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瀟童 廣州華商學院助教
“可食用景觀”指現代都市不同類型景觀場所中有意識地以可食用的蔬果、糧食等作為景觀元素,由此使單位面積的城市空間達到收益最大化,同時使之兼具生態、教育、社會等多方面的綜合價值[1]。合理地設計與開發社區可食用景觀,可以使設計的景觀兼具生態、人文、教育、社會等多方面的綜合價值,對兒童自然認知、身心發展和環境教育等方面發展意義顯著。為了促進城市兒童對于自然景觀發展的認知,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可食用景觀在社區的應用策略。為了確保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在開展相關研究前需要分析兒童認知理論。認知是指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活動,包括感知、想象、認知性思維等,認知的發展就是指這些認知活動的發展。
人們在適應周圍環境、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對事物的認知和對問題的思考方式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相比成年后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變化更加迅速。兒童認知理論是研究兒童智慧形成和認知機制發生、發展規律的學說和理論,主要探討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描述兒童的認知功能如何隨年齡變化:二是揭示或說明兒童認知功能變化的因素或機制。本文重點探討了基于兒童認知特點的社區可食用景觀設計。
第一,都市景觀功能欠缺。都市景觀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局限性,如景觀形式大同小異、景觀維護費用高、景觀功能性弱和缺乏參與性。如果景觀既可以觀賞又可以食用,并且具備較高的教育價值以及經濟、社會、生態等價值,對于兒童成長將是十分有益的[2]。
第二,食物里程較遠。家長為了讓兒童健康成長,會選擇購買農村有機蔬菜或反季蔬果,間接增加了“食物里程”。食物里程數值越高表示食物從農場或產地到餐桌之間的距離越遠,運輸食品時需要耗費的能源與排放的汽油量也就越多。與此同時,汽車的保有量不斷增加,也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斷提升。而可食用景觀的實施,可以適當改善糧食的生產模式及運輸系統,從而減少食物運輸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讓兒童能夠豐富食物體驗。
第三,都市景觀的持續發展能力差,需經常更換,比較耗費人力、物力。從宏觀角度分析,都市可食用景觀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食物供應的安全性和持續性,也可推動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可食用景觀設計對于兒童認知發展的價值如下。第一,可食用景觀花園有助于提高兒童對自然農業的認知[3]。兒童在都市可食用景觀中可以了解果蔬植物的種子是如何生根、發芽、成長的,也可以了解植物生長需要光合作用、土壤和水分,認識到土壤中的多種微量元素有利于植物生長。兒童在都市可食用景觀花園中,可以近距離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學到基礎的生物知識,還能了解一些傳統農耕文化。
第二,社區可食用景觀可以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培養兒童健康的生活方式。大量的實踐表明,在幼兒教育中,通過樣本調查等方式開展此類社會活動,可以調動幼兒進食果蔬的積極性,幫助兒童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
第三,開發此類景觀,可以增強兒童的環保意識[4]。國家環境教育和培訓基金會指出,“可食用景觀教育”可以使兒童對環境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從小培養熱愛環境保護的意識。兒童對景觀都是充滿想象力的,社區可食用景觀花園可以為兒童提供一個交流的空間,兒童可以在此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種植樂趣。
第四,可食用景觀種植活動在娛樂身心的同時,可以改良當地的氣候、土壤。可食用景觀在成熟后可以分給兒童食用,讓兒童體驗到自己種植、自己收獲的樂趣。
為滿足兒童的認知需求,在開展可食用景觀設計時,可基于兒童的認知特點對景觀植被的配置提出建議。在此過程中,引進大數據技術與數據挖掘技術對兒童認知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后發現,不同年齡的兒童對于可食用景觀的設計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在設計時需要保持景觀的多樣化[5]。例如,應優選可以起到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的植物作為景觀構成要素。為了滿足設計景觀的美觀性需求,可搭配常綠植物與觀賞性植物,更能激發兒童的種植興趣[6]。通過分析兒童認知特點發現,無論任何年齡段的兒童,對于季節的認知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從季節入手,進行不同時期社區可食用景觀中植被的搭配。相關內容如表1 所示。
表1 基于兒童季節認知特點的可食用景觀植被搭配
在完成基于兒童季節認知特點的可食用景觀中植被搭配設計后,為了提升兒童對此方面內容的認知,可通過種植果蔬促進兒童認知發展。例如,可以采用建立螺旋菜園、制作種植箱等方式為兒童提供健康成長的空間。對于開發的大型可食用景觀,可以在對應的景觀設施中搭建爬藤小屋,使兒童可以蜷縮其中閑聊、玩耍,通過互動性植物景觀空間促進兒童認知發展。此外,可以制造兒童迷宮式種植景觀設施,兒童可在景觀設施中看到出口,但必須經過一定的探索才可以真正走出;可以在出口路線上種植不同的可食用瓜果,作為尋路標志物,既可以為兒童指路,又可以幫助兒童記憶蔬菜種類。
認知結構是所有年齡段的兒童理解客觀世界的基礎,將可食用景觀設計形式融入社區景觀中,可以更好地提升兒童的對“農”認知。在都市自然空間缺乏的前提下,設計融入生態建設理念的共生可食用景觀,可以使兒童擁有良好的認知能力。例如,可在設計景觀時引進“魚菜共生”的設計模式,在景觀中塑造一個模擬自然生態的可循環系統,設計原理如圖1所示?!棒~菜共生”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在可食用景觀中增加魚類等小型動物體,可以激發兒童參與設計的興趣。
圖1 基于“魚菜共生”模式的可食用景觀設計原理
另外,可在景觀中增設透水性鋪裝材料與雨水收集裝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約景觀設計成本。同時,可以參照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在景觀植被種植區域的下方布置雨水收集裝置,在種植區域的上方加設排水管網。雨水通過自然徑流流入地下,多余的雨水與地上未完全滲透的雨水經過溢流井一同進入地下雨水收集裝置內。當地表較為干燥時,收集的雨水可以利用蒸發、揮發等效果,為地表可食用景觀植被供應水分。在開展此方面的研究時,可鼓勵兒童積極參與景觀生態環境設計,提升兒童的空間感和審美能力。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兒童的活動環境也逐漸發生變化,大部分兒童的活動空間固定在居住小區附近,通過鼓勵兒童積極參與開發共生可食用景觀的方式,可以讓兒童融入大自然。
以“兒童認知發展分析、可食用景觀運營、居住區景觀維護”為關鍵詞查詢國內外文獻資料,發現大部分資料只介紹了景觀的開發方式,并未從后續管理層面對景觀進行運營規劃。本文將基于多維管理角度,對社區可食用景觀運營維護方案展開研究。
為了確??墒秤镁坝^在實際應用中具有較高的價值,需要在完成對景觀的初步規劃后,設計針對收獲成果的資源分配方案。相關內容如表2 所示。
表2 可食用景觀收獲成果分配方案
在明確可食用景觀收獲成果分配方式后,從土壤管理、景觀生產管理、水域資源保護管理3 個維度,細化可食用景觀運營維護方案。總之,在進行可食用景觀的運營維護時,應帶領兒童一同參與此過程。通過此方式,不僅可以豐富兒童的課余生活,還能幫助兒童學到更多的知識。
本文從景觀植被配置建議、融入共生技術開發可循環生態食用景觀、基于多維管理的社區可食用景觀運營維護方案3 個方面,對基于兒童認知特點的社區可食用景觀設計方案展開研究,希望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