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瑞雪 劉傳勤
(牡丹江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然而,“治未病”的理念雖被人們廣泛接受,但真正付諸實踐的卻少之又少,民眾更沒有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1]。傳統武術與中醫均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中醫學等理論相互印證與交融,逐步形成具有獨特內涵的武醫理論體系,并在人們“治未病”的觀念轉變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人類文化表現形式的武醫關系,在歷史進程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體現,既表現為傳統場域中的一體化,也表現為近代西方文化沖擊下的分化。新時代,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為武醫關系從分化到結合的現代流變提供了時代機遇[2]。因此,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探究武醫融合現代化發展的困境及發展路徑,旨在為推動武醫融合發展,提升全民素質作出貢獻。
傳統中國是農業、宗法社會,人民生活安定和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具有居住分散性、交通閉塞性、生活自足性的特點。在宗法制度的影響下,以家庭為本位的社會結構,以家族或模擬血緣關系的師徒傳承,提供了傳承的制度性基礎。在農耕社會這種封閉的生存空間中誕生的知識與技藝,為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在此種環境中形成的傳統武術與傳統醫學知識與技藝的融合發展則是順理成章。
哲學基礎的同源性,凸顯共同文化基礎與整體健康觀念。陰陽五行學說是傳統中醫的指導思想,亦是其理論根基,滲透于傳統中醫體系的各個層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由此可知,自然界中對立統一的事物或現象皆可用陰和陽標識,也可用陰和陽標識事物內部的矛盾與統一關系[3]。傳統中醫也用陰陽學說來解釋人體病理變化,認為人體內陰陽平衡失調的過程,便是人體病理變化的過程。因此,在傳統中醫的防治過程中講究調理陰陽,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從而促進整體健康。五行學說廣泛應用于傳統中醫領域,如人體臟腑間的功能關系、臟腑失衡引發的疾病機理,以及用于治療臟腑疾病理論指導等[4]。傳統中醫借助五行學說將人體臟腑分為五臟六腑,分別以五行對應各種部位。如木、火、土、金、水對應五臟即為肝、心、脾、肺、腎。再以五行生克乘侮來進行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借用整體指導思想促進人體健康。傳統武術的武技理論也廣泛應用陰陽五行學說,如傳武創拳、傳武論理。《形意母拳》闡述:“五拳者,劈、崩、鉆、炮、橫也,其源生于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也?!苌@拳,鉆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橫拳,橫拳能生劈拳?!保?]在練拳順序上也講究五行生克理論,既利于修煉拳法,又在五行相生循環中為一整體,促進人體健康與功力進步。因此,傳統武術與傳統中醫在歷史潮流中便有共通之理,可以說,武術與中醫之間有著無法割舍的聯系,中醫研究的深入,可以促使武術習練者能夠知其然,武術體系的完善,又可以提升醫者的技藝水平[6]。這為如今的武醫融合提供了寶貴經驗,也使武醫融合成為必然,更為傳統武術和傳統醫學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中華傳統文化因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受到強大沖擊。西醫以高姿態進入我國,動搖了武醫的傳統文化根基,使得中醫不斷被質疑。為了在沖擊中博得長久發展,武術有意識地向西方體育學習,因此武術新增體操化、競技化等特性,呈現與時俱進現象的同時,也導致傳統武術諸多技法分離,甚至遺失,更造成了武術與中醫的行業性分離。
西方思維之“分科而治”對東方思維之“天人合一”整體思維的沖擊。自古以來,東西方文明便同時存在,各成體系。重返文明的源頭,戰國和古希臘在相似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不同的歷史結果。希臘古典文明和中華古典文明各成體系,互有分殊,特別是統與分的不同根性塑造了兩種不同道路:西方走向分,以分為主,最終歸于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中國走向合,以合為主,造就了集體主義[7]。西醫以實驗科學為標志,分科而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同科室獨自成立,依靠精密的儀器所呈現的圖像數據為診斷結果,復雜的病情以各科室開會的形式,會診形成治療方案,形成“以醫學治療為中心”的單一健康維護模式。而中醫遵循生命整體觀念,以人體經絡、臟腑學說為基礎,以五行學說、天人合一學說為理論指導,以聞、望、問、切為診斷手段,好的中醫亦是好的心理醫生,從患者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精神狀態、脈象情況等各方面綜合考慮入手,并注意語言的溝通,轉變患者的心境,引導其改變生活習慣。除藥劑外,還輔以砭石療法等多維度診治方法。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西醫從認同到接受,甚至到有人深信,再到越來越多人質疑中醫思維,質疑武醫對生命的整體理念,致使武醫發展空間變小。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和國內政治制度的變動,人民脫離了土地制度的束縛,城市發展也造成了人口的城鄉流動,導致傳統的家族及模擬血緣關系的師徒傳承遭到分割,同時也促進了學校武術的傳播。據記載:“清末道光年間,全國人口由清初六千萬激增到四億多,翻了七倍。但該時期,耕地的開發增長率卻只有百分之十左右?!保?]清末政治制度的變動,不僅導致農耕社會生態的嚴重失衡和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而且促使南北人口流動,產生了大量的“流民”。而現代學校在城市的興起,使得學校傳承制度逐漸替代了傳統師徒傳承制,武術家紛紛進入學校進行武術的傳播。例如,武術家霍元甲創立精武體育會,孫祿堂等武術家進入中央國術館進行教學。而至近現代,學校武術、競技武術受到西方體操的影響,追求套路,追求動作的高、難、美、新。傳統武術與傳統中醫的校園化發展,使武術邁向近代化的同時,也使傳統武術與傳統中醫再次出現分離,其師徒傳承制遭遇前所未有的變革。
首先,健康中國戰略下的大健康產業是醫療、健身休閑運動、健康管理等多個產業相關聯的融合體,而多產業融合發展需要更多的復合型人才,但武醫融合健康產業人才所需的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急需創新發展模式。其次,大健康追求包含身體、心理、道德、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全面健康,而1949年以后,武術歸于體育、中醫歸屬于醫療衛生后,二者的行業性分離也日漸顯著。現代的武術具有“修身,養性”等多元健康價值,但更多關注身體健康價值的開發,難以滿足大健康下多元健康需求。
當前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疾病年輕化,慢性病與現代病增加的情況,使得健康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激增,給健康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武醫融合產業將會迎來較強的市場活力和較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武醫融合健康產業發展以武術培訓、養生健康為主,武術健康產業發展模式和產業鏈單一,急需創新發展模式。武醫融合健康產業的相關產品缺乏多樣性和現代性,受眾群體也多為中老年人,缺乏較為年輕活潑的營銷方式,這些問題導致武醫融合健康產業難以適應新的社會市場環境。有學者對國內三所體育學院的武醫融合辦學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發現了3 所體育學院武醫融合過程中存在行業壁壘,進而直接影響到3 所體育學院推進武醫融合的進程。另外,對武醫融合的宣傳力度不夠,雙師型資源匱乏,人才培養的質量與種類不能很好滿足社會需求等,也是武醫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1]。可見,無論是武醫融合的頂層設計,還是師資建設,還是人才培養質量及市場需求都處于供給不足的狀態。
當下健康中國的發展理念已超前于以疾病為中心的傳統健康觀念,因此基于社會需求、時代發展及疾病譜的改變共同驅動下,產生了一種新的健康理念,即大健康。大健康觀念傳承了我國中醫“治未病”的思想觀念,強調整體思維。人們由“治已病”為中心的健康觀,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以“治未病”為首的全方位保障身心的健康觀。武術所具有的樹立健康觀、“治未病”等多元健康價值與大健康理念完美契合。同時,武醫融合健康產業可成為大健康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推動武醫融合健康產業與大健康產業協同發展。
大健康倡導全面健康、全周期健康的新理念,應充分協同傳統學科和新興學科的技術與理論,致力于構建健康促進新譜系,如與西方運動康復進行雙向碰撞。大健康觀念需要生物醫學體系全新理論支撐的同時,還需要關注疾病本身,即將體、醫等多學科深度融合,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研究生命、疾病全過程的體系,以研究個性與共性的疾病發病機制及發病規律,進而發現疾病形成全過程的機制。片面、過度理性,一直是飽受質疑的西醫功能,但一些診療方法卻是診斷一些疾病病果的有效直觀手段,如實驗檢驗、彩超等。因此,應辯證對待現代西醫科技,并進行多角度探析,取其精華,使現代分化的醫學技術融合并存,并呈現出整體結構化體系,使多學科相互聯系共同發展,進而促進健康中國的建設。健康的促進方式需重新定位,由分病而治的觀念向異病同防的觀念轉變,片面觀念轉變為整體觀念。
師徒制的口傳身授、傳承意識,對于彌補現代學校師生制、功利性傳授有極大裨益;校園課程的高效與規范性,亦可彌補師徒制的自發、緩慢性等缺點。學??蛇x擇校內品行兼優的學生,向其傳授學校已掌握的武術資源,或已掌握武術資源的教師,有意識地收徒,進行師徒傳承。同時,加強武術、中醫院系的深度合作,使兩門課程體系相互融通,傳統武術與傳統中醫的知識與藝術相互融合,創新武醫的傳承模式,進而培養更多武醫復合型人才。
大健康觀與中國傳統的整體健康觀存在著天然的契合,理應是整體健康觀的延續和發展[9]。在新時代的發展浪潮中,應當合理承繼武術與中醫的整體思維,以及治病與養生的技術手段與方法,并采借現代醫學之新技法進行組合或互補,滿足人們的多元健康需求,以和諧、安樂的生活狀態致力于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的提高和體質的增強,促進健康中國的建設。
健康中國等國家政府文件中明確指出,推動大健康產業發展,并給予政策、法律支持。在大健康帶來的新態勢下,我國武醫融合健康產業存在諸多不足,難以跟上新發展浪潮。因此,應深度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機制,擴大數字信息技術應用場景。借助于傳統武術與傳統中醫共同生理機制的優勢,建立武術與西醫在生理機制方面的研究,加強武術與中醫在生理機制方面的研究,建立武醫生理機制融合體系,設立武醫生理機制研究院,為武醫深度融合提供生理機制上的理論支持[10],并創新武術健康產業發展模式,延伸武醫融合健康產業鏈。推動武醫融合產業結合微視頻、直播等領域,使其成為武醫融合健康產業發展的助推器。
在大健康理念下,人民的健康需求趨于多元化,健康產業的市場環境趨于良好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武醫融合健康產業的新發展。但在大健康帶來的新態勢下,我國武醫融合健康產業存在諸多不足,難以跟上新發展的時代浪潮。因此,可以通過繼承武醫融合的整體健康觀的思維,融合西方運動康復、影像學等客觀形式;重構武醫融合所需的師徒制和發掘武醫融合的多元健康價值,從而滿足人們的多元健康需求,實現武醫融合的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