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虎 郭樹華 易 旭
新時代青年擔當精神培育路徑研究
趙 虎 郭樹華 易 旭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新時代青年擔當精神是青年實現自我價值的基本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內在要求、賡續中國精神的必然要求。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一些青年人身上表現出缺乏擔當方向、缺乏擔當素質、缺乏擔當意識等現象。對此,應從以下幾點入手:多方聯動,凝聚擔當合力;加強宣傳,優化擔當環境;健全制度,強化擔當保障;以此做好新時代青年擔當精神的培育工作。
新時代;青年;擔當精神;路徑
青年自我價值與擔當精神并不是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青年自我價值的實現離不開擔當精神。青年身處于復雜的社會關系網中,在不同的境遇下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為了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青年應擔負起作為學生、子女、家長等不同角色應盡的責任,從而實現人生的出彩。另一方面,擔當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青年實現自我價值。實現自我價值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在擔當精神的推動下,青年不僅能夠勇于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挫折,也能夠更好地獲得他人的幫助與認可,從而加速自我價值的實現。培育新時代青年擔當精神是青年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青年自我價值的基本要求。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累累碩果。但這并不是安于現狀、停止奮斗的理由。從國內方面來看,實現民族復興到了一個更為關鍵的時期,還面臨著推動改革發展、實現經濟轉型、促進鄉村振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等艱巨任務;從國外方面來看,面臨的國際形勢更加嚴峻。國際關系復雜多變,霸權思維依舊根深蒂固,局部沖突仍然存在,國際亂象叢生,和平發展遭受挑戰。“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1]面對復雜環境,更要增強青年的擔當意識,讓廣大青年跑好實現中國夢的接力賽,從而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中國精神關系到個人成長、社會進步與民族興亡。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精神不斷發育、成長、發展、壯大的歷史。這體現在中共一大代表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相聚于嘉興南湖游船上,蘊含在無數抗日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的實際行動中,濃縮在“最可愛的人”的深遠意味中,流淌在女排成員為國爭光而揮灑汗水的臉頰上,凝聚在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不斷創新的韌勁兒中……五千多年的歷史實踐鑄就了偉大的中國精神,指引、支撐、推動著中國共產黨由弱小走向強大。中國精神內涵豐富,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可以說,擔當精神“其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是理解、把握中國精神發展變化的一條重要線索。培育新時代青年的擔當精神就是在賡續中國精神,努力實現中國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發展。
一方面,正是由于理想信念層面的清醒與堅定,在緊急關頭、在危亡時刻,人們才會跨過名利、生死、榮辱等因素的羈絆,甘于擔當、勇于擔當、勤于擔當、樂于擔當,從而朝著自己選擇的方向、目標前進。另一方面,強烈的擔當精神來源于理想信念的浸潤與滋養,來源于理想信念的支撐與舉托。可以說,擔當精神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個人理想信念堅定與否的重要維度。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成就顯著,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遠離了革命戰爭歲月的艱苦奮斗、出生入死,生活條件的優越感沖破了部分青年理想信念的堤壩,致使部分青年缺乏擔當方向。比如,部分學生學習漫無目的,缺乏動力;部分黨員在危難關頭豁不出來;部分員工在工作困難面前喪失信心,對未來前途迷茫。
由于受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等方面的影響,部分青年缺乏一定的擔當素質。在教育內容層面,部分知識內容偏離青年的生活實踐,偏離青年自身興趣,難以激發青年學習的主動性,致使青年的知識基礎薄弱,未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教育形式層面,部分教育形式以說教為主,較為單一,這樣雖然有助于青年對知識的理解,但難以擺脫對青年主體地位重視不足的“填鴨式教育”的弊端,難以激發青年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青年對知識內容的學習,從而弱化了教育的實際效果。
首先,多元思潮的不利影響。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傳統價值觀受到劇烈沖擊”[3],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新自由主義等思潮也競相發聲,進而影響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比如,由于受拜金主義的影響,部分青年不是向前看,而是向“錢”看,將擔當拋在腦后,深深陷于金錢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由于受享樂主義的影響,部分青年追求娛樂至上、享樂至上,滿足于感官的歡樂,忘記了自身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由于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部分青年強調個人自由,拋棄了對集體、社會、國家應當具有的責任。與此同時,互聯網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作為具有雙重屬性的互聯網,它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存在著弊端。比如,部分自律意識薄弱的青年沉迷于網絡游戲而不能自拔,逐漸喪失了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從而偏離了正確的人生航向。
家庭對個人的道德品質、精神面貌、行為習慣、生活作風具有重要影響,要充分發揮家庭對青年擔當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家庭教育。這既可以是當子女犯錯誤時引導子女主動承認、積極改正錯誤,也可以是向子女講述體現擔當精神的故事或榜樣模范,亦可以是和子女共同觀看反映擔當精神的影片,還可以是直接向子女闡釋擔當的重要性,引導子女自覺肩負起自身的責任;另一方面,家長要注意言行,做好表率。在家庭中,家長要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用自己的擔當精神、擔當行為來影響子女,從而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培育家庭擔當文化。
學校是塑造青年擔當精神的重要陣地,我們要充分發揮學校對青年擔當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應做到以下幾各方面。一是加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關乎方向、關乎動力,是個人成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只有理想信念堅定“才能在歷史發展中找準定位、在時代發展中找準目標”[4]。為此,學校要以課堂講授、專題講座、社會實踐等方式堅定青年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信念,補足精神之“鈣”,明確自己的責任使命、前進方向。二是增強青年擔當素質。學校要在深刻把握教育教學規律和青年成長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采用新穎的教學形式,努力夯實青年的知識基礎,增強青年創新意識,提高青年的實踐能力,從而不斷增強青年的擔當素質。
國家是培育青年擔當精神的重要力量,要充分發揮國家對青年擔當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搭建平臺。國家要積極搭建可以培養青年擔當精神的平臺,使其在實踐中得到淬煉、升華,從而展現青年擔當的風采。比如,青年大學生應征入伍、“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為培育青年擔當精神提供了有利平臺。二是強化引導。時代呼喚擔當,時代需要擔當。國家要以報紙、電視、網絡等多種方式加強對熱愛祖國、愛崗敬業、服務人民的先進青年榜樣進行廣泛宣傳,引導青年向榜樣模范看齊,從而推動青年不斷提高自我。
要充分發揮好網絡媒體的作用,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從而優化青年擔當環境。一是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培育青年擔當精神的豐富資源,對青年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中國古代士文化中就蘊藏著個人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所具有的使命擔當,可以借用網絡媒體對體現擔當精神的古詩詞、名人故事等進行廣泛宣傳,從而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二是加強對革命文化的宣傳。“革命文化內蘊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歷史品格。”[5],革命文化也是一種擔當的文化,凝結著無數革命先烈救國救民、不畏生死的擔當精神;可以借用網絡媒體對體現擔當精神的革命先烈進行宣傳,從而增強廣大青年的擔當意識。三是加強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擔當精神,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層面對民眾的思想和行為作出了規范,引導民眾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盡好自身的責任。因此,可以借用網絡媒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廣泛宣傳,從而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
要培育青年的擔當精神,我們應從制度層面入手。一是健全黨的領導制度。“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6]塑造青年擔當精神也要充分發揮黨在方向、原則等方面的領導作用。各級黨委要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規劃,以政策支持、創設平臺等方式鼓勵、支持與引導廣大青年積極擔當作為,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二是健全容錯糾錯制度。要健全容錯糾錯制度,幫助青年在不觸碰底線的基礎上卸下思想的包袱,激勵廣大青年積極作為、勇于擔當,為自己的理想追求而不斷奮斗。三是健全獎懲制度。為了激勵青年積極進取、擔當做事,我們要對那些具有擔當精神的青年給與物質或精神方面的獎勵,促使其將擔當精神繼續保持下去。與此同時,對于那些不敢擔當、不愿擔當的青年,我們也要進行相應的教育甚至懲戒,從而促使其增強擔當意識,在擔當中實現人生出彩。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
[2]王婷婷.抗疫斗爭中的擔當精神[J].高校輔導員,2020(03):31-34.
[3]張海青.青年大學生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培養探析[J].領導科學論壇,2021(07):158-160.
[4]李志強.時代新人擔當精神的涵育路徑[J].人民論壇,2021(01):97-99.
[5]梁楹.以革命文化涵養時代新人的擔當精神[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139-142.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
(責任編輯:楊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