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軍
愿君長似少年時,初心不忘樂相知。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孤立存在的,我們總要和周圍的人產生各種各樣的聯系。其中,年少時的同伴關系往往會被人銘記一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同伴關系發揮著亦師亦友的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理發展與社會化,既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背景,也是社會性發展的主要內容。
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
同伴關系是同齡人之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之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同伴關系的行為和認知表現受到個體特征水平、人際互動水平、雙向關系水平和群體水平的影響。
個體特征水平關注個體的氣質、性格、生理特征及社交知識、技能等與同伴交往的關系。例如,不同社交地位的兒童的社交技能、社交知識及其解決社交問題的策略等。研究發現,無論是高社交地位的學生還是低社交地位的學生,都愿意與那些性格積極的同學交往。但是,不同社交地位的兒童的社交策略不同。被忽視和被拒絕的兒童都更少選擇言語溝通和解釋策略,其中,被忽視的兒童不能有效地解決社交問題,被拒絕的兒童則更多選擇適當性低的策略,在社交中更傾向于依賴他人幫助。
人際互動水平關注兩個個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交織在一起的行為,包括親社會行為、攻擊行為、退縮行為等對同伴關系的影響。以關系攻擊(詆毀他人)為例,研究發現,關系攻擊往往對男生的友誼產生消極影響,更多表現出關系攻擊的男生在友誼中會面臨更多的沖突和背叛;而對女生的友誼則會產生積極影響,關系攻擊越多,她們的積極友誼質量反而越高。
關系水平涉及兩個相互熟識的個體間持續的互動,是一種雙向的關系,反映的是兩個個體間的情感聯系。例如,兒童是更愿意與同性還是異性持續地交往?研究發現,兒童往往更樂意與同性同伴建立互選友誼,而且,無論何種性別的兒童,一旦他/她與男生的互選友誼數越多,與女生的互選友誼數就會越少。
群體水平涉及兒童出于共同的興趣或處于相同的環境自發形成,或者正式建立的同伴群體,如學校中的班級。群體水平關注同伴群體對個體的接納和喜好程度以及班級的凝聚力對個體同伴關系的影響。研究發現,班級內同伴之間聯系越緊密、越好,個體的同伴關系就越好。
這些因素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共同決定著兒童的同伴關系。例如,一個外向且調皮搗蛋的孩子,如果頻頻欺負其他同學,大家都不想與其做朋友,他的同伴關系由其自身氣質性格、與他人互動表現和關系水平共同決定。
同伴關系的發展趨勢
同伴關系的發展是動態的,而且發展趨勢存在差異。不同性別的兒童,同伴關系的發展趨勢也不相同。
在個體特征水平上,社交自我覺知是指兒童對自己是否被同伴所接納和喜歡的覺知,是兒童對自身同伴關系的總體主觀感受。大量追蹤研究發現,為期三年的社交自我覺知有顯著上升的趨勢,但間隔一年和間隔兩年的社交自我覺知均為中等相關。社交自我覺知的發展總體是上升的,后一時間點的社交自我覺知部分依賴于前一時間點的社交自我覺知,多方面的混合因素影響著社交自我覺知的增長。
在互動水平上,兒童攻擊行為的發展趨勢存在著從外部攻擊到關系攻擊的轉變傾向,且外部攻擊與關系攻擊是一種共生關系,表現在:外部攻擊水平高的兒童,其關系攻擊水平也較高;外部攻擊行為增長較快的兒童,其關系攻擊行為增長也較快。而社交領導行為水平呈現典型的“馬太效應”發展模式,社交領導行為表現較多的兒童,其社交領導行為增長速率也較快。此外,兒童的安靜退縮行為沒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但男生的安靜退縮水平要顯著低于女生。
在關系水平上,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會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朋友網絡。同時,兒童與同性同伴的互選友誼數量顯著多于他們跟異性同伴的互選友誼數量,兒童同伴交往中存在著明顯的性別疏離現象,即偏愛或傾向于與同性別的同伴進行交往。
在群體水平上,兒童所得的男、女同伴評定分都有顯著的上升趨勢,受男生喜歡的兒童也會受女生喜歡。兩類同伴評定分的上升速度之間并不相關。
同伴關系影響人生方向
兒童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必然會產生一系列與之有關的評價和情緒體驗。對社交活動的自我覺知和情緒體驗,不僅是對交往活動的主觀評價,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兒童的心理適應狀況。在社會交往中產生的焦慮和孤獨感是重要的情緒體驗。
兒童的孤獨感與其同伴接納水平存在顯著相關。根據同伴接納情況,可將兒童分為受歡迎兒童、被拒絕兒童、被忽視兒童和一般兒童。其中,被拒絕兒童的孤獨感最高,其次是被忽視兒童。此外,兒童的社交地位不同,其孤獨感也有差異——社交地位越不利,孤獨感就越強。另外,互選朋友越少、友誼質量越低的兒童,孤獨感會越強。
孤獨感的感知與個人社交能力息息相關。社交自我覺知是對自身社交主觀的、總體的評價,其上升和下降能顯著地影響孤獨感的降低和增強。那些社交自我覺知消極的兒童,孤獨感顯著高于社交自我覺知一般的兒童;社交自我覺知一般的兒童,孤獨感顯著高于社交自我覺知積極的兒童。自我覺知的社會能力往往會成為中間變量,傳遞著友誼質量、社會喜好等因素對孤獨感的影響。
越內向、孤獨感水平越高的個體越可能尋求網絡交往。個體會在網絡上表現出不同于現實生活的自我。在線下交往中表現內向的學生,在網絡上可能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形象。例如,線下交往中,較低表露、較淺表露的學生,會在網絡上表露具體的生活事件,并進行深度的情緒表露,如今天去哪里玩、開不開心等。這可能是由于互聯網有虛擬性、開放性、多樣性、高效性、弱聯系性、平等性等特點,為羞怯和社交退縮者提供了較為舒適的交往情境,可以降低個體的羞怯和焦慮水平。
同伴關系還會影響兒童的態度與價值觀。其中,金錢態度是指對金錢及相關事務的觀點和看法,是個體價值觀的一種,作為能夠影響社會適應、經濟素養的重要指標,受到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朋輩的消費溝通會影響兒童的消費動機及物質價值觀。
同伴關系還是很多風險行為的預測因素。一方面,近朱者赤。同伴關系良好的個體,手機依賴問題相對較低。另一方面,近墨者黑。同伴因素,特別是與越軌同伴(具有違反法律與社會道德的行為的同齡友伴)的交往往往是兒童犯罪行為的正向預查因素,而且這一因素對兒童早期的影響比晚期的影響更為嚴重。
此外,同伴關系還會對學業成就產生影響。研究發現,在考慮到前測學業成就后,社會喜好、積極友誼質量、社交領導行為可以分別正向預測后測的學業成就,而攻擊行為會負向預測后期的學業成就。這表明,優良的同伴關系促進更優秀的學業表現,較為糟糕的同伴關系則會阻礙學業成績提升。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