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紅霞 劉海慶 鄭明明
“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綠化景觀建設思考
宮紅霞 劉海慶 鄭明明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綠化景觀作為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多種學科知識,具有自然、文化及社會多重屬性,在高校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高校“三全育人”建設提供了多樣的育人空間。高校校園建設部門要圍繞育人目標,把握前期規劃設計、中期施工建設和后期養護管理三個重要階段,梳理挖掘高校綠化景觀建設全過程工作中的育人資源。緊緊把握好規劃設計、科普教宣體系、育人組織形式三個方向,為“三全育人”體系建設助力。
高校;三全育人;綠化景觀;屬性;途徑
“三全育人”是指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整合學校各項教育工作中的育人元素,挖掘校內外資源,創新育人方式,搭建育人平臺,構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體系。[1]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回答了教育的首要問題—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三全育人”是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舉措,其出發點就是培養人。建立完善的高校“三全育人”體系要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全育人”,“全”是關鍵。這就要求高校各個部門圍繞育人目標,深入整合各項育人元素和各類育人資源。基建和后勤等部門擔負著高校校園建設的主要職責,要主動融入育人理念,創新育人方式,為構建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的“十大育人體系”助力。
高校綠化景觀是構成校園優美物質環境的重要元素,承載著大學精神,直接影響高校教育文化氛圍,在育人方面往往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建設好的園林綠化景觀需要以自然、生態、社會、行為等科學原則為依據,融合技術和藝術手段綜合營造優美的室外境域,兼具科學性和藝術性。其建設過程有很大的育人空間可供探索。
綠化景觀涉及多自然科學學科,主要包括分類、解剖、遺傳等植物學知識,種質資源、病蟲害、育種等園林植物學知識,種植工程、養護管理、溫室等應用植物學知識,還包括景觀生態等生態學知識和土壤肥料、地理學知識等等,具有廣泛而豐富的自然科普價值;綠化景觀的自然育人屬性還表現在其形、色、味等提供的最直接的美學價值。創新科普教育形式,豐富綠化景觀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美學價值呈現方式和教育輸入渠道,是高校綠化景觀達成“智育”和“美育”的途徑之一。
植物作為綠化景觀最主要的元素,反映了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是人們表達思想情感、托物言志的重要載體。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通過挖掘植物的生長習性、形態結構和功能等賦予其相應的性格屬性,并將自己的情感及意志與植物性格巧妙結合,寄情于景,賦予植物鮮明的文化屬性。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大量地運用"比興"手法,借植物喻人物喻品德,呈現出多樣的引申意義。千百年來,植物形象代表的象征意義內涵逐漸豐富,形成了底蘊深厚的植物文化,發展至今已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文化。新時期,將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碰撞,賦予植物景觀新的內涵,可幫助實現高校綠化景觀“智育”和“德育”目的,是完善高校“文化育人”體系的有效手段。
綠化景觀的社會價值除植物提供的木材、花、果、葉等直接經濟價值外,更多地體現在提供園林空間、調節人類生理機能、優化居住面貌、改善生態環境等多方面作用,也為高校綠化景觀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植物養護和經濟價值的獲取可作為“勞動課”等第二課堂的特色主題;多重社會價值也為相關專業學科教育提供了實踐課程素材,是實施高校“智育”和“勞育”的思路之一。
1.宏觀層面
(1)總體規劃注重文化介入
將綠化景觀設計放在校園環境整體規劃中考慮,以積極主動的設計方式干預和完善綠化景觀設計與文化的關聯,是打好綠化景觀育人基礎的關鍵。[2]文化介入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考慮大學精神、地域文化等[3],引入生態綠色理念,融合多元文化,并以多種形式自然表現出來。例如筆者所在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將石油特色文化、沿海地理特點、生態環保理念以及校風校訓充分融于校園規劃設計。校園規劃確定了“一軸一心四園”的布局,布局以“創造太陽”雕塑為中心點,“創造太陽”雕塑是學校校徽圖案的原型,代表了石大精神和育人使命;以楊光華校長命名的“光華大道”作為校園景觀中軸,傳達出對石油人和學者的尊重;四個景觀園中,“學海求知園”以石油開采比擬知識獲取,鼓勵學子在無涯學海中不畏艱苦、勇于求知;“藍色暢想園”結合海洋文化和白樺樹元素,引導學生培養高潔、正直、向上的精神品格。整個校園的綠地規劃設計通過植物選種和種植手法、地形堆砌、鋪裝等材質肌理等多重元素和形式交叉融合,自然介入了“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愛國奉獻精神和綠色環保理念。
(2)布局設計突出育人空間
從校園整體規劃的角度考慮功能分區和空間布局,合理設置育人功能區和景觀區。結合不同的植物種植形式,規劃設計文娛區、休讀區、甚至單獨的文化展示空間。[4]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唯真求實園以校園文化景墻為主景,成為學校開展愛校愛國教育的重要地點。有條件的院校還可以設計建造專類植物園、植物溫室、苗圃等專業實訓基地,這對一些農林院校尤為重要。
2.中微觀層面
充分利用建筑、小品、鋪裝等其他園林元素,綜合展現景觀空間主題。例如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學海求知園”基于對石油特色文化傳承和師生的活動需求,設計了象征石油運輸道路的筆直交叉道路和象征石油開采平臺鋼架休憩平臺,搭配能源植物“黃連木”等表現石油開采文化;園中心高聳而富有生命力的新疆楊樹陣,傳遞出“艱苦奮斗、追求卓越”的石大精神。
傳統的景觀介紹指示牌、植物名牌等綠地標識牌可表現景觀概況、植物基本信息等知識,具有融于景觀和即時科普的優點;校報、植物主題系列明信片、校園植物手冊、綠化地圖等紙質載體更加靈活,也方便攜帶,但與前者一樣都受限于載體篇幅,導致科普傳播內容有限。
計算機信息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為綠化景觀科普教育提供了更加多樣的宣傳渠道。電視、廣播以及微信、微博、短視頻等移動新媒體使植物科普形式更加多樣、更富吸引力。以微信舉例,可利用學校賬號、綠化景觀建設養護部門賬號,甚至建設專門的植物科普賬號進行綠化知識科普;目前還有不少高校建設了植物數據庫、綠化管理信息系統等數字平臺,植物知識和綠地信息面向師生開放,具有良好的科普效果。而二維碼技術則幫助傳統媒介打破篇幅限制,實現與專業植物平臺如“中國植物志”網站或校園植物數據庫等的連接,即時獲取更多科普內容。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融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宣傳手段,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宣傳體系是打通高校綠化景觀育人渠道的重要途徑。
深入挖掘綠化景觀的育人潛力,需要高校各個部門協同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1.深入開展勞動教育
學校層面在整合學校資源時應重視綠化景觀建設工作的育人價值,不斷完善勞動教育的系統組織、長效機制、課程體系、落實考核等指導方案。[5]后勤基建部門作為推進勞動教育的重要參與部門,要加強對自身工作育人功能的認知,做好角色轉變,在做好管理者和服務者的同時發揮好管理服務育人作用。綠化景觀建設部門要挖掘整理工作中蘊含的專業性及具有育人價值的內容,將勞動教育和綠化景觀的設計、改造和日常養護等工作有機結合,與教學部門和學生部門共同打造有組織規劃、有過程管理、有評價考核的綠化勞動教育課程。
2.發揮學生組織作用
通過多部門聯合組織成立相關興趣小組或社團,搭建以學生組織為載體的專項育人平臺。學生組織具有靈活度高、興趣粘力大等優勢,但要真正發揮好綠化景觀建設育人作用,須把握好以下三點。一是聘請專業老師指導。課程專業老師和綠化景觀建設部門工作人員聯合指導確保社團發展的正確方向和知識輸出的科學性。二是充分利用校內外各類綠化資源。校內綠地資源為社團提供方便的活動場地和材料,同時校外市政綠地、市民植物園、花卉市場、中國園林花卉博覽會等也有廣闊的育人空間可供探索;校園線上植物數據庫、植物科普微信公眾號,“中國植物志”等專業植物知識網站等科普載體提供了豐富的網上知識資源。三是結合科學與藝術豐富活動形式。綠化景觀建設涉及的土壤、氣象、育種等學科與繪畫、攝影、雕刻、設計等藝術的融合為豐富社團活動提供了知識和藝術創作基礎,例如可開展植物認知、植物科學繪畫和攝影、植物標本制作、植物生長觀察、藝術壓花、插花等活動。
3.輔助專業人才培養
對于設置了園藝、園林、環境藝術等相關專業的高校來說,綜合考慮校園綠地,包括苗圃、溫室或專類植物園等資源建設和專業課程設置,完善專業培養方案,對專業人才培養意義重大。
[1]吳艷,韓君華.“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1):77-79.
[2]葉惠珠.風景園林文化屬性及介入對策探討[J].中國園藝文摘,2018,34(05):148-149.
[3]吳衛光.綠道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介入——風景園林課程教學筆記[J].美術觀察,2015(01):8-9.
[4]趙睿.淺析科普教育在森林公園設計中的實踐應用——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綠心科普區為例[J].現代園藝,2021,44(10):122-123.
[5]蔣立峰,吉嬙.高校后勤勞動育人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初探[J].高校后勤研究,2021(12):22-24+45.
(責任編輯:趙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