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毛毛 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講師
內部重構模式是指保持建筑外部體量不變,只對其內部空間進行重構,使之與新的功能需求相匹配的空間利用模式。此模式適用于單層大跨度的建筑,在功能轉化方面具有較大的彈性。該建筑空間的實踐過程探討了當原空間形式與新功能空間要求不匹配時,如何在維持原空間形態不變的前提下,只對建筑內部進行加固和改造,并更新設備等內容,進而營造完整的新功能商業空間。在改造利用中,可以對內部空間進行靈活分割[2]。
2.1.1 建筑承重與防雨情況
大連朝暮餐廳所在的舊廠房前身是一個食品加工廠,位于大連市迎客廣場8 號,室內外總面積為700 m2,東西朝向,廠房建筑類型為人字頂磚混建筑,室內空曠無承重墻阻斷,其中最具特點的是廠房的木作人字結構頂。施工前期,經過現場勘查發現,坡面界面為簡易彩鋼材料搭建,室外界面為戶外鋁板鋪貼,室內屋頂界面為300 mm 寬的粗加工木板條拼接,屋頂的承重方式為人字結構的鐵藝焊接承重,人字承重主骨為金屬構架,相鄰人字金屬骨架之間有拉伸鋼筋橫梁,每根橫梁下均有水泥澆筑立柱支撐,與建筑外墻的承重結構共同承擔對頂的作用力(見圖1)。整個空間除3根400 mm×400 mm斷面尺寸的承重立柱外,視覺無遮擋,且立柱可以通過行為動線做平面規避。在建筑防水的問題上,經過實勘,發現該廠房雖視覺效果老舊但防水狀況良好,現場勘查時正值雨季,室內空間沒有漏雨點。所以經過探討,根據降低施工成本的原則,屋頂維持現狀不作為施工改造點。
圖1 改造前平面圖
2.1.2 建筑的整體空間水平方向的關系處理
根據空間內部重構模式,結合商業空間的商業經營活動,在維持原空間形態不變的前提下,對空間進行水平方向的結構推敲與處理。在廠房內主建筑空間中的東墻是承重人字頂的主墻(圖2),把主空間與附屬的搭建空間隔離開來。拆除窗下部分的磚混結構,使原來的整面墻體變成大空間中心的隔斷,同時也將東西兩邊的空間連通為一個空間,使這個空間更加開敞,增加了空間跨度,空間布局也更加靈活,豐富了空間的視覺層次,更提高了空間的使用效率。在改造過程中,為了使改造過程準確嚴謹,利用SKETCHUP 軟件建立模型模擬空間重構過程(圖3),在模型中推敲,填充窗與窗下墻體拆除后的缺口上部,做成高度不一的拱形門洞埡口,配合木作人字頂,形成具有一定藝術表現力的造型(圖4)。
圖2 改造前舊工廠內部實景
圖3 SKETCHUP 模型模擬
圖4 空間連通后施工中的實景
在建筑的東面院落中央位置,有一棵直徑約1.4 m 的老樹,樹高16 m 左右。為這個舊工廠引入了自然小生態環境,隔離了外界環境,豐富了空間的功能內容,同時也成為休憩、乘涼、交流的室外活動功能中心,對建筑室內空間商業功能的轉變與形成起到補充和延續的作用。結合玻璃界面形成了具體的視覺藝術表現形式,利用植物景觀以及光照等的直觀視覺形象,將東北四季分明與光照的色彩藝術效果展現出來。
舊工廠建筑向商業空間轉變的過程中,成本的投入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在低成本投入的前提下,舊工廠建筑之所以受到越來越多的商業空間形態運營者的青睞,是因為結合當下的文化定位以及藝術表現形式上粗獷與精致的對比,符合商業空間使用者追逐潮流文化空間的消費心理。維持原有的空間視覺形象,也是降低舊空間改造成本的主要方法,只局部采用“加法”或者“減法”,對空間進行更新改造。在更新的材料選擇上,盡量選擇原有建筑空間中的固有材料種類。在朝暮餐廳的改造過程中,徹底拆除了原有的塑鋼材料的落地玻璃窗框及門框,改用各方面性能表現極佳的斷橋鋁材料,這是唯一的新材料使用,其余均繼續采用原有或鄰近的界面材料,基本實現了低造價目標。
舊工廠建筑中通常會遺留廢棄的工業設備以及工業零部件,合理利用這些廢棄工業品也是降低商業空間建設成本的重要途徑,同時在藝術表現力上也更能體現出工業風格的真實性,是看得見、摸得到的傳遞工業風格的重要媒介。改造后的表現形式常見于室內外的家具陳設、景觀小品等,賦予使用功能與觀賞功能,體現了設計工作的創造力。在上一個時代用來創造工業價值的工業產品,以家具陳設與藝術品的形態展現給人們的是關于兩個時代的穿越感,也是具有文化傳承功能的歷史感以及趣味性的文化創造[3]。
在舊工廠空間向商業空間改造的過程中,除原建筑的空間形態更新的模式外,還要考慮功能轉化與重塑的部分[4]。其中,空間重構為室內使用功能的組織與藝術表現提供了基本的空間條件。在空間重塑過程中,人的空間活動行為是重要的考慮因素,而餐飲空間的經營定位又決定了這個空間里人的活動行為,同時特定的空間環境又限定了相應的空間尺寸。結合商業空間中餐飲空間的運營要素,確定了大連朝暮餐廳舒緩、放松的商業運營定位。
本實踐研究對象是一個常規的工業建筑,而不是重工業建筑廠房、糧倉、冷卻塔之類的特異性工業建筑。舊工廠具備向商業空間轉變改造的建筑通常指的是輕工業建筑的改造,建筑的外觀與內部結構都保持良好。在此基礎上,除了建筑本身加固修繕之外,室內風格隨著潮流的更迭區別于傳統的工業風格,更接近新工業風格。相對于傳統工業風的粗獷、暗沉,這種新工業風更精致,體現在局部材料、照明方式與燈具、軟裝配飾等方面。空間的視覺色彩也更為豐富,具有潮流設計感,為工業建筑的空間更新帶來了文化上的傳承,同時也迎合了自媒體背景下年輕人新的生活方式,這與舊工廠建筑空間向商業空間置換轉變目的背后所蘊含的自由與藝術特點相符合。新工業風作為一種新興的室內藝術風格,逐漸替代傳統的工業風格[5]。
該舊廠房的改造空間范圍為494 m2,其中室內空間面積為390 m2,室外庭院面積為104 m2。在東北地域特性前提下,漫長的冬季在戶外庭院活動的時間十分有限,故沒有把庭院中服務餐區計入服務區總面積,按照常規以室內總面積折算服務區面積與后廚工作區面積。商業餐飲空間的餐廚區域比例根據經營品類不同而存在區別。西餐品類廚房工作區域通常占空間總面積的30%~35%,也就是在這個空間中,后廚面積應在390 m2,計算后為117~137 m2。但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與運營方共同綜合考慮,由于本項目中有48 m2的展陳空間不屬于餐飲功能使用空間,并且鑒于東北地區的氣候特點,戶外就餐服務區域不宜作為常態就餐服務空間使用,所以根據實際經營需要以及對餐廚設備所需的占地面積計算,最終確定出餐工作區域面積為74 m2,約占餐廳服務區總面積的21.6%。舊廠房改造后的空間布置如圖5 所示。
圖5 舊廠房改造后的空間布置
在大量小型舊廠房遺留且不宜拆除的情況下,選擇重構改造賦予其商業價值符合當下中小型商業經營活動經濟規律,該項目實踐周期為100 d,施工總投入在65 萬元左右。研究這個舊工廠的改造過程意義在于總結合理化的改造經驗,形成具有實用意義的實踐方法。針對小型舊建筑空間,使其在原有的內部空間基礎上進行水平方向的內部重構,并結合適應商業空間經營的行為功能布局,以建筑附屬的小生態系統為重點外向拓展其室外的景觀空間,進一步深化景觀設計內容,使舊工廠建筑的室內室外成為一個完整嶄新的商業經營活動的標志性形象。在暫時不能獲得高投入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作為改造目標,重新賦予舊工廠以實用與文化內涵,使其成為商業空間進行商業經營活動,不但能夠降低建筑養護成本而且盈利可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