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鳳梅
(蘭州城市學院 城市經濟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經濟類專業基礎課“宏觀經濟學”承擔著培養心系社會并有時代擔當精神、正確認識和把握宏觀經濟規律的人才重任,授課中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融為一體,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已成為“宏觀經濟學”課程改革與建設的中心工作。
2018 年,章麗群[1]在闡述該課程德育內涵和元素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為“宏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參考;吳萬宗等[2]探討了“比較式”案例教學方法在“宏觀經濟學”課程思政中的應用;朱文蔚等[3-16]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宏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但是進一步持續推動把習近平“治國理政”經濟思想系統融入“宏觀經濟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宏觀經濟學課程體系是亟待解決又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本文嘗試性地回答這一問題。
2018 年以來,筆者在面向蘭州城市學院經濟學專業學生授課過程中,對“宏觀經濟學”進行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試方式、教學評價等五個方面改革。
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打破現有“宏觀經濟學”教材內容體系,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模塊化教學內容改革。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一方面將“五位一體”“新五大理念”“一帶一路”“互聯網+”、新型城鎮化和特色小鎮建設、鄉村振興和產業融合發展理念、精準扶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消費模式、把經濟穩定在合理運行區間等內容融入宏觀經濟學的傳統理論教學中;另一方面,通過打通現有章節內容體系,整合為宏觀經濟指標、國民收入決定與變動、失業與通貨膨脹、宏觀經濟政策、經濟增長等五大模塊,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進行教學設計,不斷優化和完善“宏觀經濟學”課程知識結構,提高學生解決復雜經濟問題的綜合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加強研究性、實用性、前瞻性內容,體現多學科思維融合、多學科理論融合、多學科項目實踐融合,從而使學生全面了解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基本思想,了解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堅信只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才能實現三步走的發展藍圖的信念。在達到把思政教育貫穿到宏觀經濟學教學全過程,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同時,提升學生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形成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經濟類人才需求的一流“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結合知識點,引入思政元素,收集并制作了102 個“1~5 分鐘”思政教育小視頻融入“宏觀經濟學”課堂教學,構建“導入—精講—討論—互動”的授課體系,保障教學各環節的緊湊性、完備性和有效性;通過“誘導—引導—指導—輔導—止導”等教學方式提升教學的“邏輯性、趣味性、價值性、教育性、政治性”;在傳統講授的基礎上,嘗試“例證法”“泛問答法”和“十分鐘迷你教學”“翻轉教學”以及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等多種其它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根據每一模塊內容的特點和需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設微課、翻轉課堂和慕課,形成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相統一的教學體系,逐步打造金課。習題、作業以“例題”的方式講解,以“問答”的方式鞏固,以“輔導”的方式解疑等;讓學生會撰寫一兩篇學期小論文。考試方式采取過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
課后加強對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的有效反思,找到授課的不足和短板,形成規范課程思政教學及建立線上線下有效反饋評價機制。嚴格執行學生學習管理制度,學習相關材料記錄(如小論文、試卷、成績等)存檔完整;教學過程材料完整可回溯,教學過程材料豐富(如 教學設計、教學資料、教學反思、學習分析等),能如實反映課程運行實況及效果;形成多元化考核評價,多方面、多途徑(如觀摩教學、教師互評、學生評價、督導評價等)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開展課程評價;診斷改進積極有效,針對課程評價進行反思,形成改進方案,有效地促進課程循環改進。
以理念創新、內容創新、方法創新統領課程改革。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中,賦予課程“育德功能”和“思政能力”,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育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核磁共振”的效果,達到立德樹人目的,使學生全面了解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經濟思想。一方面對西方傳統經濟理論的缺陷進行批判,另一方面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促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發生改變。
一方面,在緒論中,從三次工業革命的視角,以詳實的案列和相關影像資料比較分析1787 年至1911 年(124 年),1911 年至1949 年(38 年),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經濟與日本、印度、新加坡、美國等國家經濟發展差異原因,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成就和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理念創新;學生通過了解三次工業革命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意識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體制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創新驅動是經濟發展的永恒主題,創新中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才能做到從供給側到需求側的協調、協同發展,推動經濟快速增長,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
另一方面,在緒論中也要通過分析自2008 年以來經濟增長日益衰退,新技術革命大規模推動經濟增長動力還未形成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為什么能保持在合理運行區間穩定運行的原因,來引導學生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分析和解讀當代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歷程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充分結合思政元素,將經濟、財政、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國家政策以及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融入《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力爭在知識傳授中激發學生的智慧、情感和理想信念,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
在講授宏觀經濟指標這一模塊時,要系統地向學生講清楚西方宏觀經濟學中宏觀經濟指標的局限性。經濟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一個國家政治、社會、文化及生態文明互為一體,國家獨立、國家穩定、社會和諧是發展經濟的前提。如果經濟發展了,生態破壞了,人民健康和生存受到嚴重影響,出現嚴重的“城市病”,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浪費,在這樣的狀態下即便經濟發展了,國家實現了工業化,這種以犧牲當代人健康和子孫后代利益為代價的不可持續發展是不可取的。要讓學生懂得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由此引導學生弄清楚“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科學性,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可持續健康發展十分重要,并進一步激發學生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思想指導下,運用“新五大理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宏觀經濟指標體系。在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同時,培養學生探究式思維能力,促進學生不斷進行創新的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片面追求GDP 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以及綠色GDP 的重要性。尤其是能夠讓學生把“五位一體”總布局、“新五大理念”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思想真正入腦入心,堅定只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一定行、中國一定能、中國一定成的信心。
一是在消費理論與儲蓄理論中,引入“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消費模式”“厲行節約、拒絕浪費”“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自覺講品味、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踐行“拒絕舌尖上的浪費”的美德,構建節約型社會。向學生闡釋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決策對于提高國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的重要性,從中讓學生體會到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經濟思想處處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利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擔當。
二是在投資理論中,引入新型城鎮化建設,進行新基建,讓學生理解這些新型投資方式,對于統籌產業、人口、土地、城鄉一體和諧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共同富裕,擴大國內需求、增加就業崗位,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實現智能化、智慧化,為經濟穩定發展提供長期有力的支撐,激發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謀求新的投資方式,加快產業升級,促進經濟發展的學習自覺性和創新精神。
三是在乘數理論中,引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翼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在NI-AE 模型中,引入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在IS-LM模型中,引入美麗鄉村、鄉村振興;在AD-AS 模型中引入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在IS-LM-BP模型中引入國家匯率政策、積極參與發展周邊經貿關系、樹立亞洲安全感思想和促進全球經濟進一步開放、交流和融合的理念以及國防建設的思想,逐步讓學生了解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經濟思想已貫穿到中國經濟的各個領域,已成為在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增速放緩、經濟結構轉型、提質增效升級的動能不足、外部國際經濟環境惡化、中美貿易摩擦等諸多問題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依然穩定在合理運行區間的強大思想指導武器,已成為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的行動指南。從而使大學生自覺地把自身成長、成才與國家發展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潛移默化地培養民族自信心和為國奮斗的使命擔當和家國情懷,自覺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重任。
一是在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中,引入“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學生明白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是兜住民生的底線,多措并舉保居民就業要放在“六穩”“六保”的首位。讓學生真正領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內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自覺提升自己創新創業能力。
二是在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的效果分析中,引入打造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做好金融工作,服務經濟發展;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等思政元素。使學生了解我國數智經濟、芯片技術等領域的發展現狀和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行業領域以及“金融穩、經濟穩”的思想。增強學生對國內外經濟發展趨勢的分析、判斷、決策能力,以及第四次工業革命影響經濟發展趨勢的判斷能力,提升學生對經濟發展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協助能力、設計能力、創新能力。讓學生具備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運用宏觀經濟學理論正確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內在邏輯關系和邏輯結構的能力。
在經濟增長理論中,引入“十四五”發展目標和2035 年遠景目標,使學生懂得回應人民群眾訴求和期盼,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發展經濟的本質要求。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強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讓人活得越來越有保障、越來越健康、越來越有尊嚴,是經濟發展的根本任務。激發學生為探索并有效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不斷優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而全面提升自己。
“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改革體現了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理念,能夠把習近平治國理政經濟思想與課程內容結合恰當,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發生改變;本課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成效為出發點,統領教學設計和實施全程;本課程教學改革脈絡清晰,改革依據清晰,改革舉措具有針對性,體現出持續改進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