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紅
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模式研究
韓麗紅
[泉州師范學院]
堅定文化自信可以增強愛國情感,而深厚的愛國情感有助于夯實文化自信底氣。從內在溯源看,文化自信與愛國主義二者是相互契合的,同時又是相互促進乃至融合發展的。堅定文化自信是凝聚國民精神、實現民族復興的支撐需要,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應然要求,是助力學生發展、培養時代新人的現實選擇。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進一步加強文化自信培育,提升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本文嘗試從文化自信培育與愛國主義教育視角出發,探索構建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路徑。
文化自信;培育;愛國主義教育;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高度的文化自信,造就文化的繁榮興盛,從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廣大青年學生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堅定文化自信,努力成為文化自信的堅定信仰者和積極踐行者,做有愛國情懷的新時代青年。
文化自信是一種精神品質和精神力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2]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和“魂”,是凝聚團結人民積極奮進、展現優良精神風貌、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底氣。堅定文化自信可以增強愛國情感,而深厚的愛國情感可夯實文化自信底氣。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堅定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偉大斗爭中產生的革命文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以文化自信培育為重要內容,著力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從內在溯源看,文化自信與愛國主義二者是相互契合的,同時又是相互促進乃至融合發展的。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深沉的底蘊、靈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文化自信培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其題中之意,高校不僅要增強大學生對我國優秀文化和先進文化的認同感,更要在堅定文化認同感的同時,喚醒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豐厚愛國主義情感。文化自信的培育為愛國主義情感的夯實提供了重要載體,要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去鍛造當代大學生,滋養他們愛國主義情感的積淀和升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3]。厚植愛國的情感,就要引導大學生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深遠歷史和絢麗文化,時刻維護民族利益和國家尊嚴。可以說,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為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了思想溯源,為堅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強有力的情感基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廣大學生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厚植廣大學生愛黨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認同感、凝聚感和自豪感,帶領新時代大學生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自內向外、由表及里、知行合一,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進而增強大學生對國家文化的認同,培育與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4]堅定文化自信,是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精髓與文化基調的一種認同,是國家和民族長期積淀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價值導向,并扎根于國民群眾,內化于輩輩相傳的一種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凝聚著人心,透露著文化自信底氣,牽引著人們堅定不移地走好中國道路,支撐著人們弘揚中國精神、秉承中國情懷、凝聚中國力量,凸顯著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奮斗的堅強決心。
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5]在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下,世界各國不再是封閉的絕緣體,各國之間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形成紛紜復雜的世界文化浪潮。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唯有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國特色,夯實中華文化底色,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才能守好意識形態領域的國家文化安全,才能在國際舞臺有中國的聲音,才能贏得應有的話語權,從而不斷提升國家的影響力,夯實國際地位。
內化文化自覺,踐行文化自信,是新時代大學生自我發展需要,也是成長成才的需要。要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文化教育和文化自信培育,讓廣大學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悄然萌生更加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是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所在,也是培養時代新人的現實選擇。新時代大學生身肩民族復興之重任,要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就應該更加自覺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紅色革命文化的感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滋養,更加堅定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忠實踐行者、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者。
基于文化自信培育視角,構建“五個三”網格多維體系,尋求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發展,探索新時期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模式。
1.人人參與的氛圍
利用網格化管理思維,實行“三級”管理模式,營造人人重視的良好氛圍,構建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與愛國主義教育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要素。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采用三級管理的形式。一級管理:加強組織領導,高校領導班子擔任總指導,“抓牢”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與愛國主義教育融合發展工作的領導責任。高校領導班子要做好頂層設計工作,充分調動學校各個職能部門的聯動力,創造有利于大學生文化滋養的優良環境,讓大學生逐步堅定文化自信,切實提升愛國主義情感。二級管理:高校職能部門協同二級學院領導班子,“抓實”各二級學院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管理責任,做好“三全育人”工作,引導大學生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夯實愛國情感。三級管理:高校全體師生協同努力,人人參與,形成強大合力,共同推動文化自信培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發展,“抓細”大學生文化學習、文化傳承傳播工作,逐步喚醒大學生文化意識,由內而外建立文化信心,涵養愛國主義情感。
2.時時堅持的氛圍
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文化自信培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需要高校師生人人參與,更要廣大師生時時堅持。需要師生增強責任意識,發揚“我重視、我參與、我堅持”的精神。一方面,廣大教師要著力發揮課上教學課堂和課后實踐課堂的文化育人作用,針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文化知識傳授教育和普及宣傳教育,讓學生在成長成才的各個階段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另一方面,廣大學生要增強自律意識,在時時堅持中自覺地汲取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在日積月累的沉淀中形成傳承優良文化、弘揚紅色文化和發展先進文化的行為自覺。
3.處處響應的氛圍
利用好校園豐富的宣傳平臺資源,如通過校園廣播,播報正能量的文化類訊息,并通過LED屏幕、橫幅、海報等展示文化宣傳標語,讓文化氛圍立體和鮮活起來。此外,還可在教室、宿舍、辦公樓、食堂、體育場等場所,合理規劃一系列文化類宣傳內容,推出一批內容豐富、思想性強、價值導向鮮明的愛國主義教育文化資源,讓廣大學生沉浸在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在耳濡目染中建立起文化自信,逐步內化為愛國情感。
1.專任教師隊伍
筑牢思想引領。建設政治過硬、知識儲備豐富且綜合素質高的專任教師隊伍,鼓勵和支持相關專任教師打造文化學習“教室金課”和“網絡金課”,豐富大學生文化學習“線上+線下”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文化傳承示范教育,全方位融入文化自信培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筑牢思想政治引領,提升文化認同與愛國情感。
2.高校輔導員隊伍
夯實組織引領。一定程度上,輔導員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創造者、組織者、引領者和服務者,在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及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一就體現在組織引領方面。輔導員做好校園文化、思政第二課堂、志愿服務等活動的組織工作,為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其二體現在輔導員利用組織主題班會和主題教育活動等,在大學生中開展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教育,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文化養成教育、文化自信培育以及愛國主義情感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3.師生黨員隊伍
推進先鋒引領。充分調動師生黨員的積極性,增強黨員責任意識,發揚黨員服務精神,發揮黨員在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中先鋒模范作用。在校園內外開展喜聞樂見的文化學習和文化傳承傳播志愿服務活動,通過黨員示范引領效應,帶動高校大學生自覺而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深化對中華文化的全面了解,增強文化自信底氣,筑牢愛國主義情感。
1.思政課堂
高校要充分發揮思政課堂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加強思政課堂設計,讓思政課堂成為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和愛國主義提升的點金之筆。首先,廣大思政課教師要在思政課堂融入文化知識要素,激發學生的文化意識,引導大學生深刻領會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紅色革命文化的歷史意義,增強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提升文化認同感和愛國使命感,在思政課堂學習中強化文化自信。其次,利用思政課“2+1”實踐教學,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開展實踐教學基地現場學習活動。通過現場教學,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促使實踐教學思政課堂成為學生熟悉文化、探索文化和涵養愛國情感的重要場所。
2.網絡課堂
運用“互聯網+”思維模式,利用網絡視頻課堂,開展形式靈活的微信、QQ、釘釘、騰訊視頻教學。也可以定期組織大學生觀看有關先進文化傳承的專題網絡電影,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文化色彩和學習氛圍,幫助學生用心去感受文化的力量,讓學生在相對輕松的視覺和聽覺感受中提升文化的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滋養愛國主義情感。
3.易班課堂
利用易班課堂開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是新媒體融合時代的發展使然。可充分拓展易班平臺的相關功能,設置“文化學習之窗”專欄,添加內容豐富的文化推介美文與文化傳承宣傳片,并將優質文化學習精品網絡課程和“學習強國”平臺的紅色資源共享易班,圖文并茂、動靜結合,增強易班文化學習專欄吸引力,使易班平臺成為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特色“紅色課堂”。
1.以黨性教育為抓手開展紅色文化精神“大傳承”
以黨性教育為抓手,依托院校黨團組織開展紅色文化傳承主題黨日活動和主題團日活動。定期組織廣大學生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宣傳片、先進模范人物宣傳片及地方特色文化宣傳片,組織大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性教育基地等,感受紅色革命文化精神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豐富底蘊,學習先進模范主動擔當作為的優秀共產黨員事跡。通過這些抓手,不斷拓展文化學習教育成果,在多元變式中展現紅色文化精神的“大傳承”,厚植愛國情感。
2.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大融合”
借助校園文化活動這一載體,牢牢把握校園文化建設這一契機,以學風學貌、校風校貌建設為重點,將文化自信培育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教學科研、專業發展、學風建設、校企合作等方面,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大融合”。通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搭建校園文化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合作平臺,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將文化自信培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同院校內涵建設與發展聯系起來。
3.以創建人文學堂為特色促進文化自信培育“大發展”
創建文化教育特色品牌“人文學堂”,邀請校內外專家作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專題講座和文化漫談報告,開展對大學生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文化認同教育,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大力實施“有靈魂、見活力、有特色”的高校特色文化自信培育與愛國主義教育融合發展模式,努力打造文化育人工作品牌和文化傳承工作的“高校經驗”。
1.高校
高校為大學生科學文化素養的提升及健康人格的養成創造了良好的校園環境,廣大學生愛國情感的積淀正是在大學生活中一點一滴形成的,他們在校園思政課堂和校園文化活動中加深對民族精神的傳承感、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形成相對成熟的愛國心智。高校要引導廣大學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廣大學生在學中思、思中學,進而成為有使命擔當的新時代青年大學生。
2.家庭
父母要營造優良家風,以身示范,在優良的家風教育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大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紅色革命文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自覺。夯實文化自信底氣,增強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引導孩子朝著健康、積極、樂觀、堅韌的方向發展,幫助孩子塑造健康向上、努力拼搏、勇于擔當的人格,在家庭教育中抓牢抓實愛國主義教育。
3.社會
社會的價值導向和輿論氛圍導向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正能量要凸顯,主旋律要唱響,優良文化要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弘揚,愛國行動要堅定,社會與高校、家庭一道協同發力,形成有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為大學生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總之,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底氣十分重要。高校肩負著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使命,要緊跟時代發展方向,創新教育模式,為祖國人才的培養、民族精神文化的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7-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 -18.
[3]習近平.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N].求是,2021-2-20.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5]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1-30.
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文化自信視域下泉州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創新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AS180340)
(責任編輯:胡新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