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心 郝志如
新時代高校后勤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信 心 郝志如
[北京交通大學]
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一環,也是新時代高校后勤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針對高校后勤在勞動教育中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應強化高校后勤的育人職能,從傳統的“服務保障為主”轉變為“服務保障育人并重”,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勞動教育構建體系、培訓師資、培育文化,發揮高校后勤在勞動教育中的應有作用。
新時代;高校后勤;勞動教育;探索;實踐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勞動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導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勞動、勞動光榮的優良環境。2020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教育部出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全面部署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2021年4月 30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正式實施,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開展勞動教育上升到法律層面。由此可見,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一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校后勤如何落實“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要求,如何在勞動教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是高校后勤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也是高校后勤在新時代的新課題。
其一,高校后勤開展勞動教育是使命呼喚。高校后勤作為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自辦后勤還是引進第三方提供服務,都自然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勞動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措施,因此,勞動教育是高校后勤圍繞立德樹人要求,應該積極開展的工作。
其二,高校后勤開展勞動教育是學校所需。有研究顯示,自《意見》和《綱要》頒布以來,各地各高校積極響應,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總體上呈現出積極探索、豐富多彩的態勢,但也存在勞動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不足[1]以及勞動實踐基地和勞動場所不足,無法滿足勞動教育實踐的需求[2]等問題。可見,資源不足是當前高校勞動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需要統籌各方力量來解決,高校后勤包含在其中。
其三,高校后勤開展勞動教育是后勤所能。一是高校后勤體量大,有很多勞動崗位和勞動機會,并且多數位于校內,便于勞動教育開展。按照《綱要》中關于勞動教育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的分類,高校后勤服務于師生生活,有大量生活性勞動機會;高校后勤負責學校服務保障的方方面面,類似一個小社會,有多種崗位可以對接專業實習實踐;高校后勤也有大量服務性勞動機會,如垃圾分類值守、重大疫情等突發情況時的志愿服務等,高校后勤能提供的勞動種類覆蓋了《綱要》的要求。二是高校后勤有大量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在勞動教育中可以作為學生的指導教師。三是在高校后勤實際工作中會應用到各類勞動工具,既有簡單的手動工具,也有自動化設備,還有智慧管控系統,便于大學生們結合專業所學開展創新實踐。由此可見,高校后勤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若經過充分開發,可以成為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力量。
調研發現,當前已有部分高校后勤開展了勞動教育相關工作,也有部分高校后勤對開展勞動教育的積極性還不高,有的高校后勤尚未開展相關工作。在已經開展勞動教育的高校后勤中,開展的形式和內容正在逐漸豐富,但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勞動教育普遍缺乏嚴謹的課程設計,多停留在活動層面,存在勞動教育內容淺層化、方式簡單化的問題,學生雖然收獲了體驗,但在勞動知識與技能提升、價值觀培養等方面作用不明顯。二是高校后勤勞動教育資源看起來很多,但是也很分散,目前還沒做到從教育需求出發,統籌規劃和開發,形成符合學生特點、符合勞動教育規律的系統化資源平臺。三是專業培訓不足,后勤勞動能手和技術工人雖多,但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很難真正勝任勞動課指導教師的任務。四是融入教學和德育體系不足,少數高校后勤開設了勞動教育的選修課,部分高校后勤的勞動實踐活動對接了學生德育與全面發展培養認定系統,但多數高校后勤開展的勞動教育沒能與教學系統和德育系統對接,游離在學生教育和考評體系之外。
對于開展勞動教育積極性不高的高校后勤,調研發現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學校并未明確后勤具有勞動教育的職責。組織職能定位是指對特定機構所需完成的任務、工作和責任以及所擁有的職權的界定,明確了職能定位才能更好地圍繞目標開展工作。傳統高校后勤以“三服務兩育人”為宗旨,以服務保障為主要職能。“三服務”指為教學服務、為科研服務、為師生生活服務;“兩育人”指服務育人和管理育人。[3]“三服務”的內容是顯現的、可以量化考核的內容;而“兩育人”則通過服務的質量(比如優美的校園環境、可口的飯菜、便捷的服務等)、服務的態度(比如對學生的關心、服務人員的敬業精神)等方面,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發揮感染和教育作用。也就是說,育人的職責是通過服務和保障來間接實現,是隱性化的。自后勤社會化改革以來,學校逐步放開市場,向第三方企業購買服務,學校通過契約的方式約束企業服務的過程和結果,雖然學校也會對企業提出一些育人方面的要求,但因其不是硬指標、硬任務,更加難以考核。因此,如果不把育人職能提升到與服務保障并重的高度、不賦予高校后勤勞動教育的職責并進行考核,高校后勤很難有積極性去開展勞動教育。二是學校沒有向后勤投入勞動教育的經費。開展勞動教育必然需要人財物的投入,即便是利用后勤資源開展勞動教育,也需要增加投入。比如原本只是由熟練工人完成的一項工作,融入勞動教育之后,需要轉變原有的工作模式,指導學生一起完成,這樣勢必要打破原有的工作秩序,重新建立適合勞動教育的流程和內容,勞動材料、勞動時間和投入的人力成本等都會相應增加。因此,勞動教育經費的保障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首先,重視發揮高校后勤育人作用。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后勤職能應從“服務保障為主”轉變為“服務保障育人并重”。只有明確并強化高校后勤的育人職能,將育人職能從隱性化變成顯性化、從軟指標變成硬任務,才能引導高校后勤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勞動教育。一是要賦予高校后勤勞動教育的職責,并進行考核;二要將高校后勤開展的勞動教育納入學校教學、德育和志愿服務管理體系,建立起師資、場地、資金等保障機制;三要將后勤人力資源納入勞動教育師資庫,勞動教育教師納入學校師資培訓、考核等體系。
其次,構建高校后勤勞動教育體系。《綱要》提出了勞動教育四個途徑,高校后勤可以按照《綱要》的要求,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或選修課,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勞動文化建設等等,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工作,構建起既符合大學生需求又具備后勤特點的課內課外相結合、動手動腦相結合、技能傳授與價值觀培養相結合的勞動教育體系。
再次,培訓高校后勤勞動教育師資。后勤部門雖然有大量既有經驗又懂技術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但是一般沒有講課的經驗。要在學校的指導下,開展系統的崗前培訓,使其在師德師風、語言表達、講課技巧等方面都能滿足教師崗位的要求。針對后勤社會化改革后由社會企業為學校提供服務的情況,要強調社會企業進入高校即具備了教育職能,也要承擔勞動教育的任務,學校在培訓中應把符合條件的社會企業員工納入培訓范圍。
最后,培育后勤勞動教育文化。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融入勞動文化,比如開辟勞動教育場地并明確標識、加強勞動宣傳、展示學生勞動成果等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引導學生走進后勤,感受工匠精神,強化學生對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創造幸福的情感認同;提升后勤職工職業道德,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傳遞勞動最光榮理念;發揮黨組織把握全局、引領方向的作用,推動勞動教育在高校后勤開花結果,為培養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北京交通大學后勤集團以“為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一流后勤服務保障”為愿景,以“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服務師生為中心,持續提升安全、服務、保障、育人工作水平”為使命,在《意見》和《綱要》頒布之后,積極開展研究、承擔任務,以“三個強化”拓展勞動教育實施途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強化育人職能,打造特色陣地。結合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學校將后勤部門職能由傳統的服務保障為主,轉變為服務、保障、育人并重,并將勞動教育列入對后勤工作考核的指標之一。后勤集團在對下屬中心考核中進一步將勞動教育作為重要指標進行分解,引導全體后勤員工重視育人工作。將后勤人力資源納入勞動教育師資庫,對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考核合格后聘為勞動教育兼職教師。針對有些技術工人操作能力很強但表達能力較弱的情況,采取“1+N”組隊上課模式,即1位后勤骨干教師+N位后勤技工組成上課團隊,保證教學任務高質量完成。設立教改資金支持后勤開發“營養與美食勞動實踐“ ”植物與生活實踐”等勞動教育課程,每節課嚴格按照教學任務、目標、難點、重點、創新點以及教學模式進行設計與策劃,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制作詳細的教案,并進行多次試講之后正式納入全校選修課,深受同學歡迎。將“勞動與生活實踐”納入綜合素質培養必修課程,將日常勞動項目納入“第二課堂”德育與全面發展培養認定系統,公益性的勞動活動對接志愿服務考評體系。各項措施保證高校后勤開展的勞動教育能作為學生評獎評優及畢業升學的重要參考。
二是強化組織實施,構建實踐平臺。針對三類勞動分別設置勞動教育目標和實施路徑。生活性勞動按照長期性、全覆蓋的目標,從學生日常生活小事著眼,開展“垃圾分類打卡”“五星文明宿舍建設”等活動,設立學生衛生檢查員、安全巡查員等崗位,提升學生處理個人生活事務的能力;開辟 “食育空間”“勞動花園”等勞動教育場所,組織學生參與草地養護、鏟冰除雪、食堂幫廚等,提升學生日常勞動技能。生產性勞動針對學生的專業實踐需求,建立“教學研用”一體化機制,由后勤與學院對接,在校內開設土木工程、生物工程、環境資源、建筑藝術、電氣自動化、企業管理等專業的實習基地或實踐場所,在智慧校園、綠色學校、物流管理、園林景觀等多個領域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崗位和創新創業項目參與機會。服務性勞動結合疫情防控、垃圾分類等要求,鼓勵學生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垃圾分類、防疫值守、愛國衛生運動等相關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著重強化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2021年參加三類勞動的學生達6萬余人次。
三是強化示范引領,營造濃郁氛圍。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創新 “紅色1+1”“手拉手”等實踐平臺,開展后勤職工黨組織和學生黨組織共建,以高質量黨建推動勞動教育高質量開展。加強對后勤職工職業道德教育,強化作為“不上講臺的老師”的育人意識,通過“樓媽日志”“飲食座談會”等形式加強與學生溝通,提升實施勞動教育的自覺性,在服務過程中傳遞“勞動最光榮”觀念。加強價值觀引領,通過邀請學生參與“最美勞動者”評選、后勤十佳創新項目、職工技能大賽等活動,引導學生體會勞動的價值,培養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精神。
[1]劉向兵,黨印.高校勞動教育實施推進的多元與統一 ——基于80所高校勞動教育實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 中國高教研究, 2022(05):54-59 .
[2]王飛,車麗娜,孫寬寧.我國高校勞動教育現狀及反思[J].中國大學教學: 2020(09)75-79.
[3]韓榮貴.開展高校后勤文化建設的構想[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8(01):67-70.
(責任編輯:趙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