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娟 李思遠
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管理模式的創新探索
楊玉娟 李思遠
[南京審計大學]
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其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問題,成為內地高校學生管理群體中的一大難點。文章通過分析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高校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管理模式的一種創新思路,分析該創新思路的現實價值并提出可行的具體措施,旨在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上升至著力于其入黨啟蒙教育工作,將保障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日常安全工作提升到政治高度,以入黨啟蒙教育為抓手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力素質的全面提升。
少數民族大學生;入黨啟蒙教育;高校學生管理;全面提升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推行,內地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逐步增加西部地區的招生比例,大量西部少數民族大學生赴內地高校學習。由于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相對落后、語言環境差異較大,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課程學習上處于相對劣勢;與此同時,由于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少數民族大學生與其他同學缺乏交流甚至產生宿舍矛盾。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和解決,將不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也不利于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
如何培養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提高其綜合能力,使他們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已成為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的重點和難點。文章以傳統少數民族大學生管理中存在的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創新性提出以入黨啟蒙教育帶動少數民族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管理思路和現實價值,期望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內地高校的學習生活,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目標,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通過高考選拔赴內地高校學習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漢語寫作、學習能力方面不存在太大問題,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較為優秀,在學習基礎和能力上能夠勝任內地高校的學習任務,但由于教育環境改變、經濟差距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出現自我認同缺失、學習主動性差、心理壓力大等問題。不少高校會采取“特殊分數線”來降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掛科比例,但此做法難免會加大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特殊分數線的依賴,降低其學習積極性,也違背了少數民族大學生來內地高校求學、提高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初衷。
由于地區文化以及經濟發展方面的差異,少數民族大學生普遍存在自尊與自卑并存的雙向矛盾心理:[1]一方面民族自尊意識強烈,傾向于與同民族的同學交流,排斥與其他同學溝通;另一方面又存在遠離家鄉渴望關懷的自卑心理,希望通過和其他同學的交流得到認可。兩極的心理狀態加上學習壓力的增加,容易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出現自我封閉狀態,久而久之會出現心理問題,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高校一般會采取漢族學生主動聯系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方式加強交流,但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本身主動性不強,交流內容過于單一,交流形式流于表面等問題,交流效果不夠理想。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不同地域的習俗可以相差甚遠,甚至完全相反,因為地理、交通、政治、經濟和歷史條件等諸多社會因素造成了不同地區習俗上的各自特點。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等與內地差異大,高校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對于尊重風俗文化的活動存在一定的難度,內地高校是否能夠全方位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成為了日常管理的難點。當前內地高校大多通過聘任專職內派老師來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管理,但由于內派老師工作流動性大,學生對頻繁變更的內派老師親密程度不高,效果也不盡人意。
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生活環境難以適應、專業成績不理想、交際能力有所欠缺等方面的原因,絕大多數同學會選擇回家鄉就業。但由于內地高校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缺乏有針對性的就業幫扶,加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源地就業選擇面較窄,導致原本通過層層選拔的優秀學生無法回鄉找到理想工作,在內地高校學到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無法得到充分發揮,一些西部地區的重要崗位也無法招聘到德才兼備的綜合人才。
現如今,多數高校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管理主要停留在學習督促、生活幫扶和安全管理方面,而缺乏有效的目標管理機制,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缺乏短期目標和長期規劃,在學習和生活上缺乏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高校肩負著大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上升至著力于其入黨啟蒙教育工作,將保障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日常安全工作提升到政治高度,化被動為主動,依托各高校完善的共產黨員發展機制,以入黨啟蒙教育全面帶動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利用標桿式管理輻射至全部少數民族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全面提升。
以入黨啟蒙教育帶動少數民族大學生全面提升的管理理念,能在繁瑣復雜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管理中綱舉目張,利用各高校完善的黨員發展機制補充相對薄弱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管理機制,讓高校與少數民族大學生之間的關系從傳統的學生被動服從高校管理變為高校引導學生主動樹立目標,全面提升素質。高??梢砸劳型晟频狞h員發展機制,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入黨過程中不斷按照共產黨員要求,摒除先前的差別化管理機制,樹立遠大目標,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專業成績、學生工作、志愿實踐、人際關系、職業規劃等方面的綜合提升,以點及面,帶動自身的全面成長。
以入黨啟蒙教育帶動少數民族大學生全面提升的管理理念,通過選拔優秀少數民族大學生并對其重點培養,將最優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發展為共產黨員并進行標桿管理,一方面可以發揮少數民族大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通過對他們的表彰宣傳引領其他有入黨意愿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向黨組織靠攏,讓其他少數民族大學生通過學習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結合自身實際去努力、創新和完善,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少數民族大學生黨員在其他同學的監督下不斷完善自我,帶動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穩步提升的良性循環。
以入黨啟蒙教育帶動少數民族大學生全面提升的管理理念,旨在將原先綜合能力尚可的優秀少數民族大學生提升為理想信念堅定和全面發展的卓越人才,赴內地求學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本身學習能力強,綜合素質突出,是推動未來西部地區發展的關鍵力量之一?,F如今地方敵對勢力企圖分化祖國統一,破壞民族團結的意圖昭然若揭,少數民族大學生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期,高校肩負著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引領和教育的重擔,將理想信念堅定、基礎扎實、學習能力強的優秀學生吸納到黨組織內,畢業后將他們輸送到重要崗位中去,對于西部地區未來發展乃至全中國的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
做好入黨啟蒙教育需要抓好最佳時間,創新方式方法。第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抓好新生入學教育這個起點。高校將入黨啟蒙教育融入新生入學教育中,需要站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基礎之上,完善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讓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剛步入大學校門時就能夠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堅決擁護黨的方針路線。第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入黨啟蒙教育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2]開展多樣的入黨教育活動,不局限于黨課和座談會等傳統的教育形式,可以通過社團、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將入黨啟蒙教育滲透進少數民族大學生日常學習和人際交流等方方面面,努力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主動融入集體,堅定理想信念,端正入黨動機。第三,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利用微信微博等推送,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碎片時間,方便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可以通過線上互動及時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動態。[3]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入黨過程中存在的較大壓力來源于學習以及人際交往方面,高校應當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從實際出發,知其所需,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全面提升。在學業提升方面,高校應堅持以學業輔導為抓手,安排志愿者針對重點科目定期答疑解惑,制定好輔導計劃,提高輔導效率,同時可建立線上輔導機制,及時解答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業問題,減少少數民族大學生入黨過程中學習成績方面的差距。在生活幫扶方面,一方面在評選獎學金和助學金過程中,切實考慮到少數民族尤其是西藏新疆同學的具體情況,同等條件下適當向少數民族大學生傾斜;另一方面,對于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要把“扶困”同“扶智”乃至“扶志”相結合,在學業提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方面做出要求,構建物質幫助、思想提升和感恩反饋相結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實現“幫扶-成長-回饋”的良性循環,著力培養受助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知恩感恩、主動擔當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推進入黨啟蒙教育。在人際交往方面,高校應充分發揮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的聯系服務和團結凝聚師生的橋梁紐帶作用,為有意向交流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交流平臺和途徑,提高其主動交流的積極性,鍛煉少數民族大學生溝通交流和人際交往能力。
高校在黨員發展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于思想積極上進,入黨意愿強烈,在入黨過程中成績已有大幅提升但尚未達到入黨標準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應重點關注學生德育的培養,略降低智育的要求。[4]一方面,科學修訂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黨員發展要求,可以考慮變累計績點要求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本身績點提高幅度的要求,變專業成績排名比例要求為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的排名比例要求,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入黨積極性,增強其入黨意愿和信心;另一方面,堅持把政治標準作為發展學生黨員的首要標準,高校需著力于考察少數民族大學生理想信念是否堅定,考察其向黨組織靠攏的決心和行動是否堅定。高校增加政策幫扶力度,并非加大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政策的依賴程度,而是考慮客觀情況下選出各方面都優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加入黨組織,引導其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強化“五個認同”,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引領更多優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入黨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應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在入黨啟蒙教育中進行標桿管理和示范引領。一方面,重點培養優秀少數民族大學生,從中發展理想信念堅定、綜合素質較突出的學生成為共產黨員,使其成為少數民族學生的標桿,通過表彰和宣傳增強其榮譽感和使命感,使其自覺嚴格要求自己,繼續提升綜合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優秀黨員與其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交流,發揮優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端正入黨動機,堅持理論學習;在學業提升上提高學習效率,形成良好的學風;在生活自律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樹立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另外,加強優秀學生黨員的安全教育和引導,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安全隱患并及時上報和協助解決,使其協助高校維護校園安全穩定。
以入黨啟蒙教育帶動少數民族大學生全面提升的創新管理理念,是內地高校探索少數民族大學生管理模式中的一個大膽嘗試,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在實踐探索中需要不斷提升理論研究水平,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管理模式,引領少數民族大學生擔當時代責任,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為西部建設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和綜合能力完備的優秀人才,為西部地區的安全穩定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葉世英,王景偉,彭士寧.淺議少數民族大學生黨員發展問題[J].領導科學論壇,2016(19): 63-64.
[2]阿布來提·依明,谷建杰.論少數民族大學生入黨啟蒙教育[J].科技視界,2017(03):77.
[3]楊秀蘭,劉晶晶,阿孜古麗·阿布來提,圖爾遜姑麗·塞來,熱依拉·阿不都熱依木,胡軍林.少數民族大學生黨性認知與入黨意愿現狀分析——基于合肥市4所高校的調查[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9(02):70-74.
[4]冉靜,次仁曲珍,李累.關于藏族大學生黨員發展工作的調查與思考——以某非民族類高校為例[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2(02):108-113.
南京審計大學黨的建設研究課題“‘黨建+幫扶’新疆西藏民族學生創新管理研究”(項目編號:2019DJYJ-YB18)
(責任編輯:趙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