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怡,朱 慧
(1.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00;2.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00)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關心農村地區的生產狀況與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帶領人民創辦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組織形式之一。合作社在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愈加明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學界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層出不窮,研究角度愈加多元。目前學者們的關注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侯為民(2015)[1]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應當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在此前提下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趙鐵橋(2021)[2]認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農民發展合作社的征途中要繼續堅定辦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念,正確引導基層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抓典型以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張慶亮(2021)[3]指出,要想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合作社發展道路,就要做好堅持科學理論武裝、黨領導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等6 個方面。
李玉敏和欒雪飛(2009)[4]在分析早期合作社經濟政策的基礎上,指出要在正確認識我國國情的基礎上把農村生產活動的各領域聯系起來;準確定位政府的角色,引導農民開展合作。曲曉云和林建華(2019)[5]系統地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濟政策,提出政策目標和內容要因時制宜加以更新,以便有效指導農業合作實踐。孫迪亮(2020)[6]主要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專業合作社功能定位、組織形式、助推措施3 方面的政策變遷及其良好的政策成效。
鄭丹和王偉(2011)[7]通過對我國兩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際調研,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規模小及經營水平低下等問題,要對此高度重視并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孔祥智(2018)[8]重點分析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新組織形式,建議通過法律法規保障現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各種類型。
通過分析文獻可知,學者們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給予了極大關注,研究成果對于厘清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歷程、對農村的經濟貢獻具有重要意義。但研究切入點大多聚焦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整體發展、經濟政策及其自身現狀,從黨為人民謀實事的角度分析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踐。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不懈探索,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組織原則、歷史作用等方面無不體現黨始終注重保障人民主體地位、維護人民切身利益,致力于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回望和梳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合作社發展的實踐,堅定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堅信“人民就是江山”,堅定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科學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理念,對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從人民中來,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做事準則。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維護和保障人民根本利益。我國自古以來是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基礎性地位。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視農業發展,基于對人民現實生活的考量,始終在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辦事準則。
早在國民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充分認識到團結農民群眾的重要意義,他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根據當時農民面臨諸多壓迫的實際情況,在合作社運動中提出“合作社,特別是消費、販賣、信用3 種合作社,確是農民所需要的”[9]。毛澤東認清了當時農民所真正需要的東西,要團結起來,應用合作社的形式擺脫剝削,維持農民生存。
進入抗日戰爭時期后,毛澤東分析了我國幾千年來小農經濟的分散性、規模小以及很難擴大再生產等弱點,為了使農民擺脫水深火熱的處境,他根據列寧所說的要想達到集體化的唯一道路,就要經過合作社這一思想,廣泛地建立了眾多集體互助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同時改善他們的生活[10]。在這里不僅體現出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彰顯出從人民中來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理論源頭這一主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為盡快改善人民生活以及促進工業建設,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毛澤東在第三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中提出“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現在是既需要,又可能,潛在力很大”。毛澤東從符合人民利益的實際需要出發,主張要切合實際,抓住當時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機會,將需要和可能結合起來。人民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真正做到了處處為人民考慮,為人民謀利益,再次論證了中國共產黨從人民中來、為人民辦實事的樸實作風[11]。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劉少奇同志對農業合作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他從人民群眾身上看到了集體的重要性,并認為農民合作組織實質上是一個集體性的經濟組織,要充分發揮農民群眾集體力量。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有關合作社的思想也大放光芒,雖然他并沒有十分詳盡地描述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思想,但其關于農業合作的很多思想在當今仍然大有益處。他曾提出要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要穩中求進,不要急于求成,同時強調尊重農民意愿,在與農民有關的利益問題上,要為農民利益著想。此外,為解決廣大農民群眾的溫飽問題,他提出要激發農民生產熱情,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來提高農業產量,從而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12]。習近平總書記在陜北作為知青下鄉的這7 年時間里,與農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勞動,在那時他便開始探索農村集體經濟道路,根據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創辦了縫紉社、打鐵廠等村集體企業,通過集合村民個體力量加快生產力[13]。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調研中愈加了解農民勞苦,他詳細鉆研農民生產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多次強調“三農”問題的重要性。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了習近平“三農”思想,這一思想真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將“三農”問題看作重中之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三農”思想與時俱進,歸根結底還是從人民的角度出發,目的在于加快農業發展,從而實現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社會主義新時期這幾個時期都重視農業的發展問題,在不同時期根據不同的時代背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主體開展有關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實踐活動,雖然各時期采取的農業合作方式不同,但殊途同歸,這些行動的最終目的都是通過農業實踐來造福人民。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農民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運動的初步嘗試與探索階段,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主體,為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開展土地革命,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并嘗試建立合作社引領農民提高生產水平。在此期間,在黨的領導下農村合作運動廣泛開展,開始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土地革命時期,革命形勢愈演愈烈,為了開展經濟建設從而為革命戰爭提供物質基礎,毛澤東同志從人民群眾身上受到啟發,根據貧農團在群眾中發展合作社的歷史地位出發,提出要發揮群眾團體力量發展合作社,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在民主革命時期為集合群眾力量建立的集體互助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私有財產為基礎,并且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群眾自愿參與組織,這些組織在后期蘇區農村合作運動中規模不斷擴大,發揮了眾多作用。雖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專業合作社針對不同的時間和地點表現出不同的形式,但存在一些缺點。總的來說,在這一時期開展農業合作運動提高了農作物產量,社員人數不斷增加,不僅提高了當時農業生產流通效率,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期促進了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全國性發展,讓農民感受到參加互助合作的益處,從而自愿加入,為后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和建設時期的農業合作運動發展提供了經驗,對新時代的鄉村治理具有借鑒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百廢待興。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較大,要促進工業化發展,中國共產黨對農業合作事業發展投入了更多關注,促進了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全國性發展,讓農民感受到參加互助合作的優勢從而自愿加入,期間得到的經驗與啟示在當今仍具有重要價值。
在黨的領導下改革土地,確立農民土地所有制,為之后的農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組織建立了勞動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等合作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以建立農業互助組為主,同時試辦初級社,這一行動極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并為工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在全國范圍內隨著初級社建立完成,受斯大林農業集體化的影響,全國掀起了由初級社向高級社急速發展的浪潮。此時,合作化完全異化為集體化,出現了強制農民加入的現象,違背了農民自愿加入的原則,由此給國民經濟帶來損失[14]。有學者認為初級社、高級社雖有合作社之名,但其本質并不是真正的合作社。真正的合作社有許多不同于初級社、高級社的基本特征,其是農民自愿聯合在一起,并擁有退社自由,農民在擁有這些權利的前提下自覺開展農業生產活動,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農民生活水平。因此,要使得農民專業合作社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主體,就需要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原則;堅持農民加入合作社遵循自愿加入、互惠互利的原則;堅持“民辦官助黨領導”的方向。黨在這一時期開展的農業合作運動為后來農業發展提供了諸多經驗,產生了深遠影響。
改革開放伊始,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根據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不斷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合作化道路,注重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濟政策,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主體作用。1978 年在廣大農民分田包產到戶的需求下,我國開始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承包到戶,以家庭為單位自主經營、自負盈虧[14]。對土地的家庭承包經營賦予農民極高的自主權,獨立性增強,使用土地時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與愿望行事,根據各方面實際情況作出靈活的生產決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20 世紀80 年代后,隨著農業生產產品商品化和市場化的發展,農民作為小生產者很難適應變幻莫測的大市場,農業生產徘徊不前,農民增收困難。廣大農民有了構建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需求,以期加強農戶與市場之間的連接。黨和政府感知到了這種發展的需要,并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要求地方政府對其加以積極引導。
因此,農民之間相互聯合應對市場經濟變化,各地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陸續出現并得到較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迅速發展是廣大農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主選擇,超越個人聯結的農村合作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提供公共農業生產設施,與市場的聯系更為緊密,更有助于開展農業生產活動。此時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由農戶自發建立或者由農村集體組織、政府部門等發起,因其缺少法律法規的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為順應廣大農民的生產需求,調動其生產積極性,規范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06 年10 月31 日通過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15]。自此,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進入規范化和快速發展階段。各種協會、合作社等農業合作組織形式層出不窮,涉獵領域也從單一的種植業逐步擴大到養殖、漁業、林業等行業,組織形式愈加多元,在引領廣大農民參與市場競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地方政府主動引導農民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情況下,其發展態勢良好,成為主要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
自2012 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的實踐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爭取早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在這一過程中,全國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多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并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新時期,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了顯著成就。首先,從生產領域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覆蓋范圍較廣。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傳統生產向農產品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延伸,實現了生產和經營環節全覆蓋,競爭力不斷增強。其次,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形式上呈日益多元趨勢。主要是由政府部門以及村集體領辦,以及自愿聯合、股份合作社等多種形式[16]。再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愈加規范。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各地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各地也以典型示范的方式引導合作社規范快速發展。
除此之外,新時期基層黨組織在農業合作中的作用加強。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在管理農村方面有著豐富經驗。在黨的領導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更加靈活地協調政府,抵御市場風險[17]。在實踐中,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領導核心作用的優勢愈加明顯,山東省出現了多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領農民致富的典型。例如菜屯鎮為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利用當地特色林業資源,推行農村基層黨組織領辦村級木材加工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在該模式的帶動下,當地人均收入水平大幅上升,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實踐證明,基層黨組織始終以人民利益為導向,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發揮領導作用,用自身的政治優勢與組織優勢為合作社發展帶來正向效益。在基層黨組織工作過程中應尊重農民在合作社中的權利,這樣才能使合作社真正成為農民自身的組織。
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辦“社”宗旨,領導人民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事業的本質是維護和保障人民利益,爭取早日實現共同富裕,從而體現了黨一以貫之的“一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針。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中不斷改進自身,處處為人民著想,不斷解放農村勞動力,給農民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通過組織農戶提供公共資源,有效提高了勞動效率和土地效益,農民收益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使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18]。
為確保人民在發展道路上不掉隊,在黨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下,許多貧困地區的農戶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服務范圍愈加廣泛。甸南鎮通過統一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產業,不斷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化經營,精準定位自身農產品的消費群體,適應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益和收入。農戶在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后還可以自主投資合作社,年底獲得一定比例的分紅,這既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也保障了貧困戶的利益。
2020 年四川省雅安市開始探索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扶貧合作社”項目,此項目旨在加大對貧困人口的幫扶力度,通過扶貧部門引領利用財政資金幫助集體經濟發展較弱的村莊入股合作社,此舉增強了貧困村莊的資金投入,為貧困村提供了更多生產設施,確保了村集體分紅,使雅安縣坪陽村的經濟發展搭上了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車,在2021 年坪陽黃果柑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實現了產業脫貧,人均年收入增加了6 000 元[19]。
為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集體與農戶個人雙增收,應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帶動作用。以菜屯鎮為例,2020 年初開始,菜屯鎮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僅40 d的時間就得到了全面推廣。不僅促進了木材加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其規模愈加壯大,同時吸引并帶動了菜屯鎮及周邊地區富余勞動力就業,完善了社會治理,帶動全體人民奔向小康。除了領辦木材加工合作社,菜屯鎮黨支部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使當地經濟融合發展。2020 年年中,菜屯鎮合作社銷售額已超過了2 000 萬元,村集體收入平均增收近6 萬元,全體人民平均收入在1 萬元以上。在菜屯鎮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發展態勢良好,真正做到了帶動全體農民共同富裕。
回顧過去,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探索實踐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形式,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但不論其如何改變,始終不變的是以人民為中心展開實踐,不斷為當今時代凝練寶貴經驗。立足當下,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堅持“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堅持將農業合作活動與現實情況結合的同時,應學習“三農”思想,以其為思想指引,開創新時代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發展模式,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大力推動我國農業合作活動的新發展。展望未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必將為我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共同富裕產生正向效益,最終有助于我國實現由農業大國轉變為農業強國,完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