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偉興,謝貞瑤
(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腰椎間盤突出癥(I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種以腰腿痛伴下肢麻木為主要臨床癥狀的脊柱骨科疾病,主要是軟骨板、纖維環、髓核出現不同程度退行性改變,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導致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突出,刺激或壓迫馬尾神經或神經根,引起相應癥狀[1-2]。其發病與脊柱結構、性別、遺傳、年齡、職業,外傷、吸煙等多種因素有關。主要集中在30~50歲的青壯年[3],近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主要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有證據顯示[4],大多數患者采用非手術治療就可以緩解癥狀及體征,10%的患者需要采用手術治療。目前,針灸、推拿、中藥熏洗、艾灸、拔罐等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明確,文章梳理了中醫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治療研究進展,為治療疾病提供更多參考。
首先,腰椎間盤擔負著獨特的功能,是脊柱保持生理和機械穩定,腰椎退行性病變是腰椎間盤突出癥中最基礎、常見的病理誘因,與年齡增長,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以及姿勢不當等都有重要關系。職業類型中重體力勞動發病率為41.0%,腦力勞動為28.5%,發病率顯著高于其他職業[5]。司機等職業長期顛簸震動給椎間盤較大的壓力,導致肌肉疲勞和椎間盤壓力增高,從而增加了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風險。其次,家族遺傳也是腰椎間盤突出癥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6]。外傷不會直接導致椎間盤突出而引發腰腿痛,這只是引起椎間盤突出的誘因。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中醫學中屬于“腰痛”“腰腿痛”“痹癥”等范疇,一般認為是風寒濕邪侵襲人體肌表、腎氣虧虛、氣血運行不暢等引起的疼痛,故以散寒除濕、通經活血、滋補肝腎來治療。《諸病源候論·腰痛候》中記載:“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陰,少陰申也,七月萬物陽氣傷,是以腰痛。二曰風痹,風寒著腰,是以痛。三曰腎虛,役用傷腎,是以痛。四曰腰,墜墮傷腰,是以痛。五曰寢臥濕地,是以痛”,此書清楚地講述了腰痛的發病原因,根據以上腰痛的病因病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將腰腿痛分為以下4個癥型:寒濕型、濕熱型、淤血型、腎虛型[7]。
3.1.1 針刺療法
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治療過程中,針刺療法是良好的選擇之一,有研究表明[8],針刺阿是穴可以緩解突出部位炎癥,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側彎患者疼痛癥狀。陳帥等[9]發現,單純針刺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療效明顯,治療2個療程后,疼痛緩解,復發次數明顯減少。
3.1.2 溫針灸療法
陳柏書等[10]的系統評價中顯示,檢索了建庫至2017年3月關于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文獻,對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后,研究結果顯示溫灸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在總有有效率、疼痛指數及腰椎功能方面均優于其他治療方法。吳增[11]也認為溫針灸可以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癥狀,降低患處炎癥反應,提高生活質量及治療滿意度。
3.1.3 電針療法
電針療法是基于針刺療法,在毫針上接通人體可承受的接近生物電的微量電流,從而將帶電刺激與針刺激相結合的治療方式。丁秀芳等[12]使用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孔鏡術后殘留癥狀有較好的療效,在病變節段進展電針治療,可以顯著減輕術后病變部位疼痛,有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
Wang[13]研究表明,普通針刺、電針和溫針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時均能改善患者腰部癥狀,同時,電針和溫針的治療效果相當,且均優于普通針刺療法。符慧明等[14]研究表明,針灸結合正骨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良好的臨床來療效,能改善患者腰椎活動度及下肢麻木情況。但針灸治療有一定的風險,一定要在正規醫院由醫生辨證選穴進行治療。
運用中醫“以痛為腧”的基本理論,可以通過按壓壓痛點緩解疼痛。黃麗妮[15]運用手法推拿按摩中腰部扳法等優勢手法長時間持續按、揉,有利于突出物的回納,松解粘連,緩解患部肌肉痙攣,從而減少患者因疾病帶來的痛苦。于博洋[16]認為在臨床對急性腰椎間盤突癥治療方面推拿具有明顯優勢,根據以整體為基準,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為輔的理論基礎,采用推拿的手法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改善患者總體的臨床療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再者,有研究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腠理空疏,衛氣不足,推拿手法通過梳理松解兩側膀胱經,加之采用各種優勢手法,可疏通筋絡,加強局部氣血循環[17],促進受損神經恢復,達到脊柱動靜力平衡。但推拿按摩應在腰椎核磁及CT檢查基礎上判斷是否實施,避免腰椎損傷,應謹慎對待。
中藥熏蒸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將中藥煎煮后,利用蒸汽熏療全身或局部患處皮膚表面,蒸汽的熱力使皮膚毛孔的擴張吸收滲透中藥,使之發揮中藥藥效。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說,且有研究表明,中藥熏蒸療法可刺激人體微循環系統,促進炎性介質排泄以及炎癥的吸收,加快機體新陳代謝能力,緩解局部組織水腫問題,最終改善患者主要癥狀和體征[18]。同時,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辨證分型后制定不同藥方,因人而異的使用不同證型的藥方進行熏蒸,這樣的熏蒸方式比常規熏蒸更為有效。張紅微[19]使用中藥熏蒸結合功能鍛煉的干預措施,將中藥方劑以熏蒸的方式作用于皮膚表面,擴張毛細血管,促進局部血流,改善椎間盤營養,再加上自治的藥物配方,從而達到緩解疼痛、補腎強骨的療效。郭闖等[20]采用中藥離子導入結合中藥熏蒸的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中藥離子導入法是將藥物離子化后通過電極片透入穴位,而中藥熏蒸將熱力和藥力相結合,滲透皮膚表面吸收藥液,2種方法相結合使藥物吸收程度最大化,增加了藥物作用,結果顯示,結合法的療效最佳,無不良反應。實踐證明,中藥熏蒸療法適應癥寬泛、作用效果明確直接,無毒副作用。但進行中藥熏蒸時需嚴格執行院感管理,增加較多的消毒工作。同時,有病例報道[21],個別患者在中藥熏蒸時有發生皮膚燙傷的風險。
作為中醫適宜技術重要的組成部分,艾灸療法已在臨床實踐中廣泛推薦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許多研究表明,艾灸優于西藥,并發癥和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此外,艾灸療法費用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艾灸可以調節免疫功能,溫熱作用可以擴張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調節神經興奮性,消除炎癥[22]。艾灸與其他中醫療法相結合效果更佳,如艾灸配合穴位按摩、艾灸聯合穴位敷貼、艾灸聯合腰痛散藥燙治療寒濕型腰痛患者、艾灸結合拔罐治療血瘀氣滯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等[23]。但艾灸會產生較大的煙霧,刺激呼吸道,使病區空氣環境受到污染。
中醫定向透藥是現代康復醫學常用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之一,可以擴張皮下毛細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陳鳳翔等[24]研究中醫定向透藥療法有助于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部疼痛癥狀,改善腰椎功能,具有較好的康復效果。嵇輝等[25]采用中醫定向透藥療法治療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有相同的療效。
拔罐療法在中醫古文中稱之為“角法”,早在《五十二病方·牡痔》[26]中曰:“牡痔居竅旁,大者如棗,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頃,而張角,系以小繩,剖以刀,其中有如兔,若有堅血如末而出者,即已”這其中“以小角角之”講述了其角法的操作方式與操作部位;“如熟二斗米頃”用比喻的手法簡潔清楚的介紹了角法的吸拔方法及時間;“張角”則講述的是取罐時需要一定的力[27]。清代著名外科醫家吳尚先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所異者,法耳。”因此,拔罐雖為外治方法,但其根本在于治內;在臟腑經絡學說的指導基礎上,人體臟腑雖在機體內,但其通過經絡與體表相連,將罐作用于背部經絡腧穴上,能起到引邪外出、除濕散寒、疏經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達到調治臟腑的效果[28]。
3.6.1 刺絡拔罐
目前,在普通拔罐的基礎上,還有眾多的拔罐手法,有研究表明,刺血拔罐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刺絡拔罐聯合薄氏腹針治療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可達到活經通絡、活血化瘀的療效[29],在臨床刺絡拔罐多用于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3.6.2 藥物罐
藥物罐聯合夾脊穴深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明確,緩解患者腰腿痛,對腰背肌肌力和活動度的提高有明顯的療效,同時促進肌電圖恢復,改善腰椎功能。有研究表明,將宣痹洗劑組方:威靈仙、鐵線透骨草、海桐皮、伸筋草、花椒、紅花、川牛膝、蒼術等藥煎煮用于儲藥罐中,對非特異性腰痛治療取得了良好療效[30]。劉砂沙和齊彥春[31]選用海桐皮、透骨草、當歸、紅花、川椒等藥煎煮至中藥液,加入罐總,留罐于肩頸部位,能有效緩解局部疼痛、麻木等癥狀,取得良好療效。劉鴻雁等[32]將改良后的儲藥罐結合院內自制藥宣告洗劑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寒濕痹阻證的患者進行干預,使儲藥罐中藥液相對恒溫在40 ℃左右,取得良好療效。
近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主要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較輕患者首選非手術治療緩解癥狀,在經過正規系統的保守治療后無效或出現神經麻痹,達到手術指征的患者可以采用手術治療,但術中、術后也會產生不同手術風險,如神經損傷,感染和血腫,且少部分患者也存在二次手術風險。目前,中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較多,如針灸、推拿、中藥熏洗、艾灸、拔罐等,在臨床上,可通過辨證分型后,選擇適合其證型的治療方法,不斷完善中醫技術的流程及體系,更加深入地研究中醫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機制,以便更好地適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