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偉青 王薇 姜玉婕(河北工程技術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91)
1.專業課與思政課在育人方向上要保持一致。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社會已受到利益多樣化、觀念開放化思想的深刻沖擊,因此,對當代大學生加強思政教育非常有必要。長期以來高校專業類課程與思政課在育人方向上存在著各自為政的“兩張皮”現象,因此強調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使二者相結合,正是當前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一個主旨。[1]
2.思政教育的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要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兩種基本模式,思政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屬于顯性教育,專業類課程主要以隱蔽、間接的傳播為主,屬于隱性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2]因此,在“課程思政”改革中,應注意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以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3.學校要著力構建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的新平臺和新機制。“課程思政”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牽扯到學校的方方面面和諸多部門,需要學校上下形成共識、相互配合才能順利有效地實現,這就要求學校必須進行頂層設計,按照教育部的明確要求,加強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構建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的新平臺和新機制。[3]
4.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挖掘有特色的課程思政。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歷程和專業特色,高校要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同時,加強“課程思政”改革工作,挖掘各種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挖掘有特色的課程思政,在課程體系建設、具體課程打造等方面重點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并且圍繞專業特色培養人才,以“課程思政”特色、專業思政特色突出人才培養特色,進而彰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4]
《公共關系學》是讓學生學會幫組織塑造良好的形象,思政教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者都是追求真、善、美的活動,兩者在育人功能上殊途同歸,能很好地發揮協同教育的作用。筆者現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中的幾例,說明《公共關系學》“課程思政”的展開。
1.民主教育。民主,可以通俗地解釋為人民當家作主,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民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政府公關是在公共關系學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在現代政府公關中,強調公眾對政府的支持十分重要,這些都體現了民主思想。教學中可以舉例:廣州市委、市政府曾經舉辦過“假如我是廣州市市長”的征文活動,這個活動巧妙地運用各種大眾傳播媒介來進行傳播,消息發布后,成千上萬的市民紛紛參與進來,給政府提意見,出對策,社會效果非常好。[5]通過這樣的案例,既可以讓學生懂得政府公關中政府與公眾溝通交流的重要性,又可以讓學生受到兩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理解我國是一個民主國家,對于政府的事情,老百姓可以參與、可以擁有發言權,人民當家作主是我國民主制度的本質。第二,學生要自覺培養社會主義民主意識,關心、支持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與發展。
2.和諧教育。和諧是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新時代背景下,黨中央把和諧的價值理念推向了更新的高度,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要構建和諧社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社會和諧了,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世界和諧了,人類才能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在現代企業公關中,強調企業要處理好自身與社會各界的關系,以期擁有和諧的社會發展環境。2004年,創維集團遭遇公關危機。危機發生后,彩虹集團、國美電器等紛紛表示支持創維,正是這些合作伙伴對創維的支持,幫創維渡過了危機。可見組織與組織之間擁有和諧的關系是何等重要,企業一定要處理好和社會各界的關系。在此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可以從宏觀上滲透現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的“社會和諧理論”,讓學生首先從宏觀上理解“和諧”的重要性,其次再從專業理論出發,講解企業如何做好公關,如何處理好企業與消費者、政府、合作伙伴等各方面的關系。
3.愛國教育。愛國是永恒的時代主題。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基于個人對祖國依賴關系的深厚情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表達。高校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當代大學生必須熱愛自己的祖國,因此愛國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公關危機是公共關系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章節,筆者精心選用了這樣一個案例實現了“課程思政”。2003年《汽車之友》第12期雜志上刊登了“豐田霸道”廣告,很多網友認為這個廣告帶有侮辱和侵略性。由于廣告是在某知名雜志上發出的,事后汽車之友雜志、豐田公司、廣告公司三方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紛紛登報表示道歉。為了消除此次事件的不良影響,豐田把“霸道”改名為“普拉多”,這一風波才算過去。通過剖析這個案例,老師細心引導,在保證學生學到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大的收獲是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愛國心。[6]
4.誠信教育。誠信意為誠實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對個人來講,誠信是一種人格魅力,人無信則不立,因此人必須講誠信;對于整個社會來講,誠信使得這個社會更加文明,比如社會中經商者必須講誠信,誠信經營者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愛戴;對國家來講,誠信是彰顯大國風范的重要尺度,現如今中國逐漸走向世界舞臺,靠的就是誠信。
在公關活動的宣傳過程中,誠信也是我們要堅持的基本原則和要求,我們必須要實事求是地進行宣傳,不能弄虛作假。新聞報道中涉及誠信公關的案例也有很多,2017年11月2日,瑞士老板恪守誠信的事跡傳遍網絡,而耐克公司、三星電子等因誠信問題而被消費者投訴的惡劣行徑,相繼被央視“3·15”晚會曝光。在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從專業角度進行誠信教育,特別還要讓學生認識到,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中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也在快速推進。在此過程中,要求我們每個同學都必須不斷弘揚誠信美德,增強誠信意識,做誠實守信的合格公民。
通過在《公共關系》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
1.關注媒體報道熱點,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教師要多看新聞,關注媒體報道熱點,并且把這些熱點與自己的專業課結合起來。這樣既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又很好地做到了“課程思政”。此外,三人行必有我師,教師之間要多交流和研討,比如就最新的國家教育政策進行交流,確保教師對最新的政治理論有一定的了解。
2.潛心鉆研,深入挖掘各類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課程思政既注重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又注重于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為此,教師要潛心鉆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知識點,通過引入當前熱點話題、補充生活中的案例等教學方式,尋求二者的有機結合,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同時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自覺提高了思想政治覺悟。
3.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導入情境,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和提高學生興趣。除了案例教學法,還有討論法、演講法、辯論法、角色扮演法等,不斷變換教學形式,以此刺激學生的興奮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學會掌握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處處使學生想學,樂學。將“課程思政”體現在課堂的課前、課中、課后環節,可通過開展分享體會、主題講座、模擬辯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度參與思想互動。
4.深入學生生活,創新教育方式。只有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才能有效實施“課程思政”。和學生要多加互動和交流,現在有很多種方式都可以做到很好的交流。總之要深入學生生活,了解他們關注的話題和思想動態,在課上可以結合他們喜歡的話題開展“課程思政”,這樣學生也比較感興趣,教學效果會比較好。
“課程思政”的開展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改革永遠在路上。理論層面,我們仍需進一步的探索和論證,實踐層面,我們仍需更多的嘗試和完善。高校教師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深挖專業課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深入學生生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教育方式,實現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