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慶英 張代軍
新時期高校后勤醫療機構治理主體及其權益的探討——基于“五Z一線”的視角
于慶英 張代軍
[浙江財經大學]
解決好高校后勤醫療機構治理問題是搞好新時期高校建設的必然選擇。文章依據利益相關者多邊治理模式相關理論,闡釋高校后勤醫療機構治理相關主體,并基于“五Z一線”這一全新的視角,透視高校后勤醫療機構在“旗幟”“體制”“組織”“機制”“配置”和發展路線等方面所面臨的相關治理主體的權益問題,進而針對所存在的主要問題,給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高校后勤;醫療機構 ;治理主體;權益;“五Z一線”
眾所周知,高校后勤是現代高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組織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發展進程中,其醫療服務機構相關主體存在多種形式。如高校自辦后勤模式中隸屬后勤的衛生所或校醫院,或通過招投標方式引進社會醫療機構的形式,或共享社區醫療機構服務方式的形式等等。高校后勤醫療服務機構不同形式的存在,相關治理主體的經營理念、體制機制等方面有所不同,涉及學校、醫療監管機構、后勤醫療機構醫護人員、高校師生等相關主體權益監督與制衡的治理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有效解決。高校后勤無小事,涉及高校師生身體健康問題的后勤醫療服務更是重中之重。“五Z一線”是基于“旗幟”“體制”“組織”“機制”“配置”和發展路線的視角,系統分析新時期高校后勤醫療機構治理主體及其權益的相關問題。“五Z一線”中的“Z”來源于該視角前五個概念第二個字中的第一個拼音字母。
明確高校后勤治理主體是完善后勤醫療機構治理模式的基本前提。基于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構建的價值取向,高校后勤醫療機構的治理是多邊的,它不僅包括校方及其代理機構和醫療行業監管機構,它還包括后勤醫療機構相關的職能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同時還包括學生、教職工以及其他醫療服務服務對象。如果校后勤醫療機構有負債的話,那么,其治理主體還包括相應的債權人。
多邊治理模式相對單邊治理模式而言,治理主體或客體的地位是相對的,如果涉及行為人的權益維護,此時就會具備治理主體的資格。在此,我們著重探討后勤醫療機構利益相關者處于治理主體地位時權益的維護問題。相對單邊治理模式而言,多邊治理模式的構建更加符合公平原則,也是提升企事業單位治理能力與水平的目標模式。和后勤醫療機構是否存在利益關系或者說權益方面的利害關系,是其治理主體確認的基本依據。
高校后勤醫療機構的利益關系主要包括基于公益教育的社會效益和基于單位或個人的經濟效益所衍生的利益關系。政府和校方基于高校育人理念,注重后勤醫療服務的公益性,重視其社會效益無可厚非。因此,校方和政府等相應監管機構屬于高校后勤醫療機構治理的主體。后勤醫療機構無論是自辦后勤、高校委托代理的社會醫療機構,還是高校社區共享醫療服務機構,作為一個整體,自然和后勤醫療服務存在經濟上的利益關系,其治理主體的地位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我們將治理的視角聚焦于高校后勤醫療機構體制機制建設中,那么其醫務人員無疑構成醫療服務機構的治理主體。高校師生,尤其是學生,是接受高校后勤醫療機構服務主要對象,他們無論是享受大學生醫保,還是社會醫保,通常高校后勤醫療服務機構是其選擇醫療服務的必要環節。作為醫療服務的消費者或購買者,當然,大學生同后勤醫療機構存在權益上的利害關系,因此,高校學生的治理主體的地位不容忽視。
鑒于高校后勤醫療服務機構主體的多邊性和復雜性特點,在此,我們基于“五Z一線”的視角,對所提問題予以透析。
不忘初衷,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新時期辦好特色中國高校的教育治理理念已深入人心,堅持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方向已基本達成共識。高校后勤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的三大職能,在后勤醫療服務機構治理模式的運作中得到相應的體現。但由于后勤醫療機構主體存在的多樣性,在高校醫療服務機構具體服務項目中,其服務理念或經營意識,在實際管理中的體現會有所差異。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高校醫療服務的公益性和經營性如何結合的認知問題。針對社會效用和經濟效益如何結合的后勤醫療服務理念,將直接關系到其相關治理主體權益的形成與分配。并且,高校發展歷史、發展環境、后勤社會化改革進程、后勤醫療服務相關主體的成熟度等,構成導致服務理念存在差異的主要因素。
國內高校無論是教育部直屬,還是省屬、省地共建或私人辦學,總體上還是以事業編制為主。受財政資金辦學的限制,自辦后勤的高校,基本會引進社會資金彌補后勤醫療機構服務所需資金的短板。高校醫療機構所有制的性質和其治理主體的權益,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利害關系。國有資金辦學代理人,在其權益分配制度設計方面,會凸顯醫療服務的公益性,相對側重于教育和行業行政管理治理主體權益的維護。如果辦學資金主要來源于社會或私人,其相應的制度設計,將會側重于治理主體經濟權益的維護。
一般社會醫院科室總體分為內、外、婦、兒四大類,三甲級別以上的醫院還會劃分出更細的門類,以滿足多樣化患者的就醫需求。面對高校師生的后勤醫療機構,通常設置全科診室,以滿足這一特殊群體的就醫需求。然而,在實際中,后勤醫療機構通常通過轉診的方式將相對特殊病患學生轉到二級及以上醫院就診,且轉診標準較為模糊。顯然這對相關治理主體在選擇與被選擇醫療服務方面,缺乏有效的參照系。學生就醫通常也會就高不就低心態,由后勤醫療基層醫療機構,向上級醫院轉診情況較為常見。這種情況的出現,一個完整的醫療服務項目及其流程會因轉診而被分割,相應服務的社會效應和經濟利益將會由兩個以上的醫療機構及其人員共同完成,由此會涉及到相應權益的分享問題。
后勤醫療機構治理主體的權益“機制”方面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考核機制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高校后勤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基本是技術崗位上的職工,相對高校后勤員工而言,他們屬于小眾群體。針對后勤員工業績考核的一般規則也不太適合醫務人員的業績考核。現實中,高校考核機制,著力點通常放在教學與科研方面的考核,基本是圍繞論文、課題、獲獎等三項內容進行業績考核。實驗室、圖書館等教輔部門的考核機制的設計,也具有較為明確的針對性。而新時期高校建設體系不可或缺的后勤醫療機構,在考核機制設計方面,顯然,教學、科研及教學輔助人員業績考核事項,對后勤醫務工作者的績效考核事項的確認沒有多少參考價值。硬性對照教學科研及教輔人員的考核標準,則缺乏有效的針對性,勢必導致權責不明晰,進而會影響后勤醫務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自身權益的維護。
“配置”包括高校醫療機構人、財、物、管理和技術等資源的配置。在此,所謂的額“配置”,我們特指高校后勤人力資源方面的配置。高校后勤醫療機構,尤其自辦后勤的后勤醫療機構,在醫務人員隊伍建設方面通常會受所處“平臺”的制約,不僅在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空間方面有所局限,通常還會存在人員安置方面的被動。如學校引進教學科研人才的家屬安置,校后勤醫療機構為貫徹校方用人配套政策,會安置一些不太符合機構科室要求的引進人才的配偶或其他家屬,甚至存在工作中需要特殊關照的現象,這種情況自然會影響到后勤醫療機構管理規范以及團隊建設的優化問題,以至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相關治理主體的權益問題。
高校后勤醫療機構發展路線是實現其經營管理目標的行為軌跡,其道路的正確性和合理性,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受人們認知的局限性,醫療服務機構實際選擇的發展路徑和其經營管理之道通常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左傾”或“右傾”,或者說,存在保守或激進的傾向。是否遵循高校后勤醫療機構經營管理規律是其成功或挫折的根本原因。自以為是或無知無畏所導致的不必要的損失,必然會使相關治理主體的權益受損。
維護好高校后勤醫療機構治理主體權益的過程也是相關治理主體文化形成和展示的過程。做好后勤醫療服務,就是做文化。其服務理念、宗旨、價值取向等核心文化,即為引導其發展的旗幟。高校后勤醫療機構文化建設,并非獨樹一幟或另起爐灶,應依托新時期校園文化建設,并同校園總體文化一脈相承,同時也是一曲辦好中國特色大學所展現的文化自信的新樂章。
后勤醫療機構治理主體的體制建設本身就直接涉及到醫務人員權責問題。所有醫務工作者的工作都是在權責及其范圍的框架內開展后勤醫療服務的。在制度建設中,尊重醫療服務規律,圍繞維護好醫務人員身心健康這條主線深化治理主體的體制改革,發揮好制度應有的約束和激勵功效,讓每一條相關規章制度的條例,都使醫務工作者權益的維護有根、有據。
“馬再壯也要靠腿支撐”。高校后勤醫療機構既要做好科室建設,又要注重搞好后勤醫療服務團隊建設。提升高校后勤醫療服務品質,需要針對新時期高校師生這一特殊群體醫療健康需求,調整、補充相應的科室組建,不能打哪指哪,因人設崗。不能在重視員工權益的過程中,輕視學生等醫療服務對象的權益。一定要做好醫務服務團隊建設,以彌補基層醫療單位醫務人員配置方面的相應短板。
醫務工作者的學識、經驗、技術和個人發展的相關權益應給與應有的尊重,他們的工作性質有別于高校教學科研,關乎醫療服務對象的生命健康,也是高校穩健狀態的保障性工作,存在相對較大的精神壓力。因此,針對高校后勤醫療機構人員的考核,要結合其醫療服務主體的職稱、出診時間、門診數量、服務品質、醫療無事故周期長短、服務對象反饋意見等項目作為考核工作業績的主要依據。其中,后勤醫療服務安全無事故周期和服務對象反饋意見的考核情況,應給予特別關注。
后勤醫療機構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基于高校醫療服務對象客觀要求對標展開的,不應局限于現有后勤醫療機構人力資源的現狀。既要注重后勤醫療服務人才的引進工作,也要用好現有人才。在管理中,應遵循以道為本,維護好醫療機構治理主體身心健康。管理的核心問題,不是公益性和經濟性,而是人性,要切實尊重后勤醫務工作者的應得權益。服務品質和核心問題是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問題。值得強調的是,滿意度具有一定客觀屬性,即并非是指特定人員的滿不滿意問題,而是指新時期高校后勤服務對象在“常態化”狀況中的符合常理的滿意度問題。或者說,它是剔除極端情勢下的滿不滿意問題,是一個回歸分析的結果。同時,服務品質,并不局限于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問題,其中也包含相后勤醫務人員以及其他治理主體滿意度問題。通俗地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后勤醫療服務的傳統和創新并非是完全割裂的兩個部分。一般來說,創新是在傳統模式基礎上的變革。如果說傳統模式是一條習慣走的“路”,那么,創新就應是更加符合后勤醫療發展規律的“道”。這條“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只有通過人們的探索發現,才能夠識別它和遵循它。“五Z一線”的線,是供后勤醫療機構選擇的發展路徑,也正是這里所指的“路”。只有更加符合發展規律的“路”,才是更優化的路徑。
高校后勤醫療機構雖然有多重存在形式,但涉及到相關治理主體權益問題則是一個共性問題。后勤醫療服務機構治理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做好治理主體與客體雙方權益監督與制衡的制度安排。基于“五Z一線”的視角,透析高校后勤醫療機構治理主體權益問題,有助于發現和梳理所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要根據所處經營管理的具體環節,準確把握其癥狀所在,精準施策。
[1]唐志成科學發展觀與深化后勤社會化改革[J].高校后勤研究,2004(03):3-6.
[2]王震.淺析后勤社會化改革形勢下高校后勤服務的開展與監管考核 [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1):28-29.
[3]張柳華,李英華.“十四五”高校后勤改革創新與高質量發展[J].高校后勤研究,2021(01):3-4.
(責任編輯:趙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