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汗琦
【摘要】自鴉片戰爭以來,日本帝國主義亦積極參與到列強瓜分中國的行動中來。1904年日本通過在旅順與俄羅斯的戰爭搶奪了遼東半島,此后,膨脹的日本帝國主義更于1937年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面對這樣激烈的沖突,當時中日兩國的文化精英們各自持有怎樣的立場與態度是一個非常需要探討的課題。
日俄戰爭時期的日本女詩人與謝野晶子發表了詩歌《你不要死去》,而中國女詩人林徽因在抗日戰爭時期發表了詩歌《哭三弟恒》。兩首詩都是戰爭背景下,以姐姐對弟弟的口吻書寫的作品,兩位知識女性不約而同地在詩歌中呼喊出對戰場親人死亡的擔憂或悲痛。那么,這兩首乍看相似的作品的主題是否相同呢?本文將就這個問題,通過對詩歌文本的比較分析與相關資料的考證,將二詩置于不同歷史時期的廣闊視域下,來分析上述兩首詩中所蘊含的兩位女詩人的戰爭觀的不同及其形成的深層原因。
【關鍵詞】林徽因;與謝野晶子;反戰與犧牲
【中圖分類號】I1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9-0004-03
一、引言
林徽因與與謝野晶子,兩位女性都以自身的智慧與才能在本國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與謝野晶子一生筆耕不輟,被譽為“短歌女王”,林徽因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同時,林徽因還是中國第一位女建筑師;而與謝野晶子則熱心于日本的教育與女性解放事業,活躍在政治與社會評論的舞臺上。可以說,二者都屬于當時社會的女性精英。
無獨有偶,二者都有關于戰爭的詩歌創作。日俄戰爭期間,與謝野晶子發表了詩歌《你不要死去》,表達了對被派遣至中國旅順與俄國戰斗的弟弟的生命安全的擔憂以及對這場戰爭必要性的質疑,表達了對此場戰爭的批判態度。即便與謝野晶子在此后的日本侵華戰爭中,多有維護和鼓吹日本軍國主義的言論,此詩也依舊被視為與謝野晶子是個和平主義者的證明。
與謝野晶子成為鮮明對照的是,林徽因在抗日戰爭期間,因弟弟林恒戰死于成都保衛戰的空戰之中而悲痛地寫下了《哭三弟恒》。詩中將弟弟的壯烈死亡稱之為“時代的詩”“沉默的光榮”,在沉痛悼念弟弟以及無數為捍衛祖國和民族生存權而犧牲的年輕人同時,也謳歌了這些民族英雄為了爭取民族解放而勇于犧牲的偉大情操。
圍繞著與謝野晶子的戰爭觀研究,《你不要死去》究竟是反戰詩還是厭戰詩,抑或是只是出于擔憂親人安全的詠心之作多有爭議。而《哭三弟恒》,卻鮮少有人發掘隱藏在這首悼亡詩表象背后,林徽因的家國情懷和對戰爭的價值判斷。表面來看,《哭三弟恒》與《你不要死去》二詩都以戰爭中戰士的親屬身份控訴了戰爭下普通家庭的不安與苦難。然而細究其深層,二詩的出發點卻是不盡相同的。而將二詩置于兩位作者一生中所發表的戰爭言論中考察之后,更可以看出兩位作者的戰爭觀也是大相徑庭的。
二、《哭三弟恒》與《你不要死去》的時代基調之
差異
林徽因的《哭三弟恒》 ①的首句“弟弟,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來哀悼你的死”便開門見山地點明了本詩悼亡的基調。詩中四次提及了“時代”一詞,其中僅是第一段落就提及了三次,分別是“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它是時代向你的要求”“這冷酷簡單的壯烈是時代的詩”。聯系全文,這里的“時代”指的是兇悍的日軍入侵,而祖國卻積貧積弱,縱使戰士英勇,卻得不到強有力的戰斗武器支撐而不得不付出更為慘重代價的時代。作為一腔熱血的愛國青年,弟弟林恒的戰死是在面臨民族存亡這一時代基調下的自我犧牲。
在抗戰的最初三年中,戰斗武器的落后超乎想象,尤其是制空能力。只能靠戰士們以一當十地拼殺。犧牲是巨大的,如林恒,從1940年畢業正式參與戰斗到1941年春戰死,其戰斗歷史短暫地不足一年。所以,林徽因只能無奈痛呼 “你的機會太慘”。詩的第二個主題是對“記憶”的呼吁,林恒為國家和民族的正義事業獻出了生命,是個“什么都沒有留給自己的孩子”;戰局已經迎來勝利的曙光,而什么都沒有留下的林恒,不應該漸漸消失在他為之犧牲了一切的國民的記憶中。
與謝野晶子的《你不要死去》則是以“啊,弟弟呀,我為你哭泣,你不要死去” ②的呼喊開頭,與謝野晶子的弟弟是家中幼子,受父母的寵愛長大到24歲,本應該平安繼承家業卻因應征遠赴旅順參與戰爭而生死難測。作者首先以理服人,以激烈的語言直指讓弟弟去參與戰爭,既不符合家族對弟弟的期望,“手握刀劍到前線去,先殺別人后葬自己”,更與人倫相悖,是絕不能以“榮譽”的字眼進行裝飾美化的。接著轉入以情動人,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剛剛失去丈夫便送幼子出征而在憂慮中白發漸生的母親,以及新婚便與丈夫分離的孤獨無依的年輕妻子,這樣的情理陳訴,使戰爭下普通家庭的痛苦無助躍然紙上。
《哭三弟恒》與《你不要死去》中都表達了姐姐對戰場上的弟弟的深情。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二者對于弟弟死亡一事的價值判斷是不同的。林徽因認為弟弟的死是出于“今后中國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頭”的高尚情操,盡管悲痛,但弟弟的死是有價值的,他的犧牲值得國民的歌頌與銘記,是勇敢的自愿選擇,關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但與謝野晶子的詩中,作為商人的幼子,弟弟的價值應該是繼承家業守護父母與妻子,而不是遠赴他鄉做殺人這種危險又不符道義的事情。弟弟如果真的戰死,那無疑是不值得的。就是說,與謝野晶子的詩并沒有寫明其弟弟的出征是在日本帝國主義擴張的時代基調下的事件,這樣的“去時代基調”,實質上,巧妙地回避了對其弟弟所參與的戰爭性質本身的追究。
三、詩作中的戰爭評價
據兩位女詩人的相關資料研究來看,作為當時的文化精英階層,林徽因與與謝野晶子都有著極強的愛國心理。
得益于優越的家境,林徽因接受的是那個時代女性少有的精英教育,少女時期隨父親游覽歐洲時,便萌發了一生的志向——建筑師。1924年,林徽因赴賓夕法尼亞大學進入美術系,同時選修建筑系課程。“現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啟發了我,使我充滿了要帶一些回國的欲望。我們需要一種,能使建筑物百年不朽的建筑理論。” ③從此時期林徽因與同學的談話中,不僅可以窺見林徽因對自身職業夢想和價值實現的堅定信念,也可以看出她對于母國的強烈的責任感。
與林徽因形成對照的是,與謝野晶子的愛國觀念則是當時日本作為主流價值觀的“大和民族優越論”。與謝野晶子曾言:“即便世界都污濁不堪,也希望日本保持高潔。” ④同時,她自詡“最高的愛國者”,要“站在最高的立場上愛國家和社會” ⑤。也因此,盡管她接受了西方人道主義思想的熏陶,但在她的詩歌中卻不能對于國家的帝國主義侵略行為發出根本性質疑的。
日本侵略戰爭伊始,林徽因便在給女兒的信件中表達了抗擊侵略的堅定決心:“但是如果日本人要來占北平,我們都愿意打仗。” ⑥而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后,面對兒子 “日本人當時如果真的打進四川了怎么辦”的疑問時,更有“家門后就是揚子江”的振聾發聵之語。在柔弱的林徽因身上,也有著中國古代賢哲寧為玉碎的風骨氣節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
對這場捍衛民族生存權利的正義戰爭懷有堅定的抗爭和必勝信念的同時,林徽因也不可避免地承受了戰亂的悲痛。1937年北京陷落,林徽因夫婦被迫撤離,顛沛流離的日子不僅使生活質量一落千丈,更摧殘了林徽因的身體,使她時常纏綿病榻。同時,戰爭中身邊人的離世,亦給林徽因的心頭添上了陰影。在流亡過程中,林徽因一家與幾位年輕的空軍學員建立了親人般的關系,林徽因夫婦甚至以“名譽家長”的身份,參與了他們的畢業典禮。梁從誡回憶,這些年輕人的遺物往往被寄給了林徽因夫婦,“她常常一遍遍地翻看這些年輕人的照片、日記,悲不自勝。” ⑦在最后一位飛行員朋友犧牲之后,林徽因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來《哭三弟恒》。梁從誡曾說:“這時離開三舅的犧牲已經3年,母親所悼念的,顯然并不只是他一人。” ⑧
可以說,與謝野晶子發表《你不要死去》,在當時的環境下是極具勇氣的。在明治維新之后,天皇在日本民眾心中依然是神一樣的存在。詩中控訴在戰爭中的國民死如禽獸,雖然她并未明確戰爭的發動者,更沒有對這場在別國領土的戰爭的反思,但是這種對“國家行為”堪稱大不敬的尖銳詩句,自然引起了軒然大波。與謝野晶子并非蔑視皇權之人,但這種詩句無意間完全可以被理解為問責天皇的行為,對與謝野晶子本人而言也是極具冒險性的。
詩作發表后,面對評論家大町桂月等人“亂臣賊子”等尖銳的指控,與謝野晶子寫道:“桂月先生沒有弟弟不能理解也情有可原,可即便沒有弟弟,只要去新橋涉谷的火車站,在軍隊出發的時候站上一小時,就能看見那些來送行的親朋好友,握著將要遠行之人的手,一邊念著‘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平安回來’,一邊喊著‘萬歲’。” ⑨與謝野晶子稱《你不要死去》是她在戰事下對百姓苦難的所見所感而發的坦誠的心聲,與這些送行之人的呼喊是一樣的,不該由此來懷疑她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你不要死去》這首詩是否可以定為反戰詩多有爭議,但僅僅以文本來看,無論是“反戰”還是“厭戰”抑或其他,此詩中對弟弟參與的這場戰爭抱有消極負面的評價是顯而易見的。
與謝野晶子對日俄戰爭的態度也可見于戰后的評論。1911年與謝野晶子這樣寫道:“日俄戰爭中敵我雙方在人員和經濟上都損失慘重,日本的男人們只看到勝利的結果,可戰爭有何意義?有何效果?犧牲如何?無論如何美化戰爭之名,它都是與世界文明中心背道而馳的野蠻發揮。現在能細心思考,冷靜批判這些的人真的太少了。” ⑩如果說詩作僅僅是作為感性的詠心之作,戰爭結束6年后,與謝野晶子似乎已經開始試著理性思考戰爭的意義了。
四、時代變化中的戰爭觀
對于戰爭觀的研究,只著眼于一時一地的態度是不客觀的。而除開詩作中描寫的戰爭之外,對于其他時代的戰爭,兩位女詩人又是否抱著明確的想法呢?
抗日戰爭勝利后,林徽因渴望的和平并沒有到來,中國的政治局勢暗流涌動,危機一觸即發。此時林徽因在寫給友人的信件中寫道,“每當我覺察有人把涉及千百萬人生死存亡的事等閑視之時,就無論如何也不能寬恕他”。? 作為一個“在戰爭中受傷的人”,林徽因深知敬畏生命的重要性。戰爭關乎“千百萬人的生死存亡”,關乎千百萬家庭的幸福,因此,戰爭的性質與必要性是必須慎重思考的問題,動輒窮兵黷武地發動戰爭無疑是不可饒恕的。
與謝野晶子在日俄戰爭之后,亦不乏反戰言論。1918年的《為何出兵》一文中她這樣寫道:“中國有句古諺語‘兵乃兇器’,托爾斯泰亦說過‘戰爭是非正義人道的暴力’,我無條件同意這兩句話。” ?若只到此為止,與謝野晶子雖有圓融之嫌,也不失為“和平主義者”。然而,在此后的日本侵略中國戰爭中,與謝野晶子則與上面的自身原則背道而馳,不僅有推卸責任粉飾美化日本軍隊的言論,甚至鼓勵其去作戰。試看1932年上海事變后?的《紅顏之死》?一詩,與此前的《你不要死去》相同的是,與謝野晶子憐憫地感慨了這二百年輕學生的母親和新娘來烘托出悲哀的氣氛:“他們溫柔的母親,要如何看這些。按著中國的習俗,他們還沒有娶到美麗的新娘。”然而下節中:“是誰欺騙了年輕而純情的他們,教他們輕蔑善良的鄰國日本”,將這兩百人的死歸因于“十九路軍總司令蔡延楷的愚蠢”。即便此時,與謝野晶子也試圖要保持其“人道主義者”的姿態,然而她的做法,卻不是對戰爭本身的性質進行客觀深入的思考,而是將引起戰爭這個非人道非正義的責任推卸給受害者一方。需要注意的是,之前的《婦人與思想》中,與謝野晶子指控戰爭是違背世界文明的野蠻行為,而此刻,當她在自我麻痹之下,將挑起戰爭這個“野蠻行為”安排給中國一方時,試圖卸下作為侵略者一方的心理負擔,進而公然為日本軍隊搖旗吶喊。
五、總結
在日俄戰爭時日本舉國陷入戰爭狂熱的情況下,與謝野晶子能在上述詩歌中直白地表達對戰爭的質疑,這不得不說是極具勇氣的。也許她此時的態度更多出于對戰爭能否獲勝的不安以及對自身利益的本能維護,因為在后來的中日戰爭中,她的《國民之歌》等都是支持日本軍隊的作品,是旗幟鮮明的戰爭鼓吹者。與之相對,因侵略者的炮火而飽受苦難的林徽因在其詩中控訴戰爭的苦難的同時也并不畏懼為爭取和平的流血犧牲。表面看來林徽因反而是呼吁國民參與戰爭,但這是奮起反抗侵略的參與,為此而犧牲的生命,與作為列強因侵略別國而戰死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由上述可見,雖然兩詩都控訴戰爭的苦難,其出發點卻是截然不同的。林徽因的詩是痛悼為了爭取民族生存而犧牲的弟弟,與謝野晶子為弟弟戰死的擔憂則是源于對一場前途未卜的戰爭意義的懷疑。雖然都受戰爭的苦痛,與謝野晶子所表達的主要是對失去親人的恐懼,林徽因表達則是對戰爭性質的認識——反侵略戰爭的正義性,和被強加于整個民族包括一己之家庭的這場苦難的切膚之痛。這中間的巨大差異自然導致了二者對于“戰爭”的認知相去甚遠。林徽因對戰爭有著明確的正義非正義,必要非必要的判斷意識,為正義戰爭的犧牲萬死不惜,而非必要的戰爭則是毀滅一切美好的人類災難。而與謝野晶子雖然也大陳戰爭的危害以及反人道,但缺乏對其親人所參與的“戰爭”性質的思考,因此,其所謂的“反戰”不得不說是局限于淺表的感性層面,很難認為是具有“博愛精神”的人道主義。因此可以說,在反戰與犧牲的認知和表現上,作為中日兩國各自知識女性的代表,二者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注釋:
①林徽因:《此去經年》,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210頁。
②本文《你不要死去》一詩譯自李芒。
③⑥?張清平:《林徽因傳》,中國文史出版社2018年版,第42頁、第190頁、第253頁。
④與謝野晶子:《非人道的講和條件》,《橫濱貿易新報》1919年5月25日。
⑤與謝野晶子:《答平塚,山川,山田三女史》,《太陽》1918年11月。
⑦⑧梁從誡:《悼中國空軍抗日英烈》,《瞭望新聞周刊》1995年第31號,第34頁至36頁.
⑨與謝野晶子:《公開信》,《明星》1904年11月。
⑩與謝野晶子:《婦人與思想》,《太陽》1911年1月。
?與謝野晶子:《為何出兵》,《橫濱貿易新報》1918年3月17日。
?是日本軍隊于1932年1月28日晚發動的進攻上海中國守軍的事件。
?與謝野晶子:《晶子詩歌集》,春秋社1967年版,第188頁。
參考文獻:
[1]與謝野晶子.公開信[N].明星,1904-11.
[2]與謝野晶子.婦人與思想[N].太陽,1911-1.
[3]與謝野晶子.為何出兵[N].橫濱貿易新報,1918-3-17.
[4]與謝野晶子.答平塚,山川,山田三女史[N].太陽,1918-11.
[5]與謝野晶子.非人道的講和條件[N].橫濱貿易新報,1919-5-25.
[6]與謝野晶子.晶子詩歌集[M].東京:春秋社,1967.
[7]李芒.與謝野晶子詩一首[J].日語學習與研究,
1983,(04):48-49.
[8]梁從誡.悼中國空軍抗日英烈——憶一批與我們家情同手足的飛行員朋友[J].瞭望新聞周刊,1995,(31):34-36.
[9]林徽因.此去經年[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3.
[10]張清平.林徽因傳[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