切碎長度≤10 cm;耕深18~35 cm(初耕階段宜淺耕),秸稈覆蓋率≥90%;耕后地表平坦,播種后適墑鎮壓,根據播后土壤濕度情況選擇是否窨水或適墑鎮壓。
聯合收割機配備秸稈切碎拋撒裝置;根據鏵犁數量和土壤情況配備相應的動力;1 L系列鏵式犁、犁旋一體機等;旋耕機、圓盤耙;旋耕播種施肥(鎮壓)復式作業機、條播機等。
1)機收前10天左右斷水,遇雨及時排水,土壤含水率≥35%時,不宜進行犁耕深翻作業;健全溝系,排澇降漬,遇陰雨天氣及時排出田間積水。
2)犁翻深度應根據實際土壤特性、土壤耕作層深度來確定。
3)機具作業前,應做好犁鏵的調整,避免作業時出現立垡、回垡。
4)機具作業時,根據田塊的具體形狀確定作業路線,作業質量應達到:“深、平、透、直、齊、無、小”的七字要求。
5)稻秸稈還田強調播后適時、適墑鎮壓,確保種(根)土密接,促進壯苗。
6)肥料運籌在保持總氮量不變的前提下氮肥適當前移,在基肥中增施10%左右氮肥,以利于秸稈快速腐解。
7)健全溝系,排澇降漬,遇陰雨天氣及時排出田間積水。
8)根據整地質量、墑情等因素合理調節播種量和播種深度,確保適宜基本苗。
本區犁耕深翻作業適用該技術路線,各街道根據土壤墑情選擇合適的作業機具。以我區江寧街道為例。江寧街道屬寧蕪丘陵區,中南部低山起伏,瀕江西部及通江河兩岸多為沖積小平原,地勢東南較高、西北較低。該街道自2020年秋季開始,已實施四季生態型犁耕深翻作業,總作業面積達687 hm2。作業深度在28~35 cm左右,秸稈覆蓋率90%以上,3-5鏵犁配備100~140馬力拖拉機作業為主,機器折舊及人工成本等約為25元/667m2,合計成本約為78元/667m2。根據實際走訪調查,我區深翻平均成本約為71元/667m2。按目前油價,省區市補助標準為70元/667m2,基本滿足農戶深翻需求。
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技術手段,是將秸稈利用和土壤改良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是保障糧食安全和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表現在:一是犁耕深翻還田得到了農民群眾的歡迎,幾十年來,我區旋耕作業為主流,耕作層變淺、犁底層變厚,影響耕地質量提升,犁耕深翻則是從耕牛翻田、人工翻田曬垡的耕作方式的傳統回歸。二是土壤深耕翻是目前土壤質量保育的迫切需求。耕地土壤耕層厚度從目前的10~15 cm增加到20~35 cm,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明顯,活性程度增強,改善土壤的水、氣和固態結構。三是有效解決秸稈還田后腐解問題。提高秸稈機械化還田深度和均勻度。減少耕作層土壤秸稈比例,加快促進秸稈腐解,促進后茬作物壯苗早發和高產穩產。病蟲草害也有明顯下降。四是節本增效明顯。試點結果表明,深耕后增產明顯,每畝節省1次農藥和肥料投入。
一是提高知曉率。區農業農村局下發工作通知,要求各街道農機站及時告知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作業補助相關政策、補助標準、標準區域、作業標準、申報截止時間、補助對象資格條件、補助資金結算程序、咨詢投訴處理電話。二是強化典型宣傳。大力宣傳先進典型經驗,公布“紅黑榜”,及時曝光反面事例。宣傳做到田頭有現場、路上有橫幅,墻面有標語、宣傳畫,報紙有報道、電視有圖像,努力營造良好的還田工作氛圍。
為確保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任務能順利完成,區農業農村局通過站長會議部署相關工作,要求各街道農機站切實抓好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服務服務工作。同時組織技術人員分片包干,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工作。做到六個落實:一是落實作業機具。每臺大中型拖拉機按照20 hm2還田作業標準落實作業面積,2021年全區共落實秸稈機械化還田作業大中型拖拉機達619臺,其中80馬力以上的234臺。二是落實作業面積。通過任務逐級分解的方式,將犁耕深翻目標任務分解到各街道、各重點社區(村)、實際種植戶。三是落實扶持政策。區財政對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作業進行累加補貼。各街道財政對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高度重視,積極推行還田各項補助,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四是落實第三方核查。根據省農業農村廳要求,我區聘請南京永寧會計師事務所為秸稈機械化還田第三方核查單位,對全區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作業質量、作業面積進行第三方核查,2021年夏季犁耕深翻還田核查面積占申報還田面積100%(其中現場核查面積占62.28%,電話核查面積占37.72%);秋季犁耕深翻還田核查面積占申報還田面積100%(其中現場核查面積占78.71%,電話核查面積占21.29%),確保財政補助資金規范使用。
區農業農村局成立專項檢查小組,對全區有實施犁耕深翻還田任務的街道進行抽查,對街道組織領導成立情況、宣傳發動情況、機械化還田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對存在問題、工作提醒和工作動態,第一時間通知所在街道,要求按期整改和落實。
2020年秋季我區首次實施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今年是第三年開展試點工作。試點實踐證明,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內容,在我區適宜區域加快推進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對于提高秸稈機械化還田深度和均勻度、減少耕作層土壤秸稈比例、恢復提升耕地地力、促進后茬作物壯苗早發和高產穩產具有重要意義。近三年來,我區強化工作部署,制定實施方案,加大試點宣傳,狠抓工作落實,高質量完成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試點任務,規范實施好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作業補助工作,社會成效良好。但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農機作業機械水平有待提高。受天氣、土壤墑情、地理條件等影響,農業機械秸稈還田質量不高,還田深度不夠、還田粉碎度不夠、還田均勻度不夠,我區雖整體機械化水平較高,但對大型機械化作業有待進一步提高。秸稈切碎和還田機械負荷、動力消耗加大的同時,對機具配置要求也相應增加,綜合作業成本增加。
2)需探索配套更合適的農藝技術。大量實驗研究驗證,長期旋耕還田對糧食增產效果正逐年降低,亟需研究生態型犁耕深翻與旋耕相結合的農藝模式。
3)智能化監測水平較低。由于缺少區財政支持,我區智能化監測設備配備不足,可視化、遠程化管理水平較低。
目前農戶們對推進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積極性較高,實施犁耕深翻三年來我區也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結合省級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創建工作,我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持續做好生態型犁耕深翻工作:
1)進一步加強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示范領導工作。區、街道統一思想認識,做到早謀劃、早安排,將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工作當作改善土質、提升產量的優質做法,加強推廣。
2)營造氛圍,強化宣傳實效。利用廣播、有線電視、宣傳橫幅和宣傳畫等形式,加大教育力度。將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作業的政策、好處傳遍家家戶戶。
3)嚴格規范作業,提高還田質量。結合省市級技術指導意見,完善秸稈還田集成機插秧和機播技術路線及作業規范,推進良法良機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加強還田技術指導和培訓,穩定提高秸稈機械化還田和犁耕深翻質量。
4)著力提升智能化監測水平。積極推廣智能監測設備,實施動態監測,實現現場核查與智能監測相結合的監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