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嵐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運用
王 嵐
[作者: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于網絡這一載體,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種創新性延伸,具有開放性、時效性、多樣性等優勢。但在運用過程中卻面臨著諸多問題,如運用條件不完善、運用方式單一化、學生主動性不強等。從高校軟硬件環境改善、提高教育主體專業素養、強化對學生的正面引導等多方面進行系統優化,更好發揮新時代背景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運用優勢,可以提高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學生;運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新媒體的融合,充分發揮和利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優勢,既符合時代發展的特點,也是煥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力和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舉措。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建立在網絡平臺基礎上,為了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而采用的各種途徑、手段和方式的總和”[2],是依托于現代化科技產物——網絡,對傳統教育方法的一種創新性延伸,它們之間有著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在傳統方法基礎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結合網絡傳播的特性,實現了繼承與創新性發展,有著自身所獨有的優勢。
據2021年《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對國內最新網民數量規模的統計,在 10.11億的網民中有17.4%的網民年齡分布在20-29歲,在各年齡階段的比例中居于前三名,這一年齡分布基本實現了對各高校學生的全覆蓋。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交流的全球化得以實現,在網絡環境中,國與國之間以及個人與他人之間的交流不再受到空間的限制,呈現出一種自由性和開放性的特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運用使得傳統的課堂教學延伸到網絡平臺上,同樣打破了高校與高校之間、年級與年級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圍墻”,從一個小眾范圍的傳播擴展到更加開放的大眾范圍傳播,不再受到傳統方法固定于某個班級教室或學校的空間地點限制,擴大了學校教育影響的范圍。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向學生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一種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另一種則是通過書本、報刊、電視等傳統媒介向學生傳遞教育信息。這兩種方式,在信息傳遞的時效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其傳播速度遠低于網絡的傳播速度。高校運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即時了解國家最新頒布的方針、政策、法律,分析正在發生的時事熱點問題,學習最新先進人物的優良品質。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同處網絡環境中,無論是獲取網絡信息資源的機會,還是交流表達的互動,都是在平等條件下進行的,都是具有平等地位的主體。尤其是在互動方面,傳統教育方法中教師與學生更多的是“單向化”交流,教師講與學生聽,教師傳遞與學生接收,教師主導課堂,課堂教學的結束也意味著交流的結束,教師不能及時地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并進行回應。高校運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正好打破了這一局限性。教師與學生可以隨時在線交流和反饋,方便了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突破了時間限制,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式較為單一,主要采用課堂教學的模式,直接借助于書本文字或主題班會對學生開展教育并傳遞信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運用突破了傳統形式的限制。利用網絡多媒體,高校可以將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形象化,以圖片、視頻、動畫、聲音等形式加以輔助,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增強教育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除了突破內容展示形式的限制,網絡各種平臺軟件也十分豐富。高校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QQ、貼吧論壇等這些學生熟知并經常使用的平臺,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滲透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中,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樂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并積極參與,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于大學生的效果。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運用以網絡的建設和使用為現實條件。[3]高校運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配備最基本的網絡軟硬件條件,才能保證這一方法的基本運行。在硬件方面,主要是指高校對計算機設備的配備和校園網的鋪設。高校基本實現了對計算機設備的配備和校園網的鋪設,教師可以利用投影儀向學生展示更加豐富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然而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校園網絡信號的不穩定、設備的老化,多媒體經常出現卡頓或死機的現象,教師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調試設備,甚至直接無法使用設備,嚴重影響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運用。在軟件方面,主要是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建設和使用。當前,一些高校專門建立了本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分別建立了“紅色網站”“紅旗在線”“黨建在線”等。[4]但總體來講,高校對于這類網站的建設,在種類和數量上仍然較少,也有不少高校甚至沒有單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呈現形式的豐富性、多樣性、個性化的圖景,決定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綜合性要求。”[5]然而高校教育主體對于這一方法的運用,在方式上仍然處于相對單一的狀態,運用程度不夠深入。例如,由于操作水平限制,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時,依然習慣于運用傳統的線下方法,認為與學生真實的面對面進行思想政治交流、引導的效果優于虛擬網絡環境中的效果。對于年輕教師而言,與學生代溝較小,對網絡的接受程度也較強,但并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認真地學習、掌握和運用。對于方法的運用也只是停留在表層上,簡單地將思想政治課本上的文字轉移到多媒體課件上,輔之以幾張圖片、簡短的視頻進行課堂講授,或是直接網絡搜索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等信息進行展示供學生自行學習,沒有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運用多樣化方式的優勢發揮利用起來。
高校學生在年齡上已達到成年人階段,盡管已經擁有一定的自我選擇和判斷能力,但并未真正實現向社會的跨越,其心理和思想仍處于未完全成熟狀態。在網絡世界中,大學生已成為網絡積極活躍分子。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及自制能力、辨別分析能力有限,大學生更樂于去探索未知、選擇自己樂于接受的內容,從而被網絡上其他紛雜、生動的信息所吸引。例如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視頻娛樂等。而對于高校通過網絡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性知識,卻認為枯燥無味、沒有吸引力,缺乏自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十分豐富,既包含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也包含對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對于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而言,就業成為大家更為關注的事情。為了畢業后成功地實現就業,大學生忙于各種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和資格證書的考取。在利用網絡檢索、搜集信息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更是偏向于專業知識內容的學習和培訓,而忽視了高校運用網絡平臺軟件所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忽視了對自身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
一方面,硬件環境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運用提供了物質基礎。高校應加強對硬件環境打造的重視程度和資金投入。例如,在教學設備上,應注重對其及時更新和維護,對老化設備進行適當淘汰,盡可能實現網絡教學基礎設施智能化。同時,高校應盡可能地豐富設備使用類型,例如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建立VR教室,采用網絡虛擬實踐體驗法,利用VR眼鏡和手柄再現紅軍長征情境以及其他紅色教育資源,通過賦予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以增強思政教育效果。在校園網的建設上,應秉持為教育教學和學習服務的理念,盡可能實現免費為師生服務,并通過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來定期維護和升級校園網,改善其網速慢、訪問性能差等問題。
另一方面,軟件環境也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運用提供了重要支撐。習近平指出:“互聯網是當前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6]這就要求高校順應現實發展需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軟件環境建設,弘揚網絡主旋律。具體來講,高校應積極開發思想政治教育軟件平臺,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庫,將馬列經典著作、黨的路線政策、優秀代表人物案例等收集納入其中,方便教師和學生搜索、查找和學習。同時,高校應優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在板塊設計和內容展示上既講求科學性,也注重藝術性。從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入手,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利用圖片、動圖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網站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向學生展示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構建先進網絡文化,充分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功能。
教育主體應樹立明確的網絡育人意識,增強運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育人的自覺主動性,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7]這就要求教育者應具備一定的網絡操作技能。高校須為教育者提供專業化培訓機會,使教師能夠掌握并熟練運用網絡技術與學生進行即時性的交流互動,引導其思想向正確方向發展。例如,在充滿“碎片化”信息的網絡環境中,大學生更愿意去觀看和接受一些“短、小、精”的內容信息,抖音、嗶哩嗶哩、微博等一些軟件也深受學生喜愛。為此,高校可順應趨勢建立本校專屬抖音、微博等平臺賬號,將所要傳遞的知識內容通過短視頻或其他適應學生特點的方式發布,甚至以當下火爆的“直播”方式傳遞教育信息,學生可以通過留言或發彈幕的方式與教育者及時交流互動并得到有效反饋。這些多樣化方式的運用將有效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此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止是教育主客體網上的雙向互動活動,更是一種網上網下聯動的多向互動的實踐活動。[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具備把握教育時機的能力,可以利用國家重大節日、紀念日、活動等時期學生情感高漲的契機,發掘和利用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例如近幾年大火的電影《戰狼2》《我和我的祖國》《長津湖》等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電影,組織學生集中觀看并加以正確引導,線上與線下互動引導相結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心理的正面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灌輸與疏導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即強調正面教育與引導。這就要求高校對網絡上的負面信息進行嚴格的過濾,盡可能地向學生呈現積極健康、充滿正能量的信息內容。同時,利用網絡的匿名性與便捷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盡可能打消學生與教育者交流時所產生的緊張與顧慮。引導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運用網絡及時、便捷、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解答或尋求教育者的幫助。
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引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有助于學生在網絡世界中辨別是非與真假,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保持冷靜并理性分析問題。高校運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采用多樣化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網絡社交平臺呼吁學生自覺學習并遵守網絡法律法規,加強自我教育、約束、管理,形成綠色、文明、健康上網的自覺性及辯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運用過程中,應將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相關內容,例如優秀榜樣人物事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或其他教育方式中去,發揮榜樣示范的力量。引導學生既注重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又注重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養的培養,主動地參與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運用中去。
[1]張鵬程.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的哲學意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6):9-12.
[2]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郝紅梅.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9.
[4]夏紅輝,王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8(02): 132-135.
[5]曾令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內涵及其體系構建[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02):85-88.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周長春.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
[8]袁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教育探索,2015(09):124-128.
(責任編輯:楊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