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哲(鞍鋼教育培訓中心(黨校)遼寧鞍山 114032)
2021年8月20日,鞍鋼重組本鋼大會在遼寧省鞍山市召開,遼寧省國資委將所持本鋼51%股權無償劃轉給鞍鋼,本鋼成為鞍鋼的控股子企業。重組后,鞍鋼粗鋼產能將達到6300萬噸,營業收入達到3000億元,僅次于中國寶武位居國內第二,同時也將成為世界第三大鋼鐵企業。同處遼寧的鞍鋼集團與本鋼集團均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大型鋼鐵集團,鞍本融合后,兩家企業的文化融合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快速推進雙方的融合,讓本鋼兄弟快速了解鞍鋼歷史文化,為該項目研究提出了客觀要求。
202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國資委命名了首批100個中央企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命名工作緊緊圍繞中央企業黨史學習教育、“四史”宣傳教育,突出展示中央企業紅色基因、紅色血脈,深挖紅色資源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突出展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央企業百年發展中涌現的先進精神、先進典型和鑄就的大國重器。在這100個中央企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鞍鋼博物館光榮當選,位列其中,這為鞍鋼黨校立足鞍鋼博物館開展紅色主題教育創造了重要的現實基礎。
近年來紅色資源開發,紅色教育以至紅色旅游都是流行的熱點話題。但在紅色熱的背后,無論是紅色旅游還是紅色主題教育,其模式都大同小異,都是主要以“眼觀”的形式進行,停留在遺址參觀、圖片展示和櫥窗實物陳列等層面,這種單調的參觀模式和學習模式已經難以對參觀者產生心靈震撼。很多人都參加過類似參觀活動,但往往走馬觀花,只用眼看到了紅色資源,但未能用心感受到紅色教育。
新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發的時代,它不同于曾經的人找知識,而是知識找人。人們有更多的平臺和機會去自主了解感興趣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參訓者不滿足于單純地知識灌輸,而會主動爆發出自己的知識訴求。如果參觀學習的方式還是簡單停留在依靠講解員“背誦”那一成不變的腳本,是很難滿足學員的求知訴求的,大家往往會感到學習地不解渴。這種偏重講解員講,參訓者看的方式已經不能跟上時代的要求,嚴重制約了紅色資源的挖掘傳承和紅色資源育人效果的實現。
傳統的紅色資源教育方式主要集中在“講”和“看”上,缺乏“互動式”體驗,很難吸引學員主動參與進來、融入進去,難以推動紅色資源入腦入心,現場教學容易流于“自由活動”,學員成了被動走過場,紅色資源的內涵和深度價值沒有被挖掘出來、宣傳出去。在紅色資源開發和教育培訓中,應該重點應用行動學習法,喚起學員的主體地位,這樣才有利于使紅色歷史“活”起來。
(1)做活創新性設計。抓緊創新的牛鼻子。紅色主題培訓并不是一個新鮮話題,難則難在如何創新形式,使紅色資源“活”起來、“火”起來,使培訓真正達到觸及學員思想的目的。本項目將培訓形式創新作為推進項目的牛鼻子,鞍鋼黨校領導帶領研發團隊通過觀摩知名綜藝節目,體驗社會組織趣味項目,集結全校優秀青年師資,多次研討開會交流,將外部學習心得與鞍鋼實際相結合,幾經打磨,成功開發出“走進紅色鞍鋼”大型團隊拓展創新活動。
(2)做精活動題目設置。項目組堅持內容為王,在重視形式創新的基礎上,力求做精活動題目設計,讓優質題目成為學員學習的主體內容,將活動的靈魂寓于題目設計之中。題目設計緊緊依托鞍鋼博物館,將博物館各展廳作為題目的總來源,聚焦每個展廳選定數量不等的題目,題目內容力求涵蓋鞍鋼發展各個歷史時期、鞍鋼歷史各個重大事件,以及主要領導、相關英模等等。題目形式包括填空題、音頻題、語音題,還有需要團隊合作的互動題等等,充分調動學員聽、說、讀、寫各類感官,幫助學員全方位“參觀”好鞍鋼博物館。
(3)做細漸進式環節安排。本項目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重走百年鞍鋼紅色鋼鐵之路”破冰活動,第二個環節是“走進紅色鞍鋼”闖關答題,第三個環節是集體航拍。三個環節內容上環環相扣、相輔相成,自成一體。第一個環節重在熱身破冰,通過人人參與的團隊集體活動,幫助大家打破陌生,提升參與感存在感,同時,又在破冰中初步了解了鞍鋼博物館的展廳設置,為接下來參與第二個環節的活動打下了基礎,做好了鋪墊。第二個環節是活動的主體部分,即“紅色鞍鋼闖關答題”,旨在通過引導學員自主答題,促進學員在沉浸式學習中自主發現問題、尋找答案、記住知識,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第三個環節是收尾階段,集體航拍,擺出鞍鋼標識形狀,高喊口號,再次強化對鞍鋼的文化認同,升華活動主題。
(4)做實對抗式PK考核。為切實發揮活動價值作用,喚起學員培訓主體意識,提升培訓質量效果,項目組將學員隨機分成不同小組,堅持全過程考核計分,最終根據總分評先表彰,督促各組認真參與活動,提升參與感、競爭性、趣味性。
很多紅色教育資源處于“點”多“面”少的局面,分散出現,造成教育的整體性、連貫性差。在開發紅色資源培訓時,要注意做好紅色資源的系統整合,對紅色資源分類管理,制定有針對性地開發舉措,統籌一盤棋,提升培訓的系統性、完整性、科學性。例如鞍鋼內部而言,項目組將繼續盤活鞍鋼內部紅色資源,統籌謀劃本鋼、攀鋼等外埠紅色資源,形成鞍鋼紅色資源培訓開發網絡。同時注意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發展紅色資源,將歷史與當下相結合,與未來相銜接,注重紅色資源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為紅色資源項目開發開辟出源頭活水。
以本項目為例,項目之初我們考慮的只是面向鞍鋼內部職工開展培訓,但在項目完成后,我們認識到,紅色資源是全國的、大家的,紅色資源培訓開發的受益人也應該面向社會。應該將教育對象由自身拓展到外圍,拓展到學生、市民、普通黨員甚至黨外人士。要著眼于紅色資源的宣傳普及傳承發揚,針對不同教育對象設置有針對性地培訓模式,真正讓國企紅色資源與社會發展相融合,走出國企、走向社會、走進大眾。
面對紅色教育資源,作為培訓開發者,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為學員服務,把自身定位成施教者,把學員定位為受教者。在項目實踐中,我們逐漸感到,應該適當打破這種思維定勢。“教學相長”,學員不僅僅是受教者,學員也可以成為施教者,甚至與紅色資源相關的歷史人物及其后代,都可以被邀請進項目,成為項目的參與者、培訓的開發者、教學的施教者。一個高質量的紅色教育項目,應該具備一個立體多元的紅色資源培訓開發團隊和多維多角度的培訓師資隊伍。
形式創新是紅色資源培訓開發的牛鼻子。央企國企范圍內紅色資源非常豐富,培訓開發的重點不在于搜集紅色資源,而是如何盤活這些紅色資源,把學習教育同紅色資源結合起來,使學員更有效地參觀紅色資源,重溫紅色歷史,感悟紅色精神。要重點抓好互動教學,通過多種教學形式,多種學習途徑增加學員學習興趣,增強學員培訓參與性和獲取知識的自主性,引導學員帶著問題主動去看、去聽、去想、去做,并留出時間開展討論交流總結,讓每一位學員都能在培訓中深入其中、融入現場、沉浸氛圍,真正得到紅色精神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