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慧 王天伯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訪談,從字面意思來看可以拆分為“訪”與“談”。訪談節目不只是單純地“談”,還有目的性地“訪”,因此訪談節目可以分為專訪節目與談話節目。電視專訪節目一般指主持人或記者在特定的場景與指定的人物圍繞一定的核心話題進行專門的采訪。在節目進展的過程中,專訪話題相較緊湊和集中,談話環境相對穩定。談話節目則是指主持人與受邀嘉賓、場內觀眾在較為和諧輕松的談話環境中圍繞社會熱點話題集中討論。其中,談話節目最突出的特點是“群言”,這也是其與專訪節目相比最大的不同[1]。《面對面》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一檔電視新聞專訪節目。該節目通過主持人與受訪嘉賓的面對面交流,實現其心與心的碰撞。節目通過話語記錄歷史,透過人物解析新聞,主持人董倩憑借冷靜、質疑、客觀的個人獨特采訪風格,在與受訪嘉賓的交流中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為受眾展現新聞的真實與直接。同時,其采訪中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同樣可以向受眾傳遞信息。董倩在采訪中善于傾聽,在交流對談時情感恰當流露,不失共情。
共情(empathy),又稱作移情、通情、同感、共感、共鳴等。在現實生活中,共情的作用小到能夠影響他人的情緒,大到可以改變他人的行為。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也是體現共情能力最直接的途徑。對于訪談節目主持人而言,共情能力有利于在交談中打破隔閡,與受訪者深入交流。面對每一位獨特的訪談對象,具有共情能力的主持人往往善于感受并體會受訪嘉賓的內心情緒。同時,共情能力有利于訪談節目主持人營造和諧、舒適的訪談氛圍,與受訪者之間形成正向互動。當然,具備共情能力的訪談節目主持人能夠更好地推動節目的進程,達到預期的節目傳播效果。
“在聆聽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證,在求證中解讀”是《面對面》的節目定位。“傾聽”作為《面對面》節目的核心詞之一,是探尋與求證的前提,也是訪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傾聽是建立在主持人與受訪嘉賓之間信任的橋梁[2]。對于受訪嘉賓來說,主持人的認真傾聽是對其個人表達的尊重和積極反饋。對于主持人來說,認真傾聽才能捕捉到話語間的關鍵信息,從而提出有效的問題。傾聽時的動作、表情雖然無聲,但卻傳達出了肯定、真誠或疑問等“有聲”的信息[3]。
頭勢一般包括點頭、抬頭和搖頭,點頭表示贊同、認可;抬頭表示思考、疑惑;搖頭表示否定、不滿[4]20。在《面對面——任正非:時下的華為》這期節目中,主持人董倩在傾聽時“點頭”的次數較多,沒有使用“抬頭”和“搖頭”。董倩常在語句的關鍵節點微微點頭,以表肯定、聆聽的意思。比如任正非說:“英國建芯片工廠,我們從德國招博士過去,德國博士動手能力很強,我們可以在……”當任正非說完“德國博士動手能力很強”這句話后,董倩輕微地點了點頭,雖然董倩沒有做出語言表達,但通過“點頭”這一動作便可以得知她贊成該說法。傾聽中的頭勢是無聲的語言,點頭是對嘉賓的肯定,抬頭會鼓勵嘉賓暢所欲言,搖頭在訪談節目中的應用多數情況下是對嘉賓所描述的事情的惋惜,這些頭勢在無形之中會對嘉賓產生一定的影響。
面部表情是內心情感的外在表現,可以反映出人的喜怒哀樂。豐富的面部表情可以傳遞出各種信息,“表情”也是主持人與受訪嘉賓進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眼神中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心情感、心理變化和情緒感受[4]22。因此,通過觀察一個人的眼睛便能獲取最真實、最直接的情緒信息。
在《面對面——張定宇:向極限挑戰》這期節目中,董倩采訪了時任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的張定宇。受新冠感染疫情的影響,訪談需要戴上口罩。董倩雖然面戴口罩,但仍然能從眉眼間看出她的嚴肅、冷靜。根據采訪主題的走向和受訪嘉賓的氣場,董倩利用合適的表情語言在傾聽時與受訪嘉賓進行無聲的交流。在《面對面——朱婷:冠軍的背后》該期節目中,董倩大多時候是面帶微笑進行提問與傾聽。比如在采訪初期,朱婷說道,“我認為還是像郎導說過的那樣,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因為公眾人物受到的關注確實比較多……在這種發言中也能夠做得很穩,能夠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輸送出來”。當朱婷在表達這番話時,董倩始終面露微笑、眉眼舒展,營造出了一種放松、舒適的交流氣氛。
在訪談節目中,一般包括主持人、被訪嘉賓、受邀嘉賓和觀眾(或場外觀眾)。不同的嘉賓有著不同的性格,有的嘉賓外向健談,而有的嘉賓內斂寡言。主持人與嘉賓對談時,應適當給予調節。例如,當一位嘉賓闡述了一大段話之后,主持人可以承接這位嘉賓的話并轉而詢問其他嘉賓的想法,這樣做不僅緩解了某些嘉賓的尷尬,同時順其自然地完成了訪談話輪的傳遞[5]。當訪談過程中嘉賓之間或受眾之間產生了觀點分歧時,主持人可以現場調解氣氛,用話語引導使得訪談多方能夠形成平和、良好的訪談關系。
主持人董倩在《面對面》獨家專訪任正非這一期中,很好地把握住了個人角色,既做節目的“主角”,推動專訪話題有序地開展;又做“配角”,給予受訪嘉賓任正非充分的表達空間。不以“仰視”的視角看待企業家,而是擺正自己的位置,作為一名訪談節目主持人來專訪嘉賓,通過面對面平等的交談來深入主題。在本期訪談過程中,時常伴隨著主持人或受訪嘉賓的笑聲,氣氛輕松活躍,是一場較為成功的專訪。在《面對面——朱婷:冠軍的背后》該期節目中,主持人董倩與受訪嘉賓朱婷是通過線上視頻來完成此次訪談的。從訪談的整體上來看,氛圍輕松、和諧,朱婷能面對主持人侃侃而談,“金句”頻出。
訪談節目主持人能夠與嘉賓深入對談、飽含共情,都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開端,即做好充分的訪前準備。充分的訪前準備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訪談節目主持人必備的專業技能,也是主持人在交談中運用共情能力的前提和基礎。眾所周知,成功永遠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訪談前期,主持人了解嘉賓本人的性格、愛好等基本信息,熟悉嘉賓的個人故事,便于在訪談中靈活調整采訪問題和順序。如此,面對“熟悉的陌生人”,主持人在節目中才能與受訪嘉賓進行良好的、有效的溝通,在情感上達到共鳴,從而推進話題展開,豐富訪談內容。
董倩曾在《面對面——朱婷:冠軍的背后》這期節目結束后講述了其背后的故事。她說自己平時關注女排不多,為了深入了解朱婷,在做采訪準備工作時查看了一些她的比賽視頻資料,特別是她成長道路上幾場意義非凡的關鍵比賽。除查閱資料外,她還特地咨詢了身為節目制片人的女排球迷張士峰,通過充分地溝通獲取更多關于朱婷的個人信息。雖然主持人與受訪嘉賓隔空對談,但由于主持人董倩在訪前做足了案頭準備,整場訪談進展得較為順利。
共情能力對于訪談節目主持人而言,既是打破訪談中陌生僵局的利器,也是促使情感交流升溫的密鑰。訪談節目主持人恰當地運用共情能力有利于實現與嘉賓更加深入的交流,有利于營造和諧、活躍的談話氛圍,同時也有利于充分滿足受眾與欄目的需求[2]。
共情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情緒狀態。在一般情況下,共情是來源于內心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并不需要提前的刻意準備,能夠共情的主體表達的是對他人的尊重與理解、關懷與支持。當主持人真正地理解受訪嘉賓的內心感受,讀懂嘉賓的內在想法之后,作出準確的、恰切的回應才能得到受訪嘉賓的信任。如果主持人錯誤利用共情能力,如過度共情(沒有把握住情感的分寸,在訪談中主持人傾注了過量的情感)、刻意共情(帶有明確目的的共情),則會引起嘉賓或受眾的反感,給大眾留下虛假、作秀的印象,最終影響節目的傳播效果。
目前,在部分訪談節目中,有的主持人自我意識過強,在談話中急于打斷、插話,過于想要表現自己的專業能力。屢屢搶話不僅影響受訪嘉賓的表達欲望和個人心情,同時還會破壞語意的完整性,導致話輪不連貫、不銜接。還有的訪談節目主持人完全按照訪談提綱發問,不給嘉賓過多的發揮空間,一味地走節目初定的流程,這樣會降低節目的真實性和觀賞性。在一檔優秀的電視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往往愿意靜下心來傾聽受訪嘉賓的傾訴,真正地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感受對方的情緒與想法。只有心與心之間的交流,才更真誠更感人,從而引起觀眾的情緒共鳴。在訪談節目中,如果主持人一味輸出而不善傾聽,機械發問而不顧反饋,那么會陷入古板的套路之中,無法達到訪談節目的傳播效果與目的。
訪談節目主持人應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涉獵多領域的專業知識,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技、娛樂等。在與采訪嘉賓交談時,主持人首先需要了解嘉賓所在的領域,做到有話可聊,進而深入話題最終達到情感共鳴。提升文化、政治素養能使訪談節目主持人更好地理解受訪嘉賓,更容易在交流過程中產生共情,從而達到訪談的最佳效果。此外,訪談節目主持人還需要具備心理學素養。電視訪談節目里一般涵蓋較為全面的社會話題,其中難免會涉及自尊、道德及倫理等方面的敏感話題。當訪談中觸及敏感話題時,訪談嘉賓通常會產生不愿交流、不愿分享的抵觸心理。這時,主持人靈活巧妙地運用心理學技巧,可以消除訪談嘉賓的心理芥蒂,從而使得訪談正常、順利地進行[6]。
訪談節目主持人培養與提升共情能力的前提是夯實自身的專業技能,并加強各方面的訓練。語言是主持人的基礎技能,主持人不僅要做到發音字正腔圓,還要保證表達自然流暢,以防在訪談過程中遇到出現語句歧義的尷尬。同時,準備工作對于訪談節目主持人來說非常重要。提前查閱受訪嘉賓的資料信息,熟悉其性格特點,讓嘉賓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才能為訪談節目的順利奠定基礎,才能在訪談中激發出更多的有效信息。反之,兩個極其陌生的人在互相交談時,彼此互不了解,話不投機,便很難達到節目效果,更不可能實現情感共鳴。
傾聽是人際傳播中的重要環節,表達者和傾聽者是構成人際傳播的兩個基本條件。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able News Network,CNN)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曾提出:“訪談的首要守則是傾聽。”在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善于傾聽,能夠及時準確回應有利于推進訪談進程,達到情感“共鳴”。
傾聽往往代表尊重、理解,靜下心來傾聽對方的表達,會讓對方有安全感、被尊敬感。主持人可以通過一個微笑或一個點頭向被訪者表明他(她)在積極地、真誠地并用心地交流[7]。深入解讀環節便要求訪談節目主持人善于抓住受訪嘉賓身上的特殊性,從特殊性出發挖掘其獨特的生活履歷和性格特點。訪談前的案頭準備工作可以讓主持人初步了解嘉賓,訪談過程中的認真傾聽可以讓主持人進一步深入了解嘉賓,并展現嘉賓更豐滿的人物形象。主持人用心傾聽并能在傾聽后作出正確的回應,不僅能拉近與嘉賓之間的心理距離,同時可以慢慢破除嘉賓潛意識里自我保護的壁壘,從而使其在交談中獲得接納感和安全感。
基于此,訪談節目主持人要樹立和培養傾聽意識,善于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理解傾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訪談節目主持人不僅要會說話,而且要懂得如何傾聽,在傾聽的基礎上引導受訪嘉賓更好地表達,并在傾聽中挖掘更有價值的故事亮點。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和媒體環境的變化,訪談節目的互動性、多樣性越來越強,這便對訪談節目主持人的個人素質與專業素養要求越來越高。一檔“出圈”的電視訪談節目可以提升全民的審美品位,更能實現價值引領,反映時代潮流[2]。訪談節目主持人是一檔節目或欄目的門面和標簽,其專業能力會直接影響節目的傳播效果。在訪談中,人際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共情能力在人際交流中可以起到拉近距離、獲得信任的作用。訪談節目主持人在提升各方面素養的同時,應重視共情能力的培養,從而更好地把控節目節奏和氛圍,增強節目的品牌效應,達到節目預期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