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暉,呂 晨,王麗娟,鄭逸璇*,陳瀟君,蔡博峰,嚴 剛,
1.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碳達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
2.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空氣質量模擬與系統分析中心,北京 100012
氣候變化是目前人類面臨的重大全球性挑戰之一[1-4].我國已明確了二氧化碳(CO2)排放力爭于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愿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為支撐這一根本性變革,實現目標愿景,需要系統謀劃、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管控制度體系、政策工具、管理手段.黨中央已明確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5],同時我國正處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時期[6],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將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考慮到目前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管控仍處于起步階段,依托環境污染治理已形成的成熟制度體系和管理手段,將降碳目標有機融入其中,是現階段推動降碳目標落地、實現協同增效的重要途徑.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從決策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基礎性生態環境制度,由“三線一單”、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構成全鏈條源頭防控體系.鑒于以工業源為主的建設項目溫室氣體與污染物同源、同過程排放等特點,在現有環境影響評價中同步考慮溫室氣體排放,是最經濟、最高效的政策路徑選擇.此外,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不局限于微觀管理,它是串聯宏觀、中觀、微觀的系統性源頭防控手段,在“三線一單”、規劃環評中統籌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控制目標,結合項目環評落地實施,可在空間、行業、源等多尺度兼顧減污與降碳,有效控制新增排放,助推重點行業高質量達峰.國內外研究[7-15]表明,將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影響評價程序相結合可有效促使企業持續關注溫室氣體排放量,激勵企業在降低碳排放的基礎上完成項目.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環境影響評價程序一般分為七部分[16-20]:①劃定溫室氣體排放范圍;②識別溫室氣體排放行業類別與項目細節;③評估直接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碳匯量;④檢查溫室氣體管理計劃與項目適應性管理;⑤溫室氣體排放量核算;⑥提出減排措施;⑦制定監測制度.個別國家定性分析了排放量與氣候變化的關系.溫室氣體排放量測算方法主要按照國際通用的排放因子法計算,對于需要測算全生命周期排放效率和排放量的項目,則根據同類型生產工藝、產品采用比照方法進行估算.我國生態環境部提出“十四五”期間試點將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納入“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和環境影響評價[21-22].2020 年初,重慶市在《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九龍園規劃(修編)》和九龍“萬博年產360 萬噸特鋁新材料項目”環評中首次開展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在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增加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相關內容,結合碳強度考核、碳市場建設、氣候投融資、碳匯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政策措施和節能降碳技術發展現狀,提出碳排放總量控制及綜合利用可行途徑[23-24].但目前國內針對溫室氣體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的系統研究較為鮮見.
我國正處于溫室氣體排放評價試點啟動階段.在體系和方法方面,國家和地方層面尚缺乏系統研究;在實踐方面,地方試點內容相對簡單,主要以測算項目碳排放量為主,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環境影響評價.基于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瞄準決策支撐需求,該研究綜合考慮國內外將氣候變化納入環境影響評價的管理實踐,以及我國制度特征與發展現狀,提出將溫室氣體納入我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技術方法,并通過實際案例開展分析,判斷該研究構建的技術方法的可行性與適用性,以期為國家全面開展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基于國家宏觀戰略目標及溫室氣體理化特性,將溫室氣體納入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應遵循的3 個基本原則:①系統性原則,包括CO2在內的主要溫室氣體影響具有均質性、大尺度等特征,這決定了應從全社會角度出發系統評價其影響,僅針對局地影響開展評估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②全過程原則,評估應包括能源消費、工業過程產生的直接排放,以及電力、熱力等消費產生的間接排放,實現排放節點全覆蓋;③協同性原則,基于環境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同根、同源、同過程的特性[25],應協同開展建設項目污染物評價與溫室氣體排放評價,實現互相支撐、互相補充,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獨立并行.
基于上述原則,該研究在我國現行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下提出在建設項目環評中開展溫室氣體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方法,包含項目分析與判斷、影響因素識別、影響預測與技術分析、綜合環境影響評價四部分(見圖1).
1.1.1 項目類型
不同類型、不同行業建設項目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程度差異顯著,判斷項目類型是開展影響評價的基礎.項目類型判斷包括明確項目所屬行業、主要產品和工藝,以及判斷建設項目的新增來源與類型.前者能輔助初步識別評價范圍,后者有助于明晰評價邊界、篩選評價方法、構建評價指標.一般可將建設項目分為新建項目、改/擴建項目、轉移項目;根據我國產業、能源等相關政策,還可分為產能替代項目、煤炭消費總量指標替代項目.
1.1.2 評價范圍與邊界
在對項目所屬行業與類型進行判定后,綜合運用核查表法、專家咨詢、類比分析等手段,對建設項目工藝流程進行全過程分析.在現有環評流程中產排污節點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識別排放節點、排放的溫室氣體種類,明確項目溫室氣體排放全過程來源.對CO2而言,來源一般包含燃料燃燒過程和生產工業過程的直接排放以及電力、熱力消費導致的間接排放.
此外,需根據項目類型確定評價邊界.對于新建項目、改/擴建項目只需評價項目本身建成或改/擴建后新增的溫室氣體排放影響;對于轉移項目,要分別分析項目轉移后對遷出地、遷入地的影響,并系統評價項目轉移對全國溫室氣體排放凈變化的影響;對于產能替代項目、煤炭消費總量指標替代項目,要同步分析原項目溫室氣體排放情況,綜合評價項目對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凈影響.
溫室氣體排放受復雜系統影響,對于一個項目而言,除受項目規模、產業特點、工藝流程、工藝結構、工藝水平、能源消費強度、能源消費結構等項目自身因素影響外,還受政策制度、民眾生活消費方式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26-28].全面、準確地評價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是要針對不同項目特點,識別所有影響因素,并著重分析重點因素的影響.
由圖2 可見:針對新建項目、改/擴建項目至少要分析項目規模、工藝結構、原燃料結構、原燃料消費量、原燃料品質、技術水平等因素;對于產能轉移項目,除分析上述基本因素外,還應對項目轉移前后遷入地和遷出地產業結構、能源(電力)系統的變化等因素進行分析;產能替代項目、煤炭消費總量指標替代項目的溫室氣體排放往往還受到政策制度的顯著影響.在實際操作中,一個高耗能、高排放的建設項目評價涉及多種影響因素,識別并鎖定主要因素和核心變量是準確判斷其影響的關鍵,必要時可借助IPAT (environmental impact,population,affluence,technology)回歸模型、LMDI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分解法等模型方法輔助進行定量分析[29].

圖2 溫室氣體排放評價影響因素分析Fig.2 Analysis char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assess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GHG emissions
1.3.1 溫室氣體排放影響分析
將溫室氣體納入環評體系意味著環境影響預測內容應包含溫室氣體排放量影響、氣候影響、碳匯量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等方面.鑒于我國當前溫室氣體管理基礎較為薄弱,現階段具備可操作性的環境影響預測主要是指預測項目對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影響,特別是對CO2排放量的影響;對于以其他溫室氣體為主要排放物種的建設項目可直接預測溫室氣體排放影響或根據增溫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將其折算成CO2當量進行測算.該研究主要分析CO2排放量影響預測方法.
該研究中CO2排放量包括建設項目投產后在生產運行階段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包括自產和外購)燃燒和工業生產過程等活動產生的CO2直接排放,以及因使用外購的電力和熱力等所導致的CO2間接排放.目前,國內外廣泛采用的CO2排放量核算方法是排放因子法[30],工業過程排放也可視工藝特點采用物料衡算法等其他方法進行測算.排放因子法計算公式:

式中,Etotal為項目CO2排放總量,Ed為項目CO2直接排放量,Eind為項目CO2間接排放量,i、j、k分別為燃料燃燒、工業生產以及外購電力、熱力環節,EFd,i、EFd,j、EFind,k分 別為相應環節的CO2排放因子,Ai、Aj、Ak分別為相應環節的燃料消費量、產品產量以及凈購入電力或熱力值.
改/擴建項目按照相同方法計算,計算時上述各指標表示改建或擴建后新增的排放量.
轉移項目CO2排放量計算公式:

式中:Enet為全國CO2排放凈變化量;Eimi為項目轉移后在遷入地產生的CO2排放量,測算方法同式(1)~(3);Eemi為項目轉移前在遷出地的CO2排放量,測算方法同式(1)~(3).
替代項目CO2排放量計算公式:

式中,Es、Er分別為替代項目、被替代項目的CO2排放量,測算方法同式(1)~(3).
1.3.2 協同治理技術分析
建設項目采用不同的工藝技術方案可能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影響也會不同.在項目環評中考慮協同性因素,除擴展和完善指標評價、影響因素識別、影響預測等方面外,更重要的是在技術方案選擇環節加以考慮.在現有環評的技術方案選擇中,應同步分析污染治理技術的能耗和能效、污染物削減率、碳排放增量以及單位能耗碳排放強度,以單位污染物削減量的增碳量為指標,橫向比較分析不同治理技術方案的協同度,以此作為技術方案優選的重要依據.由于我國缺乏減污降碳可行技術儲備,現階段可基于現狀調查提供的基礎數據,結合國內外污染防治和減碳可行技術研究與應用進展,采用對照法分析不同污染治理技術或組合的能耗、能效、增(減)碳量及強度等參數.視項目所處地區環境質量現狀及改善需求,在滿足污染物排放標準、污染控制要求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做出節能、低碳技術方案選擇.
1.4.1 評價目標與指標體系
項目環評目標應當符合“三線一單”、地區規劃以及相關產業、能源政策等要求.我國現行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規劃中尚未考慮地區和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也缺乏對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約束性管控政策.目前,各地區、行業正編制碳達峰行動方案,這些方案逐步落地實施后,應盡快在分區管控、準入清單以及能源、行業等專項規劃中充分體現雙碳目標,并建立起通過環評體系向微觀落地的傳導機制,這就意味著納入了溫室氣體排放管理的環境影響評價目標應從過去的僅關注污染物目標轉變為溫室氣體與污染物協同控制的綜合性目標.
溫室氣體排放評價指標的構建要根據項目特點,充分反映各排放環節的溫室氣體排放與控制水平,以及與污染治理之間的協調狀況.與現有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相比,納入溫室氣體的環評指標更加強調高效性、低碳化、協同度.一般地,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環節包括資源能源消耗過程、工藝生產過程和交通運輸過程,因此指標體系構建應至少包含以上三方面.由表1 可見,該研究遵循指標構建的系統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分別從資源能源、技術經濟、交通運輸、排放水平多角度構建溫室氣體協同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框架結構分為3 個層次:一級指標表征評價對象的總體狀況;二級指標是對各一級指標狀態的解釋,體現為數量、效率、結構、效果等方面;三級指標為二級指標的實際內容,其構成要素是可以度量的若干指標.

表1 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Table 1 Evaluation protocol for impact assessment of GHG emissions
1.4.2 評價標準
設置溫室氣體排放評價標準的目的是為建設項目的綠色低碳程度提供一個綜合評價標尺,按照一般的環境影響評價標準衡量方法,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評價標準應以鼓勵先進為原則進行確定,為全國或項目所在區域一定范圍內的同行業、同類產品的最優可達能效水平、排放績效水平.因此,評價標準需要在充分掌握區域或行業排放現狀的情況下提出.現階段我國主要污染排放行業具備較好的監測和統計基礎,項目環評的評價標準僅關注污染排放、環境風險等方面,針對溫室氣體排放水平的現狀調查較少.因此,需先開展區域/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現狀調查,掌握同類項目各項評價指標的平均水平、先進水平,再依實際管理需求確立各項指標的評價標準,建立綜合評價標尺.評價標準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基礎數據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可能擴大現狀調查范圍和樣本量.
1.4.3 基于評價的項目建議
將原燃料低碳度、能源資源使用效率、溫室氣體排放績效、治理技術協同度、清潔化運輸方式等指標與評價標準進行對比分析并得出評價結果.結合溫室氣體排放量預測結果,分析建設項目綜合性評價目標的可達性.最后,根據評價結論分析建設項目實現減污降碳的可行路徑,并提出改進意見及措施.
電解鋁行業是用能和碳排放大戶,其產能增減和布局調整會對當地和全國碳排放產生較大影響.基于該研究構建的建設項目溫室氣體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以某企業計劃將山東省250 萬噸電解鋁產能轉移至云南省為例,開展碳排放評價,分析產能轉移后可能對各相關省份電力、能源等系統的影響,以及CO2排放量在各相關省份以及全國的變化情況.該項目屬于典型的轉移類項目,評價其CO2排放影響能較為全面地覆蓋該研究所提出的評價技術方法的各部分內容.
鋁冶煉是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從全鏈條鋁冶煉過程(主要產品包括氧化鋁、電解鋁、再生鋁等)來看,其CO2排放來源主要包括煤氣和天然氣等燃燒的CO2直接排放,炭陽極消耗等工業過程的CO2直接排放,以及電力和熱力消耗引起的CO2間接排放.根據中國二氧化碳排放路徑模型(CAEP-CP)[31],全國鋁冶煉行業CO2直接排放與間接排放總量之和為5.0×108t (包含工業過程直接排放),占全國CO2排放總量的4.3%.在鋁冶煉行業相關CO2排放總量中,能源消費的直接排放約占14.3%,工業過程直接排放約占10.9%,電力和熱力消耗引起的CO2間接排放約占74.8%.其中,電解鋁的生產過程是鋁冶煉行業CO2排放量最大的環節,占全行業排放總量的84.0%.電解鋁產能布局主要追求低電力成本,2019 年之前,“煤-電-鋁”一體化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在山東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等地區(2019 年山東省電解鋁產能占全國比重達22%[32]);從2019 年起,轉變為圍繞清潔能源發展“水-電-鋁”,并向云南省等地區進行新一輪產能轉移(2019 年云南省電解鋁產能占全國比重為6%[33]).
從項目類型來看,該案例研究對象屬于轉移項目.碳排放核算范圍包括電解鋁及配套氧化鋁生產過程中燃料消耗,工業過程導致的直接碳排放,以及電力消耗導致的間接碳排放.評價邊界是指考慮不同影響因素條件下,項目遷入地、遷出地及其他相關地區的碳排放變化,以及全國碳排放總量凈變化情況.該項目的碳排放影響因素包含原燃料結構、原燃料消費量、技術水平,以及項目轉移前后遷入地、遷出地及其他相關地區的能源系統變化等方面.
2.2.1 方法和數據
為核算電解鋁行業CO2排放量,細化并整合式(1)~(3)得到式(6)(7).

式中,EEA為 電解鋁生產過程的CO2排放量,CapEA為計劃新建/轉移產能,Util_Rate 為產能利用率,Ele_IntEA為電解鋁鋁錠綜合電耗,E le_Intx為所消費電量平均CO2排放因子(根據實際用電地區及類型確定),ACB_IntEA為單位電解鋁產品碳陽極消耗量,ACB_EF為炭陽極CO2排放因子,EAl為氧化鋁生產過程的CO2排放量,Ele_IntAl為 氧化鋁生產綜合電耗,FF_IntAl為單位氧化鋁產品的燃料消耗量,FF_EF為單位燃料燃燒的CO2排放量.根據行業特征,電解鋁產能需要配備約2 倍的氧化鋁產能,氧化鋁生產過程燃料燃燒以及電力消耗同樣產生大量的CO2排放量.
該案例所用數據主要基于行業協會數據及行業專家判斷取值.根據項目計劃,CapEA為250×104t,Util_Rate取 值為95%,Ele_IntEA按行業平均水平取值為13 525 kW·h/(t 電解鋁),ACB_IntEA按行業平均水平取值為0.4 t/(t 電解鋁),ACB_EF按所有碳陽極消耗均轉化為CO2的假設取值為3.67 t/(t 電解鋁),Ele_IntAl按行業平均水平取值為250 kW·h/(t 氧化鋁),FF_IntAl按全國平均水平取值為358 kg/(t 氧化鋁)(以標準煤計),FF_EF取2.66 t/t (以標準煤計).該企業氧化鋁產能電力需求由網電提供,電解鋁生產環節在山東省的電力需求由自備煤電廠提供.電解鋁產能轉移至云南省后,將使用網電滿足電力需求,其配套氧化鋁產能按規劃將布局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經測算,山東省網電平均CO2排放因子為0.78 kg/(kW·h),該企業在山東省自備電廠的碳排放強度為0.89 kg/(kW·h);根據2020 年云南省發電結構測算,云南省網電碳排放因子為0.1 kg/(kW·h);廣西壯族自治區網電CO2排放因子平均值為0.47 kg/(kW·h).2020 年,云南省發電量中清潔電力(水電、風電、光伏電)比重達88.1%,高比例清潔能源是該省電網碳排放強度較低的主要原因,也是綠色發展背景下吸引電解鋁產能布局的重要因素[33].
2.2.2 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結果
圖3 為電解鋁及配套氧化鋁產能轉移前后CO2排放量情況.由圖3 可見:山東省250 萬噸電解鋁及配套氧化鋁產能年碳排放量為3 752.2×104t,其中電解鋁生產相關CO2排放量為3 207.2×104t,占比達85.5%;電解鋁生產全年電耗達321.2×108kW·h,相應產生2 858.8×104t 的CO2排放,占排放總量的76.2%.電解鋁生產過程耗電量大、企業自備電廠碳排放強度高是電解鋁企業碳排放量較高的主要原因.電解鋁產能轉移至云南省后,由于云南省電力結構相對清潔,在耗電量不變的情況下,電解鋁電耗相關的CO2排放量將降至321.2×104t,相比在山東省下降88.8%;在未采用新的炭陽極工藝情況下,炭陽極消耗量不變,其相關的CO2排放量也不發生變化,均為348.4×104t.氧化鋁產能從山東省轉移至廣西壯族自治區后,由于電網碳排放強度有所降低,其電耗碳排放量預計從92.6×104t 降至55.8×104t,降幅為39.7%;500 萬噸氧化鋁產能經測算將消耗燃料170.1×104t (以標準煤計),在不采取新技術的情況下,產能轉移前、后相關碳排放量均為452.3×104t.

圖3 電解鋁及配套氧化鋁產能轉移前后CO2 排放量情況Fig.3 Changes in CO2 emiss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fer of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electrolytic aluminum and alumina
在不考慮跨區輸電影響,以及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均通過增加本地區發電量滿足新增電力需求的情況下,產能轉移使山東省CO2減排3 752.1×104t,約為當前山東省CO2排放總量的4%;云南省CO2排放量將增加669.6×104t,約為當前云南省CO2排放總量的4%;廣西壯族自治區CO2排放量將增加508.2×104t,約為當前廣西壯族自治區CO2排放總量的3%;全國CO2排放總量將降低2 574.4×104t (見圖4).

圖4 電解鋁及配套氧化鋁產能轉移后全國及各省份CO2 排放量變化情況Fig.4 Changes in CO2 emissions at the province level and the national level after the transfer of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electrolytic aluminum and alumina
進一步考慮跨區輸電影響,云南省作為電量凈調出省份可以通過減少調出電量滿足電解鋁產能新增用電需求.考慮到云南省85%以上的外送電輸入廣東省,該研究假設電解鋁生產導致的云南省外調電降低僅影響廣東省,并假設廣東省通過自身增加相應發電量以滿足用電需求(在實際過程中需根據評估目標確定假設條件以及核算邊界).按照廣東省目前電網碳排放因子為0.6 kg/(kW·h)計算,新增發電量將導致廣東省碳排放增加1 927.3×104t.在這種情況下,云南省的CO2排放量變化僅來自新增碳陽極消耗導致的348.4×104t CO2排放增量,全國CO2排放總量將凈減排968.3×104t (見圖4).
通過上述預測分析,將山東省250 萬噸電解鋁產能轉移至云南省,可形成全國CO2凈減排量968.3×104t.以上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未考慮工藝技術水平變化的影響,事實上,通過實施電解槽余熱回收等綜合節能技術創新,以及提升短流程工藝比重可使電解鋁綜合電耗下降數個百分點,電耗相關的CO2排放也將同比例降低;此外,新建項目還可以通過提高陽極質量、降低陽極單耗[34]以及使用惰性陽極替代碳陽極等技術手段減少CO2排放.基于行業協會統計數據,如使用惰性陽極替代碳陽極,每噸電解鋁生產可平均減少CO2排放1.47 t.除技術因素外,在實際評估中還應充分考慮項目所在地區的規劃、標準、政策等對評價結論的影響.一方面,要在相關省份碳排放強度目標及后續可能設定的總量控制目標、碳達峰目標的約束下進行評價;另一方面,還應考慮當地能源、產業相關政策影響,如進一步煤炭總量指標騰出后可支撐的新增發展需求.假設電解鋁項目遷出后將同步在山東省內新建石化、化工等其他高耗能項目,按照山東省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及減量替代要求,以1∶1.2的煤炭消費減量替代規則進行測算,則250 萬噸電解鋁產能轉移后通過煤炭消費削減在山東省僅形成476.4×104t 的CO2減排量;再結合對云南省-廣東省跨區輸電的影響,則全國CO2排放量將凈增超過2 000×104t,從而產生負減排效益.因此,基于不同評價目標、評價邊界得出的結論可能存在較大差異,需結合具體要求對各類情況進行考量,視需求作出綜合判斷.
a)該研究在現有制度主體框架下結合溫室氣體特性,分別從項目分析與判斷、影響因素識別、影響預測與技術分析、綜合環境影響評價四方面構建溫室氣體環境影響評價方法體系.為強化環評制度減污與降碳的協同性,提出減污降碳雙約束的綜合評價目標,建立溫室氣體排放影響因素識別與分析方法,構建覆蓋資源能源、技術經濟、交通運輸、排放水平4個維度的三級評價指標體系.
b)與污染物評價更強調局地環境影響不同,針對溫室氣體需以全局性和系統性的視角對全社會環境影響進行評價.例如,評價轉移項目時需要綜合考慮其對項目遷入地、遷出地,甚至其他關聯地的工藝結構、能源結構、外輸電系統等多方面影響.基于不同的評價目標、評價邊界,得到的影響預測結果和評價結論往往存在較大差異.以山東省250 萬噸電解鋁產能轉移項目為例,若不考慮項目對云南省對外輸電的影響,可形成全國CO2減排量為2 574.4×104t,如考慮項目對跨區輸電的影響,則全國CO2凈減排量為968.3×104t,二者相差近1 600×104t.因此,在開展溫室氣體排放評價時,需要視實際評價需求與目標,合理判斷評價邊界、準確識別影響因素,制定符合評價目標的評價方案.
c)系統完備的政策體系是落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推動碳排放高質量達峰的重要保障.將溫室氣體評價納入環評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建議加快建立我國協同評估溫室氣體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及理論支撐,修訂《環境影響評價法》,確立將溫室氣體排放評估納入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制依據.
d)目前,數據和技術基礎薄弱是制約我國開展溫室氣體評價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國溫室氣體統計監測和排放水平基礎調查尚處于起步階段,現階段適宜以預測碳排放量變化為重點開展評價.從原燃料低碳度、能效水平、排放績效等多方面建立評價標準在當前階段難以落實,同時協同技術儲備的空白使得無法進行協同技術措施的論證與比選.綜上,建議加快推進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基礎調查和相關技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