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然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
2019年12月,日本導演周防正行的作品《默片解說員》上映,該片講述了默片時代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角色——活動弁士。影片從這一獨特的角度給觀眾展現了電影發展史的另一種面貌,辯士雖然在默片時代曇花一現,卻受到了眾多觀眾的歡迎和追捧,甚至有導演說自己的作品就是按照自己喜歡的辯士的解說節奏拍攝的,也有導演像黑澤明就是因為自己的兄長是一名辯士,所以對電影產生了興趣,繼而走上了電影創作的道路[1]??傊?,這一時期可以說是默片解說員的黃金時代。
辯士的二度創作使得許多影片中文化隔閡所導致的枯燥乏味被消弭,一些辯士由于自己獨特的解說風格贏得了許多粉絲,很多觀眾去看某一部電影并不是因為電影本身吸引人,而是想看辯士的表演解說,辯士在這一時期豐富了觀眾的觀影體驗,成為當代的明星。不過,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觀眾不再借助辯士的解說也能看懂電影,影片自身的聲音和配樂也足夠吸引觀眾,因此辯士這一職業很快沒落。不過,雖然這一職業已經消失,辯士的一些職能卻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當代媒體聲音文化中的別樣形式。
活動弁士又稱活動辯士,是指為電影作解說表演的人,這個詞由日文詞語“弁士”與“活動寫真”二詞組合而成[2],辯士的表演被稱為映畫說明,包括對白、敘事、對影片內容的闡釋以及對情節的評論。早在盧米埃爾的活動電影時期,就已經有了解說員這一職務,其負責給觀眾講解機器的運作原理和解釋一些由于沒有聲音所以不易被理解的情節,而日本則在這一基礎上進行了傳承和改良?!赌庹f員》給人們講述了默片時代電影是如何放映的,辯士在影片開始前會先簡單介紹一下影片的故事梗概,然后走到幕側,根據劇情的發展為觀眾進行實時解說,甚至會模仿人物的狀態為其配音,與落語的表演形式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默片放映時,并非大家一起安靜地觀看無聲的熒幕,場內也并不是鴉雀無聲,真實的情況是觀眾像坐在茶樓劇場一樣,可以購買點心和飲品。辯士在解說的過程中,還會有根據影片類型進行演奏的樂隊,再配合上畫面和辯士的臺詞,烘托觀影氛圍。另外,對辯士的要求不僅僅是能講清劇情就行,還要講得豐富有趣,能夠感染臺下的觀眾?!赌庹f員》中的茂木先生就非常擅長講解情感戲,講到影片的動情處總能使臺下的觀眾眼淚漣漣,有時甚至需要改變影片的放映速度來配合他的解說,以達到感染觀眾情緒的目的。在這一時期,有時解說員的作用甚至蓋過了影片,辯士換個語氣講解或加一句小小的調侃,氣氛就完全發生了變化,因此口才好、風格獨特的解說員更受觀眾喜愛。
美國學者約瑟夫·安德森在《日本的有聲默片:活弁及其語境》中將辯士的職能歸納為三種:第一,敘事者與聲優;第二,評論闡釋者;第三,觀眾代表[2]。首先,影片中的辯士不僅需要在角色說話的時候模仿其性格為其配上適當的臺詞,也要在沒有對白時交代故事發生的情景和角色的行為動機、心理活動等,以方便觀眾對電影進行理解。其次,辯士必須對影片有足夠的理解,對于影片中的場景、風俗等要及時為觀眾進行科普和解讀,以避免觀眾因為文化差異而不理解。并且,辯士要在理解影片的基礎上對影片作出獨特的解讀和評論,很多觀眾會因為辯士獨特的見解而對影片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即便是一些慢節奏、有些沉悶的電影,辯士也可以通過自己獨特的講解節奏和語言表達賦予電影第二次生命,使電影更具有感染力。再次,辯士在作為解說員的身份之前是一名普通觀眾,因此他們需要履行作為觀眾代表的責任,針對影片情節作出反應給臺下的觀眾觀看,以便形成互動。影片要可以打動辯士,在此基礎上辯士作出的反應才能感染觀眾,這些就是辯士的職能所在。
隨著字幕和聲音出現在電影中,辯士的職業生涯慢慢走向了衰落,起初也有一些辯士對聲音進行過抵制,試圖關掉電影的聲音重新為其進行現場配樂和解說,但是效果不佳,這是因為這一時期的聲音已經開始參與影片的敘事。隨后,辯士又試圖調低影片的原聲,同時進行配樂和解說,但多種聲音的重疊降低了電影的表現力。因此,這一職業只能在黃金時代過后無奈地退出歷史舞臺。正如影片中主人公崇拜的優秀辯士山岡秋聲所說:“可憐的是默片解說員啊,就算沒有解說,電影也能成立,但是沒有電影,我們的解說就不能成立,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啊。”導演在影片中致敬了默片時期這些賦予電影靈魂的辯士,也表達了對他們在時代浪潮的奔涌下無奈退場的惋惜。辯士的職業生涯結束了,但辯士的職能從未退出歷史舞臺,在技術和媒體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辯士的職能被分化成了不同的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種是聲優和自媒體影視解說。
1927年10月6日,世界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在美國上映,標志著聲音開始正式進入電影。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影中的聲音有了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即便沒有辯士的加持也會有強大的表現力,如影片《寂靜之地》甚至會刻意減少人物對白,以展現環境聲音為主要手段來講述故事。目前,雖然影片不再需要解說員,但這一職業的職能在配音、實況解說及影視解說等領域得到了延續和發展。
首先是聲優,聲優又叫配音演員,主要為影視劇、動畫片、游戲及虛擬形象等在幕后提供聲音演繹[3],這一職業將辯士的職能延續了下來。對于一些從國外引進的影片,由于語言不通,觀眾不能很好地理解影片內容,只看字幕又會導致注意力分散,從而錯過影片細節,影響觀影。所以聲優為影片配音就像辯士在現場扮作角色的語氣為其閱讀臺詞一樣解決了觀眾的這一煩惱,并且其利用自己的母語進行演繹,將臺詞進行本土化編排,更能讓觀眾產生認同感。除了對過去辯士配音職能的傳承,聲優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和發展。傳統的影視配音會盡量抹消配音演員自身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從而保證影片的流暢和完整。而現代很多配音演員都會放棄曾經精致的“譯制腔”,轉而朝著更加生活化、本土化的方向去塑造角色?,F如今,很多配音演員不僅還原了臺詞本身的含義,也把語言表達得更接地氣。例如,針對西方獨有的諺語之類的臺詞,配音演員則會替換成同義的本土諺語,而不是生硬地翻譯解說。如今一些優秀的配音演員因為自身多變的聲線和貼切的演繹獲得了許多的粉絲,很多時候觀眾會為了某個配音演員而去看某個動畫、玩某個游戲。配音演員的偶像化也與曾經的辯士有相似之處,都是憑借自己的聲音魅力和創作風格吸引到了眾多追捧者。
其次是實況解說員,辯士曾經站在銀幕旁邊為觀眾實時解說影片劇情,而現在的實況解說員則是在舞臺或幕后為觀眾解說正在直播的內容。比如,奧運會直播有解說員實時解說選手們的動作技巧,世界杯直播有解說員實時解說賽況,為許多對體育運動感興趣但又不太了解的觀眾進行科普,還有一些網絡游戲解說員會一邊玩游戲一邊進行通關技巧解說,這些都與曾經辯士為觀眾進行背景解說與科普的職能相符。而且,實況解說員也會對正在播放的內容作出自己的評價和反應,承擔起評論者和觀眾代表的職能。與過去不同的是,如今的觀眾不再是在舞臺下單向收聽解說員的聲音,而是可以發彈幕或評論與解說員進行實時互動與溝通,尤其是游戲解說員,他們可以接收到觀眾的實時反饋,根據觀眾反饋調整自己的解說方式,甚至可以和觀眾商量之后行動。實況解說員的聲音不僅可以將實況者和觀眾連接在一起,優化觀眾的體驗,也可以激發觀眾的觀看樂趣,增強觀眾的黏性,塑造自己獨特的解說風格,這正是辯士職能在新時代融合體現的結果。
再次是影視解說UP主(Uploader,指在視頻網站、論壇等上傳視頻音頻文件的人),如今的影視解說員和曾經的辯士相比,稱呼和職能都相近,只不過現在影視解說員的陣地從影院轉向了互聯網,形式也和曾經的默片解說員大有不同。如今互聯網上涌現出了許多個人或團隊經營的自媒體賬號,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以制作影視解說視頻為主。這一類視頻是博主自己看完電影后,將原片按照自己想要表現的效果重新剪輯成一個簡短的片段,言簡意賅地表達電影所講述的內容,并且加入自身的觀點,視頻有長有短,時長大多在5~10分鐘[4]。影視解說UP主的職能和曾經的辯士有很多相同之處,如都要向觀眾解說影片的內容,還要在解說時加入自身對電影的理解和評價,同時作為觀眾代表先觀眾一步對影片進行了解。不過,影視解說UP主也與辯士有所不同,影視解說UP主主要是針對影片闡述自我的理解或評價,或是夸贊或是吐槽,抑或對一些內容較為難懂、伏筆較多的影片進行解讀,給無法深入理解影片的觀眾進行解讀,他們以具有獨特風格的解說方式向觀眾輸出自己的觀點,達到和觀眾交流互動的目的。辯士這一職業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他們的職能隨著時代不斷傳承和發展,在當代有了更加合理的表現形式。
在過去,默片解說員是影片放映時不可或缺的存在,如美國學者湯姆·岡寧所描述的:“電影院的講解員在電影問世的第一個十年看來具有一種十分獨特的重要性。它在影片的放映過程中為觀眾提供口頭的解說,對早期電影觀眾所獲得的觀影經驗影響甚大。”[5]那個時代的觀眾習慣了影片放映時有解說員的干預,而如今觀眾則更喜歡自己沉浸在影片的世界里,如果有人在觀影時討論劇情,反而會令人討厭,影響其他觀眾的觀影效果。因此,現在的影視解說員選擇在互聯網平臺開辟舞臺、制作解說類的短視頻,并且探索出了許多的解說類視頻風格和類型,這些不同風格的電影解說UP主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
這一類的電影解說類視頻往往時長較長,創作者會挑選一些比較有內涵的佳作進行較為全面且深入的分析和評價,解說內容不僅涉及影片的內容、背景及細節,甚至會講述影片導演的風格、團隊創作的過程等內容。以評論解析為主的解說類視頻對解說員的閱片量、理論知識儲備程度以及影視作品分析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而且這一類視頻內容也較為豐富,觀眾可以從中了解到不少影視相關的知識[5]。
幽默概括類視頻比評論解析類視頻簡短,內容也多為簡單概括劇情內容,基本不會對影片的背景提及太多。這類視頻解說UP主只是對電影內容進行簡單介紹,主要利用幽默的解說風格和搞笑的語氣來吸引受眾,以此打造自己的特色。例如,這類視頻的UP主經常會用令人哭笑不得的語言,給大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簡短的視頻也剛好適合大眾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所以容易受到大眾的喜愛。
吐槽配音類視頻解說UP主的個人風格和前兩種類型相比更強烈,他們不以完整解說影片為目的,在初期大多會選擇一些口碑不佳的影片吐槽,或者選取恐怖片進行搞笑離題的解說,即便后期選片有優秀的作品,也不會拘泥于影片的風格進行解說,而是延續自己一貫的搞笑方式來進行二度創作。例如,“劉老師說電影”在解說視頻中自己獨創的土味英語字幕和吐槽短詩,比影片的內容更加吸引人,所以具有較高的辨識度。另外,配音類解說UP主也會節選或剪輯影片中比較有意思的片段進行搞笑或方言配音,如“果子哥哥”的方言配音大多搞笑歡樂,并且經常會在解說中加入當下的網絡熱梗,從而娛樂大眾,吸引大眾去觀看原版的影視作品。
從影院的默片解說員到如今百花齊放的配音演員、實況解說員以及影視解說UP主,作為闡釋影像的聲音,他們從未消失,默片時代的影片不是真正的沉默,有聲時代的影片也因解說員的存在有了更多的傳播形式?!赌庹f員》這一作品從獨特的角度表現了無聲電影解說員的另一種樣貌,既表達了對這一職業的敬意,也為研究這一職業職能的發展歷程提供了理論依據,影片在復原過去的影像上做了大量的功課,為觀眾展現了一幅優美的時代畫卷,表現了導演對電影歷史獨特的解讀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