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青年社會學的視角認識青年與研究青年

2022-02-26 06:20:15風笑天
廣東青年研究 2022年1期
關鍵詞:亞文化研究

風笑天

(廣西師范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1)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多年的時間,中國社會與40多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我們感嘆曾經年輕的“80后”已不再年輕時,新的“90后”“00后”正一批批地進入青年大軍的行列。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新一代青年的成長環境在變化,新一代青年的人生經歷也在變化。如何正確地認識青年、研究青年,始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需要認真對待和付出努力的任務。本文試圖從青年社會學的角度,談談認識青年與研究青年的問題。

一、社會中的青年

(一)“被發現的”青年

人是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無論是作為生物的個體還是作為社會的個體,人都被年齡這一基本屬性區分成不同的群體。其中,被社會學家廣泛關注和大量研究的年齡群體主要有三類——兒童、青年以及老年。作為應用社會學一個重要分支的青年社會學,其所關注和研究的正是青年這一特定群體。雖然青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但究竟誰是青年,青年在哪里,青年具有什么樣的特征,青年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如何等,卻并非清楚界定的問題。特別是對于將青年作為研究對象的青年社會學來說,首先弄清楚社會中哪些人是青年并明確地界定它,依舊是一個最為基礎的問題。

從歷史上看,青年的出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可以說青年是工業化社會的產物。在傳統落后的農耕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們在兒童的末期可能就會參與并習得若干簡單的生產技能。當他們達到今天青少年的年齡時,他們的身份和角色就直接從兒童一下子變成了成人。在那種社會中,不存在青年期,也沒有青年的概念。青年概念的產生以及青年與社會中其他年齡群體的明確區分,實際上是從近代工業社會才開始的。正是隨著社會的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特別是隨著人們學習社會規范、掌握生活技能、了解社會角色等任務的加重,受教育年限的不斷增加,人們不僅接受基本社會化的時間在加長,他們進入社會、參與社會生產的時間也在不斷地被推遲。這樣,在兒童轉變為成人之間就出現了一個新的階段,即青年時期。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青年是隨著社會的工業化、現代化發展而逐漸“被發現的”。青年期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短到長的逐步發展過程。當然,也有一些學者從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出發,進一步認為青年的概念實際上是被社會建構的。但無論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青年這一特定人群的存在,始終是一種客觀的現實。

(二)誰是青年:青年的概念與界定標準

雖然人們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經常會提及青年,但究竟哪些人是青年呢?這里涉及青年的定義,特別是涉及青年的劃分標準問題。學術界關于青年的概念和定義存在一些爭議,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這就是將青年界定為社會中處在特定年齡段的人。既然將年齡作為界定青年的基本標準,那么,青年在年齡上是如何與兒童和成人相區分的呢?社會中什么年齡段的人才是我們所探討的青年呢?

或許,20歲的人是青年,那30歲的人呢?35歲的人呢?事實上,即使僅從年齡上來界定青年,答案也并不是簡單的、唯一的。現有的各種正式的標準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從世界范圍來看,聯合國在2010-2011年的“國際青年年”背景介紹中,將青年的年齡界定為15-24歲之間[1]。在中國,共青團組織在其章程中將青年的年齡界定為 14-28歲之間[2]。而中共中央、國務院2017年4月發布的中國首部《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 年)》中,又將青年的年齡范圍界定在14-35周歲之間[3]。顯然,不同社會、不同時期對青年現象的關注焦點不同,導致青年概念的內涵不同,因而所劃定的年齡標準自然也有所不同。為便于討論,并結合中國當前的現實,我們采用中國共青團的界定標準,即將青年的年齡范圍界定在14-28歲。

關于青年的概念,還有幾點需要說明。第一,青年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年齡概念,更全面地說,青年是一個基于年齡的社會概念。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社會、不同領域中,人們對青年的年齡界定是有著一定差別的。可以說,青年的概念實際上是一個隨著歷史時期的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和存在差別的概念。不僅在相對傳統的社會與相對現代的社會中,青年所指稱的具體對象有所不同,就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社會中,青年的具體含義和界定標準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第二,雖然年齡是界定青年的最基本標準,但這種標準實際上并不是絕對的和準確的。相對科學的描述或許是采用模糊數學中隸屬度的概念,即20歲的人屬于青年的程度是100%,15歲的人或者28歲的人屬于青年的程度可能是80%,35歲的人屬于青年的程度可能只有20%,而40歲的人屬于青年的可能就只有1%了。第三,雖然同樣是以年齡作為衡量青年的基本標準,但在不同的學科中,對于年齡背后的內涵卻有著不同的理解。比如:生物學和醫學看到的主要是青年的生理發育狀況,并以此作為判定青年的主要標準;心理學則主要看到的是青年所具有的特定人格、情緒、認知、態度等特征;而社會學看到的則是青年特有的社會化過程,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所承擔的社會職責,所具有的獨立生活能力等。

(三)青年的特征

青年的特征也是我們認識青年的基本途徑。概括地說,青年的特征由三大方面構成:

一是青年的生理特征。青年期是人成長和生理發育的一個特殊時期。可以說,一旦進入青春期,人的生理發育和成長就開始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青年所具有的生理特征,最突出地體現在其作為生物個體的各種“發展的、成長的”的特點。無論是體格,比如身高、骨骼、肌肉等的發育,還是身體器官,比如心肌、肺活量、腦神經等的成熟,或是性的成熟,比如變聲、長胡須,以及第二性征出現等,都是青年區別于少年兒童的明顯特點。在認識和研究青年及青年問題時,顯然不能忽視青年生理特征的影響和作用。

二是青年的心理特征。正是上述青春期所帶來的巨大生理變化,不可避免地給青年的心理帶來沖擊和忐忑。比如,身高的迅速增長,不僅僅是擴大了青年的視野,更是極大地萌發和增強了他們心中“我已經是大人了”的主觀意識;性的特征的出現,實際上也讓青年內心充滿了不安。青年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最集中地體現在其作為人格個體的各種“矛盾的、危機的、雙重的”方面。從心理學家描述青年心理特征時所用的“心理斷乳”“第二次誕生”等詞語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人們的心理特征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的青年反叛成人社會、尋求同齡伙伴、看重友誼、熱衷交往等現象,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年心理上存在的孤獨感和渴望理解的特點,體現出青年既充滿幻想、充滿激情,又有些脫離現實、充滿矛盾的特點。因此,青年的心理特征同樣是認識和研究青年的重要依據之一。

三是青年的社會特征。青年的社會特征集中體現在他們作為社會的新成員,作為社會中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新生力量,特別是作為一個社會的文化的繼承者、傳遞者所具有的新的社會角色上。與其他學科看待青年的方式不同的是,社會學除了肯定青年的年齡特征外,更將青年看作是社會中的一個特定群體。青年作為社會成員,既具有人的自然屬性,同時更具有人的社會屬性。其自然屬性主要體現在前述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上,而社會屬性則主要體現在其社會特征上。在社會學看來,青年是家庭、學校與社會經濟、政治機構之間發生聯系的橋梁。青年身上具有社會文化的繼承者、新的社會成員、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后備軍等多重角色。特別是他們在與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社會文化之間發生緊密聯系、頻繁互動乃至矛盾沖突的過程中,既可能成為傳統文化和規范的叛逆者,也可能成為新文化和潮流的創導者。對于青年社會特征的認識,我們還可以從“青年在哪里”的問題中得到一些啟示:雖然具有相同的年齡,但家庭中卻永遠只有子女,學校中只有學生,只有在社會中才會有青年。從這里,我們可以理解到青年這一概念背后所蘊含的社會身份特征,以及其體現的社會角色內涵。

青年的社會特征是理解青年和青年現象,認識青年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橋梁和工具。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急劇的社會變遷極大地影響了青年不斷變化的心理特征,也極大地影響了青年的社會特征。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的巨大變遷,與青年成長息息相關的社會環境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無論是教育領域、職業領域,還是婚姻家庭領域、社會文化領域都是如此。

在認識和看待青年時,需要特別注意將個體的青年與群體的青年進行區分。青年社會學主要關注作為群體的青年。這種作為群體的青年的本質是什么?筆者認為,或許“社會過渡群體”是對這一問題的較好回答。從青年個體的角度來看,“過渡性”的含義是發展的、暫時的,是走向成熟的。青年的任務從受教育過渡到工作;青年的生命歷程從出身家庭過渡到定位家庭;青年的人格也從對父母的身心依賴過渡到自我獨立。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過渡性”的含義是繼承的、傳遞的。青年不僅要成為維持社會存在與發展所必需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生產者,同時也要在這種生產的過程中完成社會文化的承接與傳遞的歷史使命。

二、青年社會學的視角與方法

(一)青年社會學的概念

青年社會學,即運用社會學的基本原理、特定視角和研究方法,探討青年這一特定人口群體的社會特征及青年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學科。這一定義一方面強調了社會學的基本理論、特定視角與研究方法的基礎地位與指導作用,另一方面強調了其關注的焦點既包括青年群體自身,又包括青年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可以說,青年社會學是在社會學想象力的啟示下,廣泛運用社會學中的多種理論框架,從青年的社會化、青年與職業、青年與家庭、青年亞文化、青年群體與組織、青年社會參與等多個方面對青年及其相關現象展開研究。在這種研究中,青年社會學特別注重各種社會因素。比如人口結構、社會制度、社會變遷、科學技術、大眾傳播媒介等對青年的影響。

青年社會學的上述特點,也體現出青年社會學與其他青年學科的區別。首先,與青年心理學、青年教育學相對強調青年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具體的教育方法有所不同的是,青年社會學在充分肯定和認同青年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的基礎上,更強調青年的社會特征,特別是強調青年的“過渡性”。許多研究青年社會學的學者更是將青年期的本質特征界定為“向成年過渡”:即從受教育過渡到工作,從出生家庭過渡到定位家庭,從心理依賴過渡到心理獨立。此外,這種“過渡性”還意味著青年是一種“可能性的存在”,即各方面都在變化著,未來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發展,成為不同的人物。而與之相對應的成年人則是一種“現實性的存在”,即成年人的許多方面是不會變的。同時,“過渡性”“可能性”又意味著一種“不確定性”,即青年是處在一種變化過程中、發展過程中、成熟過程中。其次,與青年生理學、青年心理學等學科相對更加關注作為個體的青年,更加關注青年自身的、內在的現象有所不同的是,青年社會學一方面更加關注作為群體的青年,另一方面則更加關注青年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青年的社會特征是認識青年社會屬性的重要指標。青年社會學將青年看作是特定社會角色的承擔者,看作是社會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的重要參與者,也看作是社會文化的實際傳承者。正是通過對青年社會特征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青年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也可以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各種青年行為和青年現象。除了青年的社會特征以外,青年與社會的關系是青年社會學更為關注的,同時也是更為主要的研究內容。這也是強調青年的社會屬性的意義所在。社會的歷史變遷與青年的生命歷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伴隨著社會的政治變化、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變遷,一代代青年所面臨的受教育機會、就業市場、婚姻家庭結構變化以及文化環境各不相同,以至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青年現象和青年問題。正是這些與整個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緊密相關,同時也與具有特定生理、心理、社會特征的青年相關的內容,構成了青年社會學研究的更為廣泛的領域。

(二)青年社會學的視角與理論框架

作為一門運用社會學基本理論和方法探討青年現象和問題的分支學科,青年社會學在認識和研究青年現象、探索青年問題時,具有特定的研究視角,同時也采用了眾多的社會學的理論框架。其中,“社會學想象力”無疑是青年社會學研究中最為重要的視角。

社會學家米爾斯指出:“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社會歷史,不同時了解這二者,就無法了解其中之一。”[4]米爾斯的觀點,為我們正確認識和研究目前我國社會中的青年與青年問題,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處在急劇的變遷過程中,而中國改革開放的社會歷史既形成了這一代青年特定的人生經歷,同時也展現出這一代青年特有的現象和問題。無論是在教育、就業和家庭等社會制度層面,還是在作為文化一部分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社會心理等層面,社會的各種變遷都會在當前青年的行為、態度及其由此形成的青年現象與青年問題中留下痕跡。因此,要正確認識、深入理解和合理解釋當今中國社會中的青年現象和青年問題,就必須高度重視社會結構等宏觀因素,高度重視社會變遷的影響。只有將青年放到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放到特定的社會變遷過程中去分析,我們才能夠更深刻也更全面地認清各種青年現象和青年問題的本質。

正是基于“社會學想象力”這種特定的研究視角,在改革開放的社會背景中成長起來的這一代青年,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國青年都不曾有過的特殊的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他們出生和成長的這40年,正是中國社會急劇變革的40年。一方面,中國社會的經濟建設成就顯著,科學技術得到飛速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社會制度的變革也異常激烈,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解放和多元化發展也十分地明顯。所有這些,構成了一種宏觀的、無處不在的,每一位青年都置身其中而無法逃避的社會環境。正是這種社會環境,成為我們認識和分析一代青年成長過程及其結果的基本背景和客觀前提。因此,只有把發生在這代青年身上的各種現象與他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這個社會聯系起來,特別是將他們的各種問題與中國社會的宏觀結構變遷、歷史文化變遷聯系起來,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也才能真正地理解他們何以成為今天的他們,如同理解中國何以成為今天的中國一樣。

除了社會學想象力以外,還有一些社會學理論框架也廣泛地運用于青年社會學的研究中,運用于理解社會中的青年以及各種與青年相關的現象。比如,人的社會化理論框架。前面說過,青年期的重要特征是過渡性,這種過渡性集中地體現在青年處于一種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特點。社會學中關于人的社會化理論,為我們更好地認識青年的這種變動性、發展性、過渡性,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框架和獨特的視角。

又比如,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理論框架。青年社會學與青年心理學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前者關注的是作為群體的青年而非個體的青年。而青年期所獨有的心理特征,使得青年更加容易地形成各種正式的或非正式的青年群體。青年在群體中獲得自我認同,發生各種形式的社會互動,衍生出多種多樣的青年行為和現象。正是在社會學的社會群體與社會組織理論框架的幫助下,青年社會學才能夠更好地理解青年群體及相關現象。

再比如,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理論框架。青年作為社會中的一類特殊人群,不僅在年齡上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層,同時在社會的政治、經濟等結構中也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層。作為群體的青年,其內部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層次結構,最典型的如城鄉青年的分層、不同職業青年的分層等。正是這些客觀分層的存在,青年的社會流動才成為可能。運用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的理論框架,有助于分析和理解青年的分層和流動現象。

(三)青年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社會學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種方法,都可以運用于青年社會學的研究。下列幾種方法是研究者采用得比較多的(有關方法的詳細介紹,參見專門的社會研究方法著作)(1)參見風笑天:《社會研究方法》第六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

第一種是調查研究。這是采用自填問卷或結構訪問的方法,從一個取自總體的隨機樣本那里收集數據資料,通過對資料的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的方式。調查研究是青年社會學研究中采用得最多的一種研究方式。其一般程序通常是在選定了調查題目后,根據研究的目標設計研究的方案,其中最主要的內容是進行抽樣設計、問卷設計以及資料收集方式的設計。調查對象的抽取應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這樣產生的調查結果才能夠推論到總體中。問卷是調查研究中用來收集資料的主要工具,它由圍繞研究內容的一系列提問和預先設計好的答案構成。調查問卷可以通過發送、郵寄、網絡自填的方式,也可以通過當面訪問、電話訪問的方式來進行。需要注意的是,抽樣設計、問卷設計、調查實施以及對資料的統計分析,是決定和影響調查研究結果質量高低的關鍵環節。調查研究的應用范圍廣,收集資料速度快,研究的信度相對較高,特別適用于反映總體的狀況。但這種方法同時也有資料深度不夠、回收率有時較低、效度相對較差等不足。

第二種是實地研究。實地研究又稱為田野研究,是一種深入研究現象的生活背景,以參與觀察和非結構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并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定性分析來理解和解釋現象的社會研究方式。實地研究的過程通常包含以下幾個階段:(1)選擇研究背景;(2)獲準進入;(3)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關系;(4)收集資料(觀察或訪談);(5)整理和分析資料;(6)得出研究結果。在這一過程中,研究者自己也是研究的工具。而研究者能夠獲準順利地進入實地,盡快取得研究對象的信任,特別是能夠盡快地與他們建立友善的關系,既是研究者進入實地后面臨的首要任務,更是實地研究能否順利完成的關鍵環節。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問是實地研究收集資料的主要方式。在實地研究中,研究者往往要經歷一個“先融進去”“再跳出來”的過程,即有一個角色轉換的問題。實地研究方式的優點是能夠在自然條件下觀察和研究人們的態度和行為,因而效度較高,方式也比較靈活。其不足是比較費時,信度較低,且容易影響到研究對象的實際生活。

第三種是個案研究。即使用任何合適的方法和資料,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個案進行詳細深入的研究。其最一般的目標是對個案達到盡可能充分的理解。社會研究中最為常見的個案是特定的個人,或者某一群體、組織、社區。個案研究具有焦點特別集中,對現象的了解特別深入詳細,可以利用多種不同的資料來源和多種不同的資料收集手段的特征。其主要用來建構理論,有時也可以用來檢驗理論。個案選擇方式有選擇典型個案,選擇極端個案,選擇反常個案,選擇擁有豐富信息的個案,以及選擇不同類型的個案等。個案研究不僅可以為人們認識某一特定的社會現象提供深入、豐富、細致的描述,為復雜的因果聯系提供更多的證據,同時,也可以用來發展新的理論,提出與現有理論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假設。個案研究的最大不足是其研究結果難以進行概化和推廣。

第四種是內容分析。內容分析是一種對各種信息載體,比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以及歌曲、書籍等信息中的顯性內容進行客觀的、系統的和定量的統計分析,得出研究結果的社會研究方式。內容分析的一般程序,是先根據研究目標選擇分析的信息對象,比如電視中的廣告,然后針對這一信息對象設計出抽樣方案和相關的變量測量方案(也稱為編碼方案)。將抽取的信息樣本按照測量方案進行編碼賦值。最后將這些數值輸入計算機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研究結果。在青年社會學研究中,我們可以運用內容分析的方法研究青年的擇偶標準、青年亞文化等。內容分析方法的主要優點是可以不對研究對象產生干擾,特別省時省力省錢。同時,它還能很方便地研究很長時間以前發生的現象和行為。但它也同時存在著資料不易獲得,信度、效度不高等局限。

第五種是二次分析。這種方式指的是采用那些由其他人原先為別的目的收集和分析的原始調查數據,來進行自己新的分析的研究方式。那些缺乏研究經費和相應的人力物力,不能自己去做調查的青年研究者,可以采用二次分析的方式,從現有的各種大型數據庫中尋找合適的數據來進行自己的研究。從目前國內的情況看,部分大規模的社會調查數據庫向社會和學術界開放,研究者可以通過網上申請,獲得相應的數據來開展研究。這些數據庫有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FPS)等。

三、青年社會學的研究主題

青年社會學的研究主題既涉及與青年群體相關的各種現象和問題,也涉及作為特定群體的青年與社會整體結構、社會主流文化之間的關系。概括地看,以下幾個方面是青年社會學研究中最為重要的主題。

(一)青年社會化

青年時期是人發展變化最大的時期,而這一時期最為本質的特征就是“過渡”。從社會學的視野來看,這種過渡最集中地體現在青年的社會化過程中。因此,青年的社會化就成為青年社會學中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

人的社會化理論是社會學關于人如何從一個自然人進化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學說。它通常依據人的年齡,將社會化劃分為基本社會化階段(0-18歲)和繼續社會化階段(19歲-去世)。即從出生到成年的基本社會化階段和成年后直到死亡的繼續社會化階段。而對于青年來說,其一小部分處在基本社會化階段的末期,大部分則處在繼續社會化階段的初期。正是這種橫跨兩個不同階段的社會化過程的特征,使得青年的社會化更具特色。一些社會學家正是看到青年的這種特征,因而十分重視從社會化的角度來研究這種“年輕的成年人”或者“正在成年的年輕人”。

1.基本社會化階段

青年期的最初幾年,即14-18歲,人們處于基本社會化階段的末期。這一階段在心理學或青年心理學中,往往稱為青年前期。這一時期與英文文獻中的青少年(teenage)概念所指稱的年齡段幾乎完全相同。英文中13-19歲的青少年被稱為teenage,這或許也是因為13-19歲的英文后綴都帶有teen的緣故。在我國社會中,這一階段基本上對應的是初中到高中的時期。這一時期是青少年身體快速發育、快速走向成熟、精力非常旺盛的時期,同時也是他們心理變化最大的時期。尤為重要的是,他們在心理上正經歷著心理學家所描述的“心理斷乳”“第二次誕生”的重要轉折,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此時的青年人一邊經歷著由自身生理發育所帶來的“心理逆反”,表現出對以家長、老師為代表的成人世界的反叛,開始更多地與同齡伙伴交往,向同齡伙伴傾訴心聲;同時,又由于內心的孤獨和迷茫,表現出渴望理解、看重友誼的明顯特征。這一時期的青年在心理和行為上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這就是充滿幻想、脫離現實。

正是由于具有上述特征,這一時期的青年雖然主要活動還是在學校學習,接受系統的教育,但這一時期青年的社會化在內容上除了要繼續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基本的社會規范外,還要開始學習各種社會角色,開始關注和思考人生意義,思考生活目標以及理想前途,并為成年后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與青年生理、心理特征發生顯著變化相對應的是,這一時期對青年社會化有重要影響的社會化機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兒童時期,最為重要的社會化機構無疑是家庭。只是到了少年時期,學校的影響才加入進來。但是在青年社會化階段,雖然家庭依然是對青年社會化具有重要影響的機構,但此時學校、同輩群體以及大眾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開始成為青年社會化過程中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它們對青年的影響在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家庭。

2.繼續社會化階段

青年期的更大一部分(19-28歲)是處在人的繼續社會化階段,這一階段實際上也是人們繼續社會化的起點。相比于基本社會化階段只有短短的5年時間,且生理、心理變化顯著,社會化內容相對簡單和基本等一系列特征,青年在繼續社會化階段的時間更長(10年),生理、心理更加成熟穩定,社會化內容也更為復雜多樣。這使得本階段的青年社會化成為青年研究中更為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走出校園成為青年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我國,絕大部分青年人都是在十八九歲完成中等教育。其中一部分人通過高考進入各類高等院校繼續學習,另一部分人則直接進入社會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在進入大學的那一部分青年中,絕大多數人也會在4年后離開校園,走入社會,進入勞動力市場,開始尋找和從事各種工作。雖然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都存在于現實社會中,都是現實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但青年只有從學校畢業,離開校園,才是真正踏入到現實社會。這是因為學校教育所具有的理想化色彩、接觸與交往對象的相對同質性、生活內容的相對簡單和統一,以及校園各方面環境與現實社會的相對獨立,使得這一時期的青年一直處在一個與現實社會相對脫離的狀態中。而當他們走入社會,特別是在參加工作的最初階段,他們往往會被現實社會與學校生活的各種不同,被多種多樣的交往對象,特別是被現實社會中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殘酷赤裸的利益沖突帶來的沖擊所震驚,在心理上、認識上甚至價值觀上可能會形成巨大的落差。由此,青年可能會迷茫,會彷徨,會消沉。但正是這種從理想到現實的轉變,從簡單統一到復雜多樣的差異,促使青年做進一步的思考,也促使青年逐步走向成熟。因此,這種巨大的沖擊和心理落差,是青年認識真實社會的必由之路,也是他們通過繼續社會化過程,逐漸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只有當青年走出校園,踏上社會,才能逐漸鍛煉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才能承擔起他們應當擔負的社會責任。

其次,“成家立業”成為青年社會化過程中頭等重要的兩大基本任務。與基本社會化階段那種以學習基本社會規范、生活技能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明顯不同的是,青年在繼續社會化階段有兩大核心任務,成為其繼續社會化的主要內容。一方面,一旦青年走出校園,進入社會,首先面臨的任務就是進入勞動市場,尋求職業,找到一份工作。而一旦找到工作,進入工作崗位,就開始了新的社會化學習。這既包括學習新的工作技能,學習做生產組織或工作崗位的合格成員;同時也學習做單位職工,學習與上級領導、單位同事的交往與合作,學習做工友、做同事、做下級。另一方面,絕大部分青年都會在繼續社會化階段開始自己從單身到擇偶、從戀愛到結婚的人生經歷,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并開始生兒育女。正是在這樣一種社會化階段中,青年既要尋求和學習異性間的愛與被愛,更要學習戀人、夫妻、父母等新的角色規范,認識和承擔相應的社會職責,并在日常社會生活的人際互動中逐步學會并適應做戀人、做夫妻、做父母。在一定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正是繼續社會化階段“成家立業”的兩大核心任務,把青年變成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

再次,影響青年社會化的機構進一步發生變化。與基本社會化階段青年基本上只受到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媒介這4種社會化機構的影響有所不同的是,在繼續社會化階段,隨著工作單位的加入,以及青年日常生活內容的巨大轉變,青年社會生活的范圍顯著擴大,社會交往的對象和范圍也更為廣泛。不僅影響青年社會化的同輩群體由原來單一的學校同學,逐步發展成工作單位的同事、工作服務的對象、情趣相投的朋友等,而且青年與大眾媒介的接觸也更加頻繁和自由。再加上結婚后建立的定位家庭,使得對青年社會化產生影響的機構更加地多樣化,并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開始取代原有的出生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以及學校中同學的影響。

最后,由于這一時期青年社會化的內容和社會化機構的改變,使得青年社會化的特征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體現在青年的社會化過程開始由基本社會化階段那種被動的特征逐漸地轉變為主動的特征,即開始由以往單純地接受為主逐步變為自己主動地學習為主;另一方面,這種轉變的特征也體現在青年社會化的實質內容上。即在這一時期,青年既要開始完成從單純受教育向開始工作、啟動自身職業生涯的重要轉變,同時也要開始完成從原生家庭向定位家庭的重要轉變。

(二)青年的工作與職業

現代人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工作中度過的,現代社會中與人的生命歷程大部分階段相伴隨的一項重要生活內容就是工作。同時,工作在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還具有某種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學者指出:“就許多個人而言,工作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照系。正如弗洛伊德(1930)所說,工作是把一個人與現實世界最緊密聯系起來的紐帶。”[5]

從前面青年社會化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理解到,青年與工作、職業之間的關系特別緊密。人們通常都是在人生的青年階段進入工作領域,開始職業生涯的。正因為如此,青年與工作及職業的關系自然成為青年社會學關注的主要焦點之一。從目前情況看,青年社會學對青年與工作、職業關系的探討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1.工作或職業對青年的意義

職業對于社會而言,或許只是反映社會結構、社會分層或社會分工的一種指標,但工作或職業對于青年來說,并不僅僅意味著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參加工作、有一份職業,除了可以賺錢、賴以生存外,還包含著更為廣泛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工作和職業是青年與社會建立實質性聯系的重要橋梁。青年只有參與到某一項以某一具體工作或職業為標志的社會性勞動中,履行該工作或職業的社會責任,他才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成為現實社會中一種承擔某種職責的社會角色。另一方面,工作或職業也是青年實踐自身理想,實際參與和融入現實社會生活的重要途徑。而青年對工作意義的認識,對個人興趣、理想與現實工作之間關系的理解,同樣也是青年在社會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實踐的重要內容。

工作的意義一直是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關注的問題之一。工作的意義包含眾多方面的內容。就最一般的意義而言,工作的意義主要指的是人們對工作的看法和認識,它涉及工作意味著什么,工作在生活中有什么樣的重要性等問題。工作的意義的重要性在于,“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會影響到人們的工作態度、行為表現,以及其他一些個人的和組織的后果”[6]。青年對工作意義的認識與理解,對于青年的擇業和職業生涯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社會的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轉型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處在這種巨大變革過程中的青年一代,對于工作的認識和看法同樣深深地受到影響。無論是80 后、90后還是00后,當他們開始步入工作領域時,特定的社會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經歷不僅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他們對工作意義的認識,同時也使得他們形成了不同于上一代人的新的工作價值觀。而描述、分析、總結這些從參加工作就面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年輕一代,他們看待工作的意義,工作的價值取向,以及對工作的認識、感受和實際行為方面的特征,正是青年社會學的一項重要研究任務。

2.青年的職業選擇及其價值取向

求職、找工作或選擇職業,是青年與工作和職業之間建立聯系的第一步,也是青年進入社會結構中的勞動力市場的開端。青年的擇業問題,也是青年社會學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在青年擇業問題中,最為突出的是大學生擇業問題以及農村青年擇業問題。特別是由于1999年以來高等院校的持續擴招,適齡青年上大學的比例越來越大,使得大學生的擇業問題成為青年就業問題的最大熱點。而隨著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凸顯,我國學術界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也在急劇地增長。

對于大學生擇業來說,選擇職業時的價值傾向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特別是社會分層的現實,始終會對青年的擇業傾向產生重要的影響。韋伯在有關社會分層的討論中,提出了權力、財富、聲望的三維標準。在青年擇業的價值取向中,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三種標準的影響。比如,一段時間內大學畢業生熱衷于報考國家公務員,熱衷于到各級政府部門工作的現象,除了受到公務員工作穩定、待遇較好等因素影響外,公務員作為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和社會管理者,體現了較高的權力等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又比如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改革開放的推進,科學春天的到來,以及國家重視知識、重視人才的氛圍和社會大環境,使得當時的大學生和青年在擇業時相對更多地傾向于教育、科研部門,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職業聲望因素的影響。而隨著90年代初下海經商熱潮的興起,青年擇業中出現了熱衷到經濟效益好的大公司、三資企業、金融行業等就業的現象,折射出財富因素對青年擇業傾向所具有的巨大影響。

3.青年的職業適應和職業流動

改革開放對中國社會的重大影響之一,就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這種轉型不僅將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的就業方式從國家統包統分逐步過渡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同時也使得青年職業生涯中的流動性變得更加突出,職業的穩定性則變得相對較低。例如有研究指出:“1990-2005年,隨著大學生畢業時間的向后推移,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穩定性呈現下降的態勢。在2000年以后,這種下降趨勢尤為明顯,工作變得更加不穩定,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不斷增加。”[7]還有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勞動者“隨著年齡增加,職業流動的程度下降”,而“劇烈的職業流動主要發生在25歲以前”[8]。

社會經濟體制轉型所帶來的青年就業領域的變化,一方面極大地擴大了青年就業的范圍,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青年職業流動和工作轉換或跳槽的機會。這無論是對青年的職業發展,還是對其職業生涯的長期規劃,影響都是巨大的。如果說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對青年大學生擇業帶來的主要是更為靈活、更為廣泛也更為有效的就業機制和途徑的話,那么,青年在職業生涯中的流動性增加、穩定性降低,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青年進行個體就業取向的自我調適、重新定位,以及社會勞動力市場進行勞動力結構和資源合理配置的一種必然過程。與人口學或者勞動社會學相對關注社會宏觀層面的“職業變動”不同的是,青年社會學更關注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受制于社會宏觀市場結構和政策環境的行為主體——青年和他們的反應。特別是關注處于職業生涯初期的在職青年是如何應對這種宏觀經濟結構和制度的變革的,有哪些因素與當代在職青年轉換工作包括職業流動與跳槽的行為相關,以及對在職青年轉換工作的現象及其原因我們又可以做出什么樣的理論解釋等問題。

(三)青年的婚姻與家庭

由于社會中絕大部分人的婚姻和家庭都是在青年時期建立的,因而青年的戀愛、婚姻、家庭問題自然成為青年社會學重點關注的主題之一。從目前情況看,青年社會學對青年與婚姻、家庭問題的探討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1.青年擇偶標準及其理論解釋

擇偶是建立婚姻與家庭的第一步。在青年擇偶問題的研究中,擇偶標準是最為基本的探討主題。社會學中存在著一系列用于解釋人們擇偶行為的相關理論,比如“同類匹配”理論、“資源交換”理論、“擇偶梯度”理論等。所謂“同類匹配”指的是人們在擇偶過程中,總是傾向于選擇與自己所處的社會階層、所屬的社會群體、所具有的社會特征以及價值觀等相同或相近的人為配偶。比如,人們傾向于選擇年齡相仿、居住地相近、受教育程度相同或相似,以及民族相同、宗教相同、社會階級相同的人為配偶。所謂“資源交換”則是指人們在擇偶時,常常以各自所具有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資源為吸引對方的條件,相互之間形成某種形式的資源交換。如果某人的某一資源不足,可以更多地提供另一方面的優勢資源作為補償。比如,現實社會中常常見到的農村出身的優秀男青年,與城市出身的普通女青年的婚姻;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相貌出眾的女青年,與身材相貌均一般但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的男青年的婚姻等,都可以用資源交換的理論來解釋。“擇偶梯度”則指的是在擇偶中,男性傾向于選擇各方面條件和社會地位都不高于自己的女性,而女性則更多地傾向于選擇各方面條件和社會地位都不低于自己的男性。比如,男性一般希望自己的配偶在身高、教育程度、收入等方面都不高于自己,而女性則往往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在上述這些方面都不低于自己。這就是婚姻配對中的“男高女低”模式。

盡管社會學給出了上述各種理論,但現實社會中青年的擇偶標準卻是更加多種多樣的。從身材、相貌到文化程度、職業,從收入、家庭背景到性格、人品,從興趣、愛好到“眼緣”、感情……概括起來,既有從傳統社會中流傳下來的“門當戶對”“郎才女貌”的標準,也有革命時期的“志同道合”的標準,更有現代社會中十分普遍的“情投意合”甚至“一見鐘情”的標準。在這些標準中,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既有相同、相似的,也有相反、互補的。青年社會學正是不斷地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階層青年的擇偶標準和擇偶行為進行系統地調查、了解、描述和追蹤,來總結其中存在的規律,分析和驗證影響青年擇偶標準和擇偶行為的各種因素,并努力從理論上做出解釋。

2.青年的婚姻調適與家庭關系

結婚成家是青年生命歷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隨著新的家庭的建立,青年男女從戀人變成夫妻,首先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婚姻的調適。無論是一些青年關于“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感嘆,還是現實生活中的“閃婚閃離”現象,或是傳統上所說的“七年之癢”現象,都與青年對于婚姻中新角色的學習和扮演相關,都與青年對于婚姻關系的調適相關。實際上,從進入婚姻開始,青年就要學習如何做丈夫、如何做妻子。當有了孩子后,還要進一步學習如何做父母。而婚姻的調適正是幫助青年順利地從單身生活進入家庭生活的重要過程。

與此同時,當青年從兩個獨立的個體組成一個共同生活的家庭時,除了個體角色的變化以外,還意味著締結了新的社會關系,即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代際關系等。在家庭中,最為核心的關系是夫妻關系。青年社會學對于青年家庭中夫妻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夫妻角色、夫妻權力等方面。當青年夫婦有了孩子后,則開始關注親子關系。當然,還會探討青年與自己的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以及父母與自己的孩子之間的代際關系等。在這些探討中,青年社會學往往會用“代溝”的概念來描述青年與自己的父母之間在價值觀念等精神方面以及在生活方式等行為方面的差別、矛盾及沖突,并形成了研究青年家庭問題特別是青年與父母之間代際關系問題的相對成熟的“代溝”理論。

3.青年的家庭角色與生育

在青年社會學對青年家庭的關注中,有一點十分地突出,這就是對青年所面臨的“工作—家庭沖突”現象的探討。在青年社會化中,我們曾指出,“成家立業”是青年期社會化頭等重要的兩大基本任務。然而,這兩大任務在很多情況下恰恰又是互相沖突、互相制約的。青年的職業發展、事業提升,需要青年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而結婚成家后青年所承擔的家庭角色,同樣需要青年為家庭幸福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特別是對于許多已婚女青年來說,她們由于生理上所承擔的生兒育女的重擔,因此往往比男青年更經常地面臨這種沖突境遇,其在“工作—家庭沖突”中所遇到的困難也往往更大。

生育是家庭的一項基本功能,而大部分的生育行為又都是在青年時期開始甚至完成的,因此,不同社會、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青年所具有的生育觀念、生育動機、生育意愿、生育行為等,既是人口社會學重要的研究主題,也是青年社會學重要的研究主題。與人口社會學相對地更加關注青年生育現象本身,更加關注青年生育的結果,比如生育的數量、性別以及時間等不同的是,青年社會學更加關注發生生育行為的主體,即青年本身。并通過對他們的研究,去揭示特定社會、特定時期、特定階層的青年所具有的特定的婚姻觀、家庭觀、生育觀和子女觀。

(四)青年亞文化

1.社會中的文化與亞文化

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特指精神文化,它是指語言、藝術、價值觀念、制度、道德、規范、習俗等一切無形的或抽象的精神產品,我們通常稱之為非物質文化。在社會學中,一般將文化定義為一個社會中共同塑造人們生活方式的價值觀念、規范、信仰、行為方式和物質產品。也有學者將文化概括為一個社會的全部生活方式。社會學認為文化是構成社會的四大要素之一,認為文化就像空氣一樣存在于每個社會中,通過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徑,時時刻刻對社會成員的觀念、行為進行著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文化通常可以分為主文化與亞文化。主文化是指在社會中居于主導地位,表現在大多數人身上的文化。主文化代表并支配著一個社會的主體價值觀念,引導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主體方向。亞文化又稱“副文化”或“支流文化”,指的是整體文化的一個分支,是僅為社會上一部分人所接受或為某一特定社會群體所特有的文化。簡言之,亞文化是非主流的,表現在一部分人身上的文化。青年亞文化就是區別于社會主流文化,屬于青年群體所特有的一種特定的文化,包括青年特有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生活方式等。作為社會文化的主要學習者和繼承者,青年在不斷地接受社會主流文化影響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創造和形成具有青年特征的亞文化。而在各種社會亞文化中,青年文化往往是最具特色的,通常也是最前衛、最能引領潮流的亞文化。在青年社會學的眾多研究主題中,青年亞文化是一個內容非常豐富多彩,涉及面非常廣泛,與現代社會聯系非常緊密,與青年生活密切相關的一個主題。青年亞文化既是最具代表性的青年現象,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青年社會學研究領域之一。

2.青年亞文化的特征

作為相對社會主義文化來說最有特色的亞文化之一,青年亞文化具有以下鮮明的特征。

首先,青年亞文化具有超前性的特征。社會的主流文化通常具有很大的穩定性,變化相對較慢。而青年亞文化往往會打破這種穩定性,非常突出地表現其前衛、新潮、獨特、超越和打破傳統的特征。不論是在價值觀念上,還是在對時尚的追求、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上,青年往往都走在時代的前頭,走在社會的前頭。

其次,青年亞文化具有叛逆性的特征。或許是由于青年群體在社會中相對處在邊緣地位的緣故,又或許是受到青年期所具有的叛逆心理的影響,青年亞文化在許多方面表現出對社會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抵制。特別是在有關美與丑、時尚與追求等方面,這種叛逆特征尤為突出。

再次,青年亞文化具有廣泛的參與性特征。青年亞文化在表現形式上所具有的反叛、前衛以及新潮、特立獨行等特征,對于處在青春期的青年人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而青年亞文化的易于接受、易于傳播等特點,也使得它特別易于參與。從各種各樣的流行語,到一波一波的時尚潮流,還有包括街舞、志愿者、網紅等在內的各種行為元素,都給廣大青年提供了參與的舞臺。

最后,青年亞文化具有外顯性的特征。與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謙虛、含蓄、低調,與大部分人保持一致等品質不同的是,青年亞文化往往表現得十分地張揚、外露甚至是炫耀,追求與眾不同。特別是在追求時尚、追趕潮流等方面,這種外顯性特征表現得更為突出。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理解和研究青年亞文化的特征時,不能忽視青年的特征與青年亞文化的特征之間的密切關系。與生理的發育和成熟相伴隨的是青年自我意識的增強,其行為也開始變得更加地我行我素。他們開始更多地關注自我,關注同齡伙伴,關注自己在同齡伙伴中的形象,開始對青年群體和青年亞文化產生認同。而與“心理的斷乳”相伴隨的是青年對成人世界的反叛,以及青年亞文化對社會主流文化所代表的權威的輕視。他們既充滿幻想,又特別注重感情,內心還常常感到孤單,總覺得不被人理解。在這種十分壓抑、十分矛盾的生活中,青年亞文化正好為他們提供了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氣。正是在以青年亞文化為特征的青年群體和青年社會中,他們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放松和發泄。即使具有社會角色、社會責任等社會特征,青年也在青年期所特有的個人前途、理想目標等因素的作用下,在繼承和發展現存主流文化的同時,不斷地提升和創造著青年亞文化。

3.青年亞文化現象的若干表現

青年亞文化既體現在社會價值觀的各個方面,也體現在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審美標準等方面。在價值觀方面,無論是對生活目的、目標、意義而言的人生觀,以及對為什么工作、如何對待工作而言的事業觀,還是對什么是好與壞、美與丑、榮與辱而言的是非觀、審美觀、道德觀,或是對索取與奉獻、苦與樂而言的幸福觀,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標準,并且形成了他們獨特的行為方式。至于在消費、娛樂等生活方式方面,青年更是形成了與社會主流文化有明顯差別的、獨特的亞文化。比如,在青年中十分普遍的追星與偶像崇拜現象就是青年亞文化的縮影。雖然每個時代都有偶像,但青年對于偶像的態度和行為十分獨特,各種瘋狂追星的行為常常令社會大眾無法理解。又比如青年對時尚的追求,從發型、服飾、手機品牌到各種流行語、流行歌曲、電子游戲,無論是觀念時尚、行為時尚還是器物時尚,青年都形成了并追隨著特定的趣味、標本、語言、思想和行為模式。

4.青年亞文化與大眾傳播媒介

大眾傳播媒介與青年之間的互動,是青年亞文化顯示得最突出的一個方面。無論是流行歌曲的傳播與流行,還是各種明星與偶像的崇拜現象,往往總是體現在大眾傳播媒介和青年之間發生的聯系。青年在受著大眾傳播媒介廣泛影響的同時,也對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產生著影響。或許我們可以把這些現象看作是大眾傳播媒介在迎合青年的興趣與追求,也可以說成是青年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主流文化發出挑戰。正是青年與大眾傳播媒介的結合,在不斷地制造著時尚、制造著流行。從文化娛樂到經濟消費,從價值觀念到生活方式,他們在一波又一波地推動青春的熱潮,也在推動著整個社會文化的轉型與變遷。而這種對社會主流文化的改變和影響,正是青年亞文化對社會的最大貢獻,也是我們研究青年亞文化的意義所在。

(五)青年群體、青年組織以及青年社會問題

1.青年群體和青年組織的研究

群體是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單位和主要對象。社會中的青年同樣隸屬于各種不同的群體,因此,青年社會學也非常重視對各種各樣的青年群體、青年組織進行研究。特別是在改革開放40年來的社會變遷過程中,青年的群體和組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除了有傳統的、正式的共青團組織,以及長期以職業為主要標準劃分的“青年工人、青年農民、青年軍人、青年知識分子”等青年群體外,還出現了許多新的青年群體和青年組織,比如“打工仔”“打工妹”“新生代農民工”“青年志愿者”“大學生村官”等。對這些新的青年群體、青年組織進行研究,也成為當前青年社會學研究的一個熱點。而在對新的青年群體進行研究時,必須始終結合導致這些群體產生的社會變遷背景進行分析。比如“大學生村官”是社會變遷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新的青年群體,對于他們的使命和發展,他們面臨的困境等問題,都只能從產生和形成這一群體的社會背景中去找尋合理的解釋。又比如對“街頭青年”、青年小幫伙的研究,除了要解釋他們是誰,他們如何混跡于街頭,他們的結構如何等問題外,還要從宏觀社會變遷的背景中去發掘有關他們何以產生、他們將何去何從等問題的理論解釋。同樣的,有學者提出應加強對城鎮青年,即那些介乎于城市青年與農村青年之間的,既不同于城市青年,也不同于農村青年的特定青年群體的研究,也正是基于社會變遷的大背景。而對于目前一方面是社會向著現代化方向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卻是青年宗教群體的出現和擴大這一看似矛盾的社會現象,也只能從我國社會變遷的背景中去尋找答案。

2.青年社會問題的研究

在青年社會學研究中,青年社會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主題。在探討這一主題時,首先應該注意區分一般意義上的青年問題和特定意義上的青年社會問題。一般意義上的“青年問題”,往往泛指與青年有關的各種現象或主題;而“青年社會問題”,則主要指的是那些涉及青年人群相對較廣,負面影響相對較大,危害到大部分青年健康成長,影響到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以及社會發展的順利進行,必須動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的青年現象和問題。一般來說,當社會變遷速度加快或是社會急劇轉型時,社會原有的傳統價值體系和行為規范常常受到破壞,新的社會行為及其由此形成的新的社會現象不斷地涌現,其中也夾雜著一些新的失范行為,并可能導致新的社會問題。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得到迅猛發展,既帶來了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也帶來了經濟生活領域中越來越明顯的貧富差距擴大。而國門打開后,西方價值觀念和現代文化潮流大量涌入,帶來了精神領域中價值體系的多元化和傳統權威的相對減弱。這些變遷,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強烈地沖擊著、深刻地影響著人生觀、價值觀處在形成和定型中的一代青年。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一些青年社會問題,正是這些沖擊和影響的外在表現。因此,無論是對新形勢下青年的越軌與犯罪現象的研究,還是對類似“甕安事件”中青年群體行為的探討,或是對社會普遍關注的青年吸毒問題、青年自殺現象、青年網癮現象、青年宗教信仰現象等的分析,都不能不考慮到宏觀社會結構變遷所帶來的影響。

猜你喜歡
亞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抽象話:網絡語言新興亞文化探尋
名作欣賞(2021年24期)2021-08-30 07:02:28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玩具變“潮” 已成為一種亞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亞文化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小區域內亞文化區劃分路徑研究——以重慶市區域內亞文化分區研究為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国产三级a|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a亚洲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网|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色视频久久|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国产在线欧美|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毛片免费|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成人一区|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啪啪| 欧美午夜久久|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久久亚洲天堂| 青青草一区|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com|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亚洲天堂高清| 成人韩免费网站|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无码内射在线|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亚洲乱伦视频| 国产精品第一区|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91精品综合|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亚洲黄网在线| 伊人久久影视|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毛片一区| 国产三级成人|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永久天堂网Av| 欧美www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看看一级毛片| 国产视频欧美|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