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冬停
(廣州市北二環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450)
山區高速公路經常遇到邊坡和滑坡問題。目前,關于邊坡抗滑樁抗震性能的研究較少,而《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 B02-2013)中路基抗震穩定性的評價主要采用傳統的靜力法,動力方面的抗震特性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將依托某高速公路路塹邊坡工程,結合地勘資料,研究新建邊坡的穩定性和抗震穩定性。
抗滑樁支護的邊坡抗震研究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是在設計抗滑樁時,往往以單樁設計為基礎,在單樁設計滿足要求后,再組合計算排樁。這種設計方法不能充分考慮排樁之間的相互作用,設計相對保守,導致抗滑樁在抗震設計時過于冗余。
另外一方面是邊坡整體抗震穩定性的設計主要以靜力法為主,其本身就是一種假設的模擬,不能完全反映邊坡真實的受力情況,不能充分反映邊坡在非線性條件下的變形積累,動力特性研究相對較弱。因此,本文擬采用MIDAS/GTS有限元軟件在抗滑樁邊坡施加地震波,以得到抗滑樁和邊坡的變形、穩定性等規律,為抗滑樁支護的邊坡提供參考依據。
該項目位于某高速公路穿越山區段,雙向四車道,設計行車速度10 0k m/h,路基寬度2 6m。邊坡位于樁號k9+120.234~k9+250.335段,長度約130m。該處路線走向由南向北,原始地貌高低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約120m,原始地貌植被發育良好,未見不良水文地質。現場踏勘發現其原始邊坡陡峭,且有崩塌跡象,邊坡處于欠穩定狀態,急需采取加固措施。擬建邊坡在路基設計標高范圍內削坡減載并放坡,坡率自上而下為1∶1.75、1∶1.75、1∶1.5、1∶1.5,其中每級邊坡坡高為8m,級間設置2m寬平臺。同時結合地區有關項目經驗,采用抗滑樁支護增加邊坡整體穩定性,減小邊坡變形。抗滑樁截面尺寸為1.5m×2m,長15m,同時坡面采用菱形骨架護坡,骨架內采用冷暖兩季草籽植草防護,如圖1所示。

圖1 k9+160.225橫斷面(m)
k9+160.225橫斷面如圖1所示,該截面為此處最危險的截面,需加強邊坡穩定性設計。根據地勘報告,此次邊坡的巖層結構主要為4層,分別為雜填土、風化土、泥巖和玄武巖,其厚度分別約為5.5m、8m、10m和14m。
MIDAS/GTS軟件在工程領域中應用廣泛,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認可。此次數值模擬使用該軟件分析邊坡的穩定性。
結合地勘報告內容,MIDAS建模過程中的模型尺寸為62m×160m×30m,采用3D建模方式,巖土體模擬采用摩爾-庫倫本構模型,抗滑樁則采用1D單元的彈性本構模型,截面尺寸為1.5m×2m。構建的模型如圖2所示,網格的精度采用尺寸控制,雜填土的網格密度為1m,風化土的網格密度為2m,泥巖和玄武巖的網格密度為4m,保證網格在計算過程中的速度和精度,模型各參數如表1所示。

圖2 MIDAS模型

表1 模型參數表
在靜力條件和動力條件下,邊坡穩定性計算采用強度折減法,分析邊坡地震狀態下的穩定性。強度折減法的基本原理是假定土體的抗剪強度參數c,φ值在計算過程中不斷折減,直至土體達到臨界破壞,此時的折減系數就為邊坡的安全穩定系數。動力分析—地震波的模擬是計算整個邊坡抗震穩定性的核心,地震荷載的敏感因素主要包括峰值加速度、周期及作用時長,此次地震波的模擬采用《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 B02-2013)中的EL-Centro地震波為邊坡模型施加荷載,其峰值加速度為0.2142g,地震作用時長為53.46s,其地震時程如圖3所示。

圖3 EL-Centro地震波時程圖
模型建立后,首先模擬原始地面重力場,在此基礎上再采用施工階段方法模擬邊坡施工步驟,最后施加動荷載(ELCentro地震波),計算分析邊坡的抗震穩定性,具體步驟如下:
1.邊坡初始重力場平衡,位移清零;
2.邊坡開挖到設計坡率,計算開挖后邊坡的穩定性(SRM);
3.施加抗滑樁,計算邊坡的穩定性(SRM);
4.施加自由場,計算抗滑樁支護邊坡的特征值,獲得模型的固有周期;
5.施加地震荷載,計算地震荷載作用下邊坡的穩定性(SRM)。
1.邊坡穩定性分析
(1)邊坡穩定系數分析
分析邊坡穩定性,邊坡開挖后的有效塑性區如圖4所示,主要出現在沿邊坡坡腳向上的土層交界面上,此時的邊坡安全穩定系數為1.31,邊坡的穩定系數達到規范值1.3的要求,但《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 B02-2013)中要求高速公路路基邊坡大于20m的,路基邊坡的抗震穩定系數不應小于1.15,因此在邊坡施加抗滑樁作為支護。參考邊坡的有效塑性云圖,擬定兩種抗滑樁支護方案,分別是在二級邊坡坡頂和一級邊坡坡頂設置抗滑樁,如圖1所示,抗滑樁1(工況1)、抗滑樁2(工況2)兩種工況,其長度分別為12m和8m。施加抗滑樁后邊坡的穩定系數分別1.75和1.54,這說明抗滑樁的施加對邊坡穩定性提高有效,且抗滑樁的施加位置應處于有效塑性區中部,更有利于提高邊坡的穩定性。

圖4 邊坡有效塑性區云圖
(2)邊坡坡面水平位移分析
考慮邊坡的長期穩定性,提取分析邊坡的水平位移值(坡面臨空面為正),抗滑樁1的坡面水平位移結果如圖5所示。可知,坡面的水平位移變化有很強的區域性,每一級邊坡的坡面水平位移呈現不同的規律,自上而下分析,第四級邊坡坡頂的水平位移基本不變。第二級、第三級邊坡水平位移逐漸擴大,最后在第一級邊坡處又逐漸減小,最大值約為29mm。這說明第二級、第三級邊坡容易出現位移變化極值點,在施工和設計中應對該處加強控制和監測。

圖5 邊坡水平位移圖
2.邊坡抗震穩定性分析
(1)邊坡穩定系數分析
通過“非線性時程+SRM”分析邊坡,得到邊坡在地震作用下的穩定系數變化圖,如圖6所示,圖中工況1、工況2分別與圖1中兩種工況對應。從兩種工況的邊坡穩定系數整體變化情況可以得出,邊坡在地震過程中的穩定性隨地震作用時長持續下降,呈非線性變化。在地震作用的前4s內,兩種工況的邊坡穩定系數都呈較大幅度的下降,降幅達到28%左右,在4s~6s內,邊坡的穩定性下降幅度減緩,最后6s~10s逐漸變得穩定,最終工況1的安全系數穩定在1.2,工況2的安全系數穩定在1.05。而《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 B02-2013)要求高速公路路基邊坡大于20m的抗震穩定系數不小于1.15,因此工況2方案不予采用。
(2)邊坡坡面水平位移分析
提取分析工況1邊坡地震前后坡面的最大水平位移情況,如圖7所示。

圖7 邊坡安全穩定系數
由圖7可知,地震前后坡面的位移情況不同,地震后邊坡水平位移最大值與邊坡高度有關,邊坡高度越高,水平位移值變化越明顯,也就是坡頂的水平位移值最大,最大值為41mm,這種現象與地震過程中PGA放大系數有關[3]。而地震前邊坡的水平位移最大值為塑性區發育最多的區域(坡高8m~24m)。這種情況表明,邊坡在地震荷載和重力荷載時處于兩種不同的狀態,地震荷載作用下影響更多的是邊坡高處區域,自重荷載作用下影響的是邊坡塑性屈服區域,因此在邊坡設計中應充分考慮邊坡的狀態,采用合理有效的支護措施,在提高邊坡穩定性的同時提高其抗震穩定性。
(3)抗滑樁彎矩分析
抗滑樁地震前后的彎矩對比如圖8所示,可以得出在地震前后彎矩的變化情況不同,地震前抗滑樁的樁身整個彎矩較小,彎矩最大值為135.6kN·m,位于樁身3m處,該位置位于邊坡有效塑性區最大位置,也是重力作用下邊坡的水平位移最大處。震動后可見抗滑樁的彎矩值呈現“S”形變化曲線,且彎矩值較地震前增大,最大值為1398kN·m,其位置與地震前保持一致,處于樁身3m處。從整個樁身的彎矩變化情況可以得出,抗滑樁在地震過程中發揮了支護作用,土體在地震波的作用下水平振動,抗滑樁則提供抵抗土體水平位移的力,產生如圖8所示的“S”形彎矩圖形態,且彎矩值在樁身的分布情況變化較小,這充分反映了抗滑樁在地震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地震對土體的影響是自上而下逐漸減小的,與前文坡面水平位移分析得出結果相符。

圖8 抗滑樁樁身彎矩對比圖
抗滑樁的施加有利于邊坡穩定性的提高,抗滑樁設置在有效塑性區中部,能更好地提高邊坡的穩定性;邊坡的水平位移值最大區域處于最大有塑性區范圍;邊坡在地震波的作用下穩定性總體降低,地震初期下降最快,中期稍緩,最后保持相對穩定;地震對邊坡的影響與坡高有關,坡體越高,影響越大,同時抗滑樁的彎矩在地震波的作用下增大,且隨樁身呈“S”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