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菊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食品安全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經成為人們關心、政府重視、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食物來源廣博,與人們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由此可見,食品安全與生態環境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而安全的食品對于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作用巨大。
農業生態環境指的是有關農業方面的各種生態關系,不僅包括各種禽畜和農作物,還包括各種農業環境資源,如土地、微生物和其他植物等。在生產食品,尤其是初級農產品時,涉及的人工處理環節主要有噴灑農藥、施肥等,這也是造成食品污染的重要源頭。噴灑農藥、施肥等,除了會干預農作物的生長,還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因此,在綠色環保理念下,相關部門一定要注重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大力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以此更好地滿足社會大眾日益提高的食品需求[1]。
自改革開放后,鄉鎮企業不斷崛起,雖然其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農民經濟收入的提高,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部分農村地區的鄉鎮企業不僅規模較小,且較為分散。此外,當地政府往往過于重視GDP,導致鄉鎮企業在經營與發展的過程中,忽視了環境保護問題,存在隨處排放工業污水、工業煙塵等情況,使農村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污染和破壞。
我國鄉鎮企業的類型較多。其中,工業企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尤為嚴重,雖然工業企業的發展會極大地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其排放的污染物也較多,如被統稱為工業“三廢”的廢氣、廢渣、廢水。此外,水資源污染是鄉鎮工業企業存在的最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主要是指企業將大量未經處理或僅經過簡單沉淀處理的廢水、廢渣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道中,造成大面積水資源污染。而附近河道通常是當地人們生活和生產用水的主要來源,造成的后果不堪設想。
近年來,生態環境問題不斷加重,全世界自然災害的發生率不斷增高,我國降水已偏離降水規律,干旱、洪水自然災害頻頻出現,這對于農作物的生產來說是嚴峻的考驗。雖然現階段我國水土流失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的解決,但是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自然災害仍頻頻出現。我國國土面積大,各種地貌眾多,發生自然災害如泥石流 、地震等的概率較大。
食品安全主要包括兩個層面。①食品的數量足夠充足,不會出現食品供不應求的問題。②食品有著較高的品質,不含有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污染物,食用后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人類以及其他生物生命的維持,均需要從環境中不斷進行能量的汲取,如水源、空氣和食物等,這些都是維持人類和其他生物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一旦這些物質遭到污染,將對人類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命造成較大的威脅[2]。目前,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大肆開發與利用能源,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地球已不堪重負。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開發、改造和利用能力不斷增強。雖然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人們大規模的開發與破壞,對土壤、水源和空氣造成了很多不可逆轉的破壞,隨之出現的就是食品安全問題。這是因為植物和動物的生長都需要土壤、水源和空氣,這就難免會導致一些由植物、動物制作而成的食品遭受到污染,從而影響食品安全。另外,很多農民為了增加收益,會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而過量使用農藥和化肥會導致土壤板結、酸化,還會對水體造成污染,進而使農作物的產量降低,甚至可能出現顆粒無收的情況。據相關研究發現,當農業生態環境遭到污染后,污染物最終會流向食物鏈頂端,進入人體內,進而增加腫瘤疾病、畸形胎兒發生的概率。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相關部門需要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保障食品安全。
在建設農業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監測[3]。若想更好地貫徹落實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就需要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監管體系的完善,促使監管工作的開展越來越規范和標準,確保通過監測所獲得的數據信息更加準確,且具有價值。
負責監測農業生態環境的部門,應該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及時更新監測設備,以確保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有效性,保障監測數據的可信性。另外,相關部門除了要及時更新監測設備,還應該加強對監測技術手段的更新,以確保當前應用的監測技術手段可以全面、有效地監測農業生態環境。例如,開展農產品產地監測土壤環境,建立并完善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監測體系,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和水平,是強化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監管的有效手段,對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相關部門通過長期監測判定該區域內的環境質量是否符合國家的相關標準,可判斷污染范圍、區域、嚴重程度,掌握污染分布的狀況、趨勢、速度、途徑,進而及時建立治理對策,為環境污染預測及預警提供準確的數據依據。此外,通過將環境監測數據與流行病調查數據相結合,對兩者進行深入的研究,切實降低環境污染的影響,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
我國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并對農業發展給予大力支持,若想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朝著綠色、健康的方向發展。為此,相關部門在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過程中,要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據相關調查顯示,現階段,部分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時,過度重視自身的經濟效益,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4]。為此,我國政府相關部門要通過多樣化途徑,如電視、廣播、報紙等,向廣大消費者宣傳有關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讓人們認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危害以及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同時糾正農民認為農藥、化肥使用越多效果越好的錯誤思想觀念,促使農民樹立正確使用農藥與化肥的思想觀念,這樣不僅有助于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和食品的安全,還有助于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是現代化農業主要經營模式之一,其包括農業、畜牧業與漁業等產業,是一個較為龐大的產業體系,遵循了經濟學、生態學等的發展規律。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業生態的發展,需要加強農業生態技術的推廣。
相關部門應合理構建一個完整的農業生態系統,保證整體系統結構的循環再生性,以此形成生產量和生產效率更高的農業產業。在建設農業生態環境時,必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就是良好產業鏈的建立。例如,某養殖戶根據當前養殖場的規模,在附近進行了種植地和池塘的開墾。養殖戶將收集起來的畜禽的排泄物,通過發酵處理,作為種植地的天然化肥,不僅可以很好地促進作物的生長,還可以降低種植成本,且所生產出的農產品也更加綠色、健康。而從種植田地內鏟除的雜草和養殖場的畜禽尸體,在經過處理后,可以投入到魚塘內,為魚塘內的各種微生物提供養分,促進其中魚類的生長。該養殖戶通過建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在擴大自身經濟效益的同時,既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又保障了農業產品的安全。現階段,我國農業生態的發展十分迅速,農業科研工作人員和農民在發展農業生態時,將傳統的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進行了有機結合,推動著我國農業開始朝著無公害、綠色有機的方向發展[5]。在這一過程中,相關部門應該注重加強農業生態技術的推廣,尤其是農業廢棄物處理技術。例如,無公害處理人畜糞便和秸稈技術,通過沼氣池的運用將糞便和秸稈進行發酵,以此將農業生產中形成的廢棄物進行再利用。例如,“天津模式”——農家肥隨水施肥的新技術,實現了零廢棄生態農業,是迄今為止全國領先的新型生態農業技術。通常來說,農家肥因為惡臭味道大,幾乎不可能實現隨水施肥。對此,天津“新農村”項目大力使用生物催化技術,利用酶催化劑,將雞糞、豬糞等農田廢棄物經生物催化后變為無臭無味溶于水的粉末,隨水施撒在土壤里,讓本來幾乎寸草不長的土地和鹽堿地變為良田,而成本卻只有化肥的1/3。相關部門應推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以在降低對農業生態環境破壞的同時,保證農業生產。例如,針對防治病蟲害技術的推廣,倡導廣大農民通過殺蟲燈這一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對農田中的有害昆蟲進行集中消殺。殺蟲燈的原理為根據部分害蟲的趨光性特征,利用光源可將其進行集中消殺。如此,不僅能夠有效消殺田間害蟲,還可以減少農藥殘留,有助于保障農產品的安全。
各地區在發展農業產業的過程中,要積極地向廣大農民普及有關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以此從根源上減少破壞農業生態環境行為的出現[6]。為此,我國相關部門應該取消對各地區農產品產量的考核,加大對各地區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標體系,并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方案,以此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從而更好地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食品安全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若想保證食品的安全性與品質,就需要注重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相關部門要積極加大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與食品安全的宣傳與教育力度,強化廣大農民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意識,同時加大監測農業生態環境的力度,大力推廣農業生態技術,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治理,以實現我國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