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婕
(作者單位:鹽城師范學院)
在調查取證的過程中,記者與受訪者的言語建構使人際傳播通過大眾傳媒得以實現,而調查進程的順利推進不單依附于記者恰如其分的提問,更需要受訪者的配合,故而受訪對象是否能夠積極配合并及時向記者反饋,成為采訪成敗的關鍵[1]。本文按照受訪者的反饋信息是否遵守合作原則,將其劃分為合作型受訪者和不合作型受訪者。
本文結合受訪對象的基本內涵將合作型受訪者界定為:作為新聞事件的參與者且和記者處于采訪關系中,在被采訪時按照記者提問意圖,逐一回應或不斷補充信息內容的人。
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的提問與合作型受訪者的應答一般都遵循合作性原則,依據格萊斯合作原則理論,成功的會話必須實現四條準則,即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聯準則和方式準則[2]。通過分析,合作受訪者對于記者提問的回答正是遵循了合作原則,所以才能使記者更好地獲取新聞事實,提高調查效率。因此,本文將合作型受訪者的應答信息特征總結如下:
1.1.1 受訪者的應答信息完善
受訪者應答信息完善是指受訪者通過記者逐次的提問引導,提供給記者所需的新聞素材,即指東答東,指西應西。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與受訪者一對一的問答模式構成了會話結構的基本單位——話對,話對即由一個引發話元與一個應答話元構成的最基本結構[3]。受訪者的應答完善直接關聯著記者的提問話元,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滿足記者的需求。
1.1.2 受訪者應答信息增補
受訪者應答信息增補是指在采訪過程中,受訪者在保證提供給記者所需新聞素材的基礎上,對該應答話元的信息進行補充,此時的信息增補多表現為解釋說明已反饋的信息。
1.1.3 受訪者應答信息真實
受訪者應答信息真實是指在采訪過程中,受訪者依據質量準則如實回答記者拋出的問題,即說話人不說假話,不說沒有根據的話[4]。
1.1.4 受訪者應答信息貼切
受訪者應答信息貼切是指在采訪過程中,受訪者依據關聯準則對記者提出的問題進行相關性回答,即說話人不說和話題無關的話,受訪者的貼切反饋能夠恰如其分地滿足記者在某一特定階段的即時需求。
1.1.5 受訪者應答信息凝練
受訪者應答信息凝練是指在采訪過程中,受訪者在回答問題時,遵守方式準則,能夠做到應答簡明扼要,不用語義模糊的詞語,避免冗詞贅句,做到條理清晰。凝練式的反饋可以協助記者厘清受訪者的觀點和態度,繼而實現有效發問。
當記者的提問有可能不利于受訪者時,受訪者就會有意或無意地違背合作原則,這時記者面對的便是不合作受訪對象。
本文結合受訪對象的基本內涵將不合作受訪者界定為:作為新聞事件的參與者且和調查記者處于采訪關系中,在被采訪時不按照調查記者的提問意圖進行回應信息的人。
在電視調查類節目中,記者身份的特殊化使之具有揭露隱私、探尋真相的特性。采訪關系搭建后,多數受訪者擔心自身利益受損且給自身產生負面影響,與記者進行“迫不得已”的交談,這樣一來,導致受訪者在記者提問過程中故意違背合作原則,直接造成新聞事件無法被真實還原的局面。因此,本文將該類受訪對象的應答信息特征歸納如下。
1.2.1 受訪者應答信息缺失
受訪者應答信息缺失是指在采訪過程中,受訪者未完全按照記者的要求進行反饋,違背數量準則。受訪者常常因為記者所提問的方式直接、所問的內容敏感等而緊張不安,以少言或沉默的方式回應記者的提問。
1.2.2 受訪者應答信息不實
受訪者應答信息不實是指在采訪過程中,受訪者故意違背質量準則,即說話人以明知虛假或難以證實的話語搪塞記者。面對記者抽繭剝絲般的提問,他們更傾向于用假話掩蓋真相,試圖迷惑記者。
1.2.3 受訪者應答信息偏離
受訪者應答信息偏離是指在采訪過程中,受訪者違背關聯準則來回應記者,即說話人的回答與記者的提問沒有關聯,與問題的主題相背離。在電視調查類節目中,受訪者的應答信息情況多表現為答非所問——故意規避或轉移,這是受訪者不配合采訪的常見現象。
1.2.4 受訪者應答信息含糊
受訪者應答信息含糊是指在采訪過程中,受訪者所說的話違背了方式準則,多表現為言語上的語義模糊、冗詞贅句以及態度搖擺不定,造成回應模棱兩可,打斷了記者的追問。
本文將記者進入調查現場后針對合作型受訪者所選用的提問方式統稱為獲取合作型受訪者信息的提問方式。結合合作型受訪者五大應答信息特征和問題內容,筆者將獲取合作型受訪者信息的提問方式劃分為直接引導式、信息引入式、信息確認式以及句義替換式。
2.1.1 直接引導式
直接引導式是指記者從正面直接引導發問,無須做任何輔助工作。提問時,句中多出現帶有具象色彩的疑問代詞,或出現由它組成的短語如為什么、什么事、做什么等來表明疑問點,此時說話人希望對方針對疑問點作出答復。直接引導式是記者提問合作型受訪對象時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方式,在受訪者樂于回答且能夠做到知無不言的情況下,記者只需拋出具體細致的問題,逐步引導合作型受訪者回答即可。例如,《新聞調查》中《垃圾分類在鄉村》這一期節目,記者就利用直接引導式對受訪者提出了問題,如“你每天跟著收垃圾的大爺一起,你的工作是什么呀?”“你們手里都拿著一個本兒,這是干什么的?”等。記者采用直接引導式從正面開始提問,可以直擊問題核心,如案例中記者使用的“是什么、干什么”這些疑問短語,既能控制受訪對象的回答范圍,還能在第一時間激發受訪者的真實感受。
2.1.2 信息確認式
信息確認式是指在調查過程中,記者已對某些行為、某種事件作出一定估測,盡管已有明顯態度,但出于對新聞真實性、客觀性的考量,不能私自作出肯定答復,故需向受訪者請求確認,保證預估的正確性。使用該提問方式時,句中多會出現“是嗎”“是吧”“對吧”等疑問詞,信息確認式既能確保信息真實可靠,又能提高調查速率。例如,《新聞調查》中《錯案之鏈》這一期節目,記者提出問題:“這個是最后審判書,是嗎?”韓建敏回答道:“對,這是一個再審的再審判決書。”
在該案例中,記者已事先通過與他人的溝通掌握了遇害者的相關信息,所以在對遇害者母親進行提問時,其采用信息確認式來證實心中已有的預估,如上例中記者向韓建敏確認她現在看到的是否為最后的審判書。
2.1.3 信息引入式
信息引入式即“順藤摸瓜”,是指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及時提取受訪對象回答的某個信息關鍵點或說話人所述內容,將內容直接轉為問題再次發出提問,以達到信息被深度挖掘、事件結果逐步明了的效果。例如,《新聞調查》中《政府告家長的背后》這一期節目,記者提出問題:“怎么難受?”李達回答道:“自己覺得上課有點煩了,所以不想上課?!比缓笥浾呃^續追問:“有點煩?”。
上例中,記者通過提取李達反饋內容中的關鍵信息點“難受、有點煩”繼續追問,逐步探尋其輟學的原因。在調查取證的過程中,記者采用信息引入式,逐步向受眾揭開人物真實性格、探明其中緣由、厘清事件發展脈絡等。
2.1.4 句義替換式
句義替換式指說話人采用另一種描述語替代當前話語。為確保全面掌握信息,實現信息要素的成功傳遞,記者常常需要站在大眾角度,采用大眾易理解的話語進行轉述,并再次向其發問。這種情況多出現在記者與因緊張而出現表述不清或話語復雜等情況,同時能夠遵守合作原則的受訪者的交談過程中。例如,《新聞調查》中《風口上的電子煙》這一期節目,電子煙生產廠家說:“就這個大煙嘛,這個出廠價就,就200來,200多嘛。我們最后哈,能賣到600多,650多嘛。”受訪者因緊張導致表述吞吞吐吐。然后記者換個說法開始提問:“哦,那意思就是大煙更賺,相當于這是百分之二百的利潤哈?”。
在上例中,筆者發現電子煙生產廠家依據記者引導可以有效反饋相關信息,但從視頻中來看,電子煙生產廠家在回答問題時,神情緊張,眼神飄忽,此時記者為緩解受訪者的緊張情緒且使對方的表達更加清晰,就在受訪者回答完成后立即用簡潔明了的話語再次發問,以確保自身表述正確。此外,記者使用這種提問方式可以間接保證調查效果。
本文將記者進入調查現場后針對不合作型受訪者所選用的提問方式統稱為獲取不合作型受訪者信息的提問方式。筆者發現,記者多采用選擇限定式、“信息打斷式+直接引導式”、信息反向式來引導不合作型受訪者回答。
2.2.1 選擇限定式
選擇限定式又稱一針見血式,是記者提問不合作型受訪者常用的一種提問方式。提問時,問句的結構類型多為正反問或選擇問。選擇限定式提問能將寬泛問題具體化,針對性強,突出重點。在面對不合作型受訪對象時,記者使用這種提問方式可以提高提問效率,節省時間,直擊真相。例如,《新聞調查》中《難以洗清的嫌疑》這一期節目,記者提出問題:“楊樹的死亡到底是不是污染造成的?”。
鐘守兵作為大生化工廠的廠長,因擔心自身和工廠利益再次受損,故連續否認其化工廠對村民養殖場、莊稼、樹林等造成的危害。在這種情況下,記者使用選擇限定式的提問方式,將受訪者的回答范圍高度控制在“是”和“不是”當中,利于發現受訪者此時的真實態度,也為下一步發問提前做好鋪墊。
2.2.2 “信息打斷式+直接引導式”
“信息打斷式+直接引導式”是一種提問的組合方式,這種提問方式多出現在記者與不合作型受訪對象的采訪過程中,表現為記者及時打斷受訪者的回答,并采用直接引導式進行提問,以達到搜集信息的目的。前文已經闡述過直接引導式,故這里只介紹信息打斷式。信息打斷式指當受訪者的回答偏離主題時,記者可以通過話語插入中斷受訪者的當前回答,并順勢拉回話題,使采訪繼續的提問方式。在一些揭露性報道中,多數受訪者采取迂回躲避的應答方式故意偏離問題核心,此時記者應迅速打斷,把握提問主動權。例如,《新聞調查》中《巨貪村官》這一期節目,劉大偉說:“這個是這樣的,財務公開,區政府當時有一個區經貿委,就是說他們要派我們井口上就說你出煤多……”記者打斷其話語,直接進行提問:“好了,好了,那您就說區里監管這個事,我問您,你們的項目在哪里公開?”。
上例中,面對劉大偉故意偏題式的回答,記者打斷其答復,緊接著采用直接引導式進行信息的再次獲取。結合語料來看,這種組合提問式既可避免受訪者的回答偏離提問內容,又可將受訪者拉回到話題上,確保調查繼續。
2.2.3 信息反向式
信息反向式主要表現為記者就受訪對象回答問題時的相反思路展開提問,引導對方從逆向思考,繼而給出全新的見解和回答。這種提問方式立足于所述事實的對立面,或受訪者回答的相反方向,是逆向思維在調查中的體現,在提問過程中能夠起到促使受訪者思考和回答的作用。例如,《新聞調查》中《巨貪村官》這一期節目,記者提出問題:“我是問您,金和美是誰的公司?”劉大偉回答道:“金和美它又不是誰的公司,誰也沒有,本身就是一個……”然后記者利用信息反向式接著詢問:“那我這么問您吧,金和美公司和您有關系嗎?”。
在上述對話中可以看到,劉大偉面對記者的多次提問——“金和美公司是誰的”,均表現出答非所問的回答狀態,記者為扭轉這種故意躲避的局面,就將提問立足于其反面角度,從逆向展開追擊。記者利用信息反向式的提問方法,不僅迫使對方回應他與金和美公司之間的關系,也從側面反映了金和美公司所屬權的問題。
研究表明,電視調查類節目涉及的范圍較廣,被采訪者的背景不同、身份不同,記者要想順利完成提問,除了需要熟悉運用各類提問方式,還需要遵守平衡原則,具備平衡意識,能夠揣摩事件細節,實現具體發問,巧用俗語,拉近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如此才能達到揭示事件真相的最終目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