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
胃潰瘍多發生于胃小彎以及胃竇,通常是由于胃腸道的黏膜被胃酸或者是胃蛋白酶自身消化而引起。胃潰瘍在我國較為常見,發病率大約為6.1%,多發生于中老年男性及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
胃潰瘍患者在經過及時治療以及飲食調理后是可以愈合的。如果患者不重視,反復發生潰瘍,僅當作胃痛自行服用胃藥處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可能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變成胃癌。
1.疼痛的性質以及規律出現了變化。胃潰瘍導致的疼痛通常出現在上腹部,大多為隱隱作痛,通常在進食后半小時到一小時內出現,而后會逐漸減輕。當胃潰瘍進一步惡化發生癌變時,隨著腫瘤體積增加會壓迫周圍的組織以及神經,從而加重疼痛,嚴重時可以出現后背的疼痛。所以,如果胃潰瘍患者原有的疼痛持續時間增長并且更加嚴重,那么有可能是潰瘍惡化癌變的表現了。
2.體重快速下降。胃潰瘍進一步發生癌變的時候,會降低胃部功能,并且使人體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這會導致人體營養吸收出現障礙,從而導致體重快速下降。
3.出現嘔血、黑便。如果胃潰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出現了嘔血的問題,以及出現了柏油樣的大便,一定要提高警惕,很有可能是胃潰瘍的癌變。
4.使用抗潰瘍藥物得不到緩解。胃潰瘍一般在使用抗潰瘍藥物后,癥狀可以得到有效緩解。可是,如果出現了服用藥物后緩解效果很不明顯,甚至完全無效,那么一定要提高警惕,可能是癌變了。
5.腹部出現包塊。這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指征。如果用手按壓腹部,發現腹部出現了包塊,并且按壓時會有疼痛感,那么一定要當心,這是癌癥的征兆。
還有一些其他的癥狀,也代表著胃潰瘍惡化甚至癌變。尤其是45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近期出現了胃潰瘍的病情反復、噯氣、腹痛以及明顯的消瘦,那么一定要當心,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幽門螺桿菌已被列為明確致癌物。作為一種特殊的細菌,幽門螺桿菌幾乎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根據2001—2014年全國調查顯示,我國各地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在40%~90%之間,平均為59%。這就意味著每5人就有3人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相當高。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癌的發病密切相關。胃潰瘍患者要檢查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并通過藥物治療減少胃酸的生成,根除幽門螺桿菌,從而保護胃黏膜,預防惡化癌變。
在此再次提醒:幽門螺桿菌有傳染性,在飲食上不分餐具共同就餐,可能會引起家族性感染。強烈推薦即使在家中也要分餐與使用公筷公勺。
胃潰瘍患者一定要做好日常保健,潰瘍癥狀明顯,可以極大地影響生活。
要盡量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減少緊張激動等情緒。
注意飲食的衛生,注意營養的均衡攝入。注意三餐的規律,不要暴飲暴食。少吃辛辣、腌制食品,不吃霉變的食品,改變吃夜宵的習慣。
改變抽煙、飲酒等不良習慣。
通過以上方式,降低胃潰瘍惡化的概率,減少患胃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