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符媛 圖文來自網絡
編輯/ 符媛 圖文來自網絡
羅杰斯(左)和皮亞諾(右)
當 地 時 間2021 年12 月18 日,第二十九屆普立茲克獎得主,建筑師理查德?喬治?羅杰斯 (Richard George Rogers) 于英國倫敦逝世,享年88 歲。回顧羅杰斯的一生,他幾乎拿到了一個建筑師所能拿到的所有最高榮譽——RIBA 金獎、托馬斯杰斐遜獎章、RIBA 斯特林獎、密涅瓦獎章以及普立茲克獎。他為世界留下的建筑物,深遠地影響了公共空間、城市更新,時代會銘記他的創造力。
他是英國當代最重要的建筑師之一,他與意大利建筑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英國建筑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一起,并稱為20 世紀最后一個重要建筑流派——“高技派”建筑的領軍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蓬皮杜藝術中心、千年穹頂、拉斯阿里納斯斗牛場改造、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4 號航站樓、倫敦新河岸住宅、勞埃德倫敦大廈、國際間諜博物館新館、紐約世貿中心3 號大廈、悉尼國際大廈等。
紐約世貿中心3 號大廈
千年穹頂
勞埃德倫敦大廈
紐約世貿中心3 號大廈/ RSHP
國際間諜博物館新館
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4 號航站樓(組圖)
羅杰斯于 1933 年 7 月 23 日出生于佛羅倫薩。他是一位英國牙醫的孫子,這意味著他不僅擁有英國國教的姓氏,還擁有英國護照。他的父親尼諾 (Nino) 是一名醫生和親英人士。他的母親達達是建筑師和工程師的女兒。1939 年,這個家庭文化和政治進步,逃離法西斯意大利,隨著戰爭來到歐洲搬到英國。
那時羅杰斯的世界,正如他在回憶錄中所寫的,從彩色變成了黑白:倫敦被燃燒的煤炭所籠罩。他的父親在結核病診所工作,他的母親和他一起工作。當病倒并前往阿爾卑斯山療養時,6 歲的羅杰斯被送到寄宿學校。
他有閱讀障礙,這對他的同學來說很陌生,所以他常被欺負和毆打,到 9 歲時,他考慮從臥室的窗戶跳下去。在那個年代,他的學習障礙并沒有被廣泛理解,甚至沒有得到認可。他說,他被認為是愚蠢的。“人們問我閱讀障礙是否會讓你成為更好的建筑師,”羅杰斯先生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我不確定這是否屬實,但它確實排除了一些職業,所以它讓你專注于你能做什么。”
之后他加入了英國軍隊,在德里雅斯特服役兩年,在此期間,他與著名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師埃內斯托?羅杰斯在藝術學校學習。一年后,他就讀于倫敦建筑協會建筑學院,當時是英國唯一的此類學校。
三年級時,他遇到了社會學學生蘇?布魯姆威爾(Su Brumwell),她的父親是英國設計咨詢公司 Design Research Unit 的創始人。他們于 1960 年結婚。這對夫婦在以色列的一個基布茲度過了蜜月,然后搬到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就讀耶魯大學——羅杰斯獲得富布賴特獎學金學習建筑,羅杰斯夫人學習城市規劃。在耶魯,他結識了同學諾曼?福斯特,兩人回英格蘭即組建了Team 4 工作室,成員為他倆及其各自的夫人Su Rogers 和Wendy Cheesman。他們很快以“高技”設計知名。羅杰斯于1977 年成立羅杰斯事務所(Rogers Stirk Harbour+Partners),1991 年被授予了爵士頭銜。
羅杰斯對于以鋼、鋼結構為代表的工業材料、工業結構和構造情有獨鐘,主張以最新科學技術作為建筑設計的核心。
1971 年,羅杰斯與倫佐?皮亞諾共同組建Piano &Rogers 建筑事務所,并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的競賽中一舉獲勝。羅杰斯的建筑設計打破了常規,將所有柱子、樓梯及不為人所見的管道等一律請出室外,最大程度騰出內部空間,外部則充滿了鋼鐵、管道和玻璃,獨一無二的機械美呼之欲出。
蓬皮杜中心開放之初,得到許多評論家的反對,甚至認為這是“巴黎的怪物”。不過公眾們非常喜歡,1977 年1 月開幕的當天就有700 萬人排隊訪問了該美術館,如今更是成為無法超越的經典。直到建成30 周年后,羅杰斯憑借蓬皮杜藝術中心獲得了普利茲克獎,頒獎詞寫道:“羅杰斯是城市生活的擁護者,他相信城市可以成為社會變革的催化劑”。
從“一座怪物”到“促進社會變革”,蓬皮杜藝術中心在時間的證明下,擁有了強大的建筑語言。回憶當年參與設計競賽時,羅杰斯依然清晰地記得比賽說明:“這是一個供所有人使用的場地,不論年紀,不論信仰,不論貧富。”為了讓曾經的“1號骯臟孤島”獲得新生,羅杰斯賦予了建筑公共生活場所的功能性和藝術性。
羅杰斯把蓬皮杜藝術中心的一半用于建筑,另一半則留給了城市公共廣場。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也由此獲得了城市生命的更新。
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他因兩座當時因將電梯和空調管道等設施外置而備受爭議的建筑而廣為人知——除了巴黎的蓬皮杜之外,還有倫敦的勞埃德大廈。多年來,他的批評者包括查爾斯王子。查爾斯曾多次談到他不喜歡羅杰斯的設計。但羅杰斯用色彩繽紛、引人注目的設計改變了巴黎和倫敦的天際線,不僅將建筑從里到外,而且從頭到尾。
除了建筑師身份外,羅杰斯是城市生活的擁護者,認為城市作為一個文明的教化中心,能將人類在世界上的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他致力一生去貫徹,甚至在上海浦東新區的城市設計方案中積極體現。雖然最終這份方案未能付諸現實,但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堅定的態度。
1989 年,他在倫敦泰晤士報發表的一篇長文中寫道:“如果說建筑史上有任何延續性的話,那不在于某種虛幻的審美,而在于所有的背離從傳統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和反對。”
隨著全球變暖、氣象地質災害等各種問題,人們對可持續、綠色環保越來越重視,而在建筑領域,羅杰斯很早就開始探索并實踐建筑與城市的可持續性。
“每個人都應該能夠從窗戶看到一棵樹,在街角找一張長凳坐下,能夠帶著孩子步行到一個小公園。容納不斷增長的人口,同時保持城市活力和最大限度地減少碳排放的唯一方法是住在更密集、設計更好的城市中。在這些城市,人人享有良好公共空間的權利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努力地得到維護和尊重。”
希思羅機場機場五號航站樓/ RSHP
帶著這樣的思考,羅杰斯在一個大會的演講上提出了發展可持續城市。“城市生活是人類文明最美麗而愉悅的表現。在未來,城市的區塊不再是互相獨立的,生活、工作、購物、學習、休閑娛樂可以在一個多樣而變化的城市結構中互相重疊。”
羅杰斯呼吁建筑師們,通過建筑設計幫助解決氣候問題。他分享到,“長壽”的建筑不會很快被拆除,在財政和環境上都可以節約巨大的成本。“寬松”與“低能量”是相通的兩個概念,當建筑內被人工照明、空調、通風和供暖系統所控制,完全切斷了與環境的接觸——不僅耗電量巨大,對建筑靈魂也是一種侵蝕。
近期,法國文化部部長羅塞琳?巴切洛特(Roselyne Bachelot)透露,由倫佐?皮亞諾和理查德?羅杰斯設計的巴黎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將從2023 年至2027 年徹底關閉,進行修復和更換明顯老化的部件,為期約四年。空調系統、自動扶梯和電梯故障以及必須清除的石棉都顯示了中心的老化跡象。
羅塞琳?巴切洛特表示,在整個翻新工程期間,整個文化中心將不再開放,這樣可以節省預算,并將工時從7年縮短至3年。據費加羅報稱,翻新工程預計花費2.43 億美元。
理查德·喬治·羅杰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