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勇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六萬林場,廣西玉林 537000
玉林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地處桂東南,109°39′E~110°18′E,22°19′N~23°01′N,四周環山,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季節顯著性變化,氣溫較高、氣候暖熱,雨量充沛,國有六萬林場多種植松樹,規模面積較大。但是,在松樹種植中,易感染松材線蟲病,其作為毀滅性、高度傳染性的檢疫性森林病害,由松材線蟲引發松樹疫病,致病力強,稱其為“松樹的癌癥”,一旦染病4 d即可死亡,可摧毀3~5年的成片松林。因此,廣西林場應當加強對松材線蟲病的監測,采取恰當對防控措施,避免影響森林生態、造成林業經濟損失,從而維護松林種植規模。
松材線蟲病病源為松材線蟲,屬于滑刃目滑刃科傘滑刃屬,體長約為1 mm,為菌食性線蟲,食用松樹樹脂道細胞與薄壁細胞。松材線蟲發病條件較為復雜,濕度與溫度作為主要的致病因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干旱高溫惡劣天氣頻發,造成廣西國有六萬林場松材線蟲病害發生概率不斷提高,任意攜帶松材線蟲媒介,均會導致線蟲進入松樹內部,完成繁殖活動。在溫度25℃的條件下,松材線蟲4~5 d即可完成1代孵化,孵化幼蟲第4天產卵,在28 d的產卵期內,平均每蟲產卵79粒,垂直分布于松樹的樹枝、樹干內,根部較少[1]。松材線蟲和松褐天牛相互配合實現種群的傳播侵染與遷移擴散,其附著于初羽化或松褐天牛蛹上完成遷移,成蟲羽化取食時,松材線蟲爬出天牛體內,進入松樹枝,開始定植、繁衍,40 d后受害松樹部分顯示出癥狀,表現為松脂分泌減少、針葉失水,繼而枯黃。松樹新枯死樹冠為鮮黃褐色,松針長期不脫落。
松樹感染松材線蟲,初期樹脂分泌逐漸減少,減弱了植物蒸騰作用,有顯著甲蟲產卵情況,松樹葉片最先出現天牛危害癥狀,內部侵入松材線蟲后,松針由淡褐色變為紅褐色,繼而枯死。為準確測報、診斷松林線蟲,多采取踏查測報法,確定春、秋季節普查時間,調查松樹是否存在枯死、天牛蛀孔、松針變色的情況,取樣尚未枯死的松樹進行分離培養、鏡檢鑒定,檢查是否感染蟲害,填寫疫情報告[2]。工作人員還可采取固定標準地法進行檢測,根據不同類型松樹林分,設立固定標準地,監測松樹生長情況,運用疫病診斷系統,結合形態學鑒別診斷、免疫學檢測、同工酶等病癥診斷方法,迅速對松樹感染情況進行診斷,檢查感染松林線蟲情況,填寫疫情報告。
為防止松林線蟲侵入,應制訂日常監測巡查方案,對松林實施網格化監測,以管理站作為基本監測單元,護林員作為網格員,構成點、線、面監測網絡,定期開展巡查,填寫巡查報告,出現松樹變色、不明原因死亡等情況時,要求及時報告,利用巡護系統,及時反饋,取樣鏡檢,以數字化平臺監控探頭,實現全域遠程監測[3]。并且,每年春、秋季節,即3—4月和9—10月,開展專項普查,遵循無盲區、全覆蓋要求調查,根據林業有害生物情況,進行越冬調查,制訂調查方案,合理規劃詳查路線,按照規定做好枯死松樹的統計、定位、鏡檢工作。此外,人員還要實施定點監測,周圍縣(區)、自然保護區、鐵塔、交通要道、建筑物沿線松林,存在典型枯死松樹外觀癥狀位置,設置監測松材線蟲點,做到定時、定點監測,調查松林成長動態。
廣西林場為加強防控松材線蟲病,構建防控疫情監測體系,可采取天空的協同調查、監測方式,利用衛星遙感實現大面積預警,采用無人機精準監測和人工地面核查等方式,提高普查、監測的效率。森林中單木作為最小個體,單木監測在松材線蟲領域防控意義重大,就遙感數據對地物目標識別能力而言,高空分辨率0.3~1.0 m的衛星遙感數據,可識別點狀2.0~7.0 m地物[4]。單木尺度檢測中,衛星遙感局限于失水、失葉、消失、死亡、失色等外觀整體變化,難以發現局部枝條變化,可使用亞米級空間分辨率遙感數據,根據二次型分類器,識別、提取“紅葉松樹”,為松材線蟲防控提供依據。具體實施步驟如下:一是衛星數據和數據預處理,林場可使用長光系列、北京二號等分辨率高的衛星數據,監測春、秋季松材線蟲,掌握重點疫區、鄉鎮分布變色林木變化,為發現疫情、除治疫木提供支撐。影像處理使用衛星遙感軟件,滿足時像0.8 m分辨率要求數據為數據源,正射矯正監測區遙感影像,進行融合處理,加工形成精準定位空間<10 m、色彩清晰的影像成果[5]。二是提取變色異常林木,利用人機交互模式,提取變色異常林木,在保證提取信息質量同時,提高作業效率。人員可構建解譯變色異常林木標志,結合標志、影像等建立提取信息庫,分析解譯特征,自動識別遙感影像,工作人員根據經驗、資料對成果人工核查,從而保證結果的準確性。
以鄉鎮、林場為主體,采集松材線蟲病的發生、傳播及危害,構建適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先進、合理布局的防控體系,遵循以預防為主、從嚴從快、精準到位、科學防控原則,提高松材線蟲防控質量。在這一過程中,建立村、鎮、市、林場聯動機制,林場發現并查明疫情后,根據巡查結果,制訂恰當的防治方案,快速控制疫情,實施常態化巡查,重點監測通信線路、電網沿線松林情況,發現針葉變色、松樹枯死情況,取樣鑒定。并且,林場根據森林病蟲害檢疫規程,有效封鎖、嚴格檢疫,轄區邊緣交通設置哨卡,禁止將轄區內松材及其制品運輸出去。林業部門也要加強內部個人、單位監管,健全登記備案制度,檢驗木質包裝材料、電纜盤、托盤等,定期組織林場、森林公安開展聯合執法,打擊私自經營、加工、疫木使用等違規違法行為[6]。此外,防控疫病還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防控人員水平,增強公眾預防不良生物侵害的意識,林場不僅要普及松材線蟲的生物學特征、形態等,還要做好危害、清除方法的宣傳工作,以直白通俗的方式進行講解,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播渠道,介紹防治松材線蟲措施,加強防疫科普,增強民眾預防和配合防控松材線蟲病意識。
林場松林管理中,重點在于預防松材線蟲,其更具破壞性,傳播速度快、致死能力強,松樹感染此類病害,會很快死亡。為實現及時防控,工作人員應準確鑒別松材線蟲病,具體如下:(1)觀察木料藍變現象,木材感染松材線蟲后,截面可發現藍色放射狀紋樣,感染嚴重則整體顏色都變成藍色。(2)識別木材松褐天牛,木材邊緣、內皮出現奇怪蛀屑和蟲坑即被松褐天牛危害,春、冬季將被感染木料劈開,能夠發現內部有“U”形蛀食道,且有大量的蟲蛹、蟲卵[7]。(3)木材含水量與松脂分泌量,通常松樹未感染松材線蟲,伐木料后含水量>100%,松樹不斷生長,能夠看到外衣有松脂,手感黏稠;剝皮野外存放半年以上,含水量大于60%,松樹剛采伐含水量<60%,斷面沒有分泌出松脂,手感干澀,則被松材線蟲感染。(4)外觀及染色試驗。松材線蟲侵染松林,葉子會轉變為黃棕色,樹木整棵萎蔫,進而失去生命力。樹木被感染后,枝葉莖稈放入酸性品溶液浸泡,4 h后橫截面內能夠看到諸多白點。
3.3.1 清理枯死的疫木枯死疫木的及時清理,能夠滅殺松材線蟲,防治媒介昆蟲羽化進行疫情傳播,是防控松材線蟲、控制疫病源頭的重要途徑。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要求,結合國有六萬林場發生松褐天牛規律和松樹染疫枯死情況,明確秋冬為松樹染疫枯死高峰期,需在11月至翌年2月進行集中清理。而春、夏死亡松樹數量少,可連續補充清理,控制清理疫木范圍為在小班疫點及其周圍2 km內,瀕死松樹、枯死松樹、其他因素死亡松樹均需要清理干凈,將樹干直徑超過1 cm樹枝進行集中處理,伐樁高度<5 cm,剝皮埋藥。疫木枯死需要保證松褐天牛羽化前完成清理,保證樹枝、樹干內松褐天牛無法羽化,才能控制疫情,避免出現松樹枯死的問題,進而提高林場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3.2 封鎖隔離監管在松材線蟲疫病中,為防止疫情傳播,需采取封鎖隔離方式,確定發生疫情地點,以疫點為中心,清理周邊2 km內枯死松樹,阻止羽化松褐天牛擴散,做好封鎖隔離工作,切斷傳播源。在這一過程中,工作人員還要加強監管檢疫,避免人為傳播疫情,由地方林業局組織人員開展檢疫檢查,重點檢查木材加工場、居民點,禁止私自運輸、偷砍、非法加工等情況,禁止將疫木運出封鎖區,控制人為疫情擴散。通過嚴密隔離封鎖與檢疫監管,控制疫情,逐漸消滅疫情源頭,消除疫點。
3.3.3 疫區疫木處理在處理疫區疫木的過程中,一方面,可采取疫木焚燒方式,就近選擇安全用火地點,將采伐的>1 cm疫木枝條全部焚燒,需做好焚燒前的安全用火工作,防范火災,盡量火滅人走,焚燒疫木需要燒至木材炭化,現場不留未燒盡的疫木,燒毀過程需要拍攝存檔。另一方面,粉碎疫木,利用粉碎機粉碎林場疫木,粉碎粒徑<1 cm,削片厚度<0.6 cm,全過程拍攝存檔。
3.4.1 農業防治在林場松材線蟲病防治過程中,可采取農業防治方式,種植松樹時選擇優秀樹種,落實檢疫作業,保證樹種未攜帶病菌,徹底清除林場雜草、枯枝,以合理密度種植。對樹苗生長進行定期監測,發現病害及時清理,以免蔓延病害。相關人員需要根據林場分布松木情況,優化林木結構,提高松林的抗病性,可適當補種黃山欒樹、樸樹、楓香樹等,建立針闊混交林,提高整體林木抵抗力。此外,還可選用雜交育種、弱原性線蟲接種等方式,培育抗病品種,提高樹種抵抗力,確保后期松樹健康成長。
3.4.2 物理防治國有六萬林場松材線蟲發生區域,人員需要結合實際林場情況,林間可設置專用誘捕器,誘捕天牛媒介昆蟲,確保松材線蟲羽化初期,人員即可在山脊、林區林道等設置中徑活力木,引誘天牛。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使用APF-1專用誘捕器和誘芯,于3—11月安裝,防治松褐天牛羽化,根據《松褐天牛引誘劑使用技術規程》設置誘捕器,控制每2 hm2安裝1套誘捕器,對于持久型與普通型誘芯每隔30或15 d更換1次,更換誘芯時,檢查誘捕器捕蟲量,殺死活蟲,禁止封鎖隔離區外誘捕,避免送合體阿牛受到引誘擴散。林場如果出現疫情,對于地勢低緩區域,砍伐疫木后,將疫木轉移至空曠、避風地帶,統一在無風天氣進行焚燒處理。為確保防治效果,對于地勢高的區域,由于疫木運輸難度大,相關人員可在周圍安裝鐵砂網,或者利用磷化鋁套袋進行熏蒸,處理好每個伐樁后進行科學編號,便于后續檢查,由于熏蒸技術在較低溫度難以發揮出作用,冬季寒冷需要避免應用該技術。
3.4.3 生物防治在松材線蟲防治中,生物防治具有綠色、環保優勢,國有林場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應明確松材線蟲防治與維護區域物種多樣性之間的關系,不能使用毒性過強的化學藥品滅殺害蟲,可引進生物防治方式,做到以菌治蟲、以蟲治蟲,進而控制疫病的發生與發展。例如,在天牛防治中,花絨寄甲可寄生天牛蛹與老熟幼蟲,通常在夜晚釋放,環境溫度控制為28℃;日本腫腿蜂與管氏腫腿蜂是主要的寄生性天敵,可控制蛹期、幼蟲期天牛危害;線蟲天敵是捕食性線蟲真菌,萌發孢子后侵入線蟲體內,有效滅殺線蟲。
3.4.4 化學防治松材線蟲防控時,工作人員可以松褐天牛媒介昆蟲為切入點,松褐天牛羽化階段,噴灑涕滅威注干處理松樹;羽化盛期使用無人機進行超低量噴灑噻蟲林微囊懸浮劑,可防止天牛成蟲。在此過程中,粉劑防治以1∶1.5比例將噻蟲啉微膠囊粉劑1%與高嶺土或滑石粉共同攪拌均勻,按照7 500 g/hm2使用,用噴灑機將其噴灑至林間樹冠,注意噴粉風向,多為順風,時間選為晨間露水最多的時候,便于藥劑黏附于樹干和樹枝。使用懸浮劑時,噻蟲林韋膠囊懸浮劑2%兌水稀釋成2 000倍液,利用機動噴霧器或大型無人機施藥,噴灑藥液至樹冠、樹干及可能出沒松褐天牛的位置,以樹皮微濕為最佳,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實施,控制噴灑的速度與高度,林區郁閉度高可適當加大藥劑量。此外,還可在樹干內注入阿爾菌素乳油,使之能夠在松樹內進行傳導,進而防治松材線蟲,達到良好的病害防治效果。
松材線蟲病防治作為世界性難題,需積極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將監測、防治松材線蟲病看作長期戰役,減輕松林疫情,減少成片枯死松樹現象。為此,廣西國有六萬林場應秉持可防可控、科學防控的理念,通過建立防控體系、鑒別松材線蟲、及時控制疫源、優化防治方法,實現聯防聯控,壓制昆蟲蟲口數量,需不斷地清理病死松樹,從而控制松材線蟲病蔓延趨勢,提高松林種植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